《水浒传》作为名著,相信大家都看过,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方腊起义是什么样的?对当时的宋朝打击有多大?方腊为什么起义?其实这一切的源头,竟然只是因为宋徽宗爱好艺术。
宋徽宗赵佶是宋朝第八位皇帝,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他在位二十六年就使得宋朝由盛转衰,甚至最后酿成靖康之变而亡国。但是宋徽宗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天才皇帝,当然,这个天才指的他是艺术天才,并非治国天才。
在历史上宋徽宗绝对是出了名的艺术家皇帝,他喜好书法和绘画,独创的瘦金体更是书法的一绝,如果不当皇帝他绝对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只可惜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皇帝。
宋徽宗在热爱艺术之余还热衷于收藏,他就爱收藏一些奇花异石。因此善于谄媚讨好他的奸臣们就为了迎合他,建议他在江南地区开设江南应奉局,专门替他在江南地区搜寻奇花异石进贡来满足他的收藏爱好,在《水浒传》书中称之为花石纲。
当时奸臣蔡京向宋徽宗推荐朱勔负责江南应奉局的事务,这个朱勔极为贪婪,他打着替宋徽宗搜寻奇花异石的幌子,在江南地区大肆搜刮民财,一面孝敬蔡京,一面还要满足自己的腰包,可谓无比的贪婪。
朱勔不光操控着江南应奉局敛财,他还把江南应奉局的一切开销全部均摊到了江南地区的百姓身上。他当时定的规矩就是花石纲所到之处的一切运费开销全部由当地百姓承担,这就意味着老百姓不光要把宝贝送给皇帝,还得自掏运费给皇帝包邮到家,所以江南应奉局把江南地区的百姓整得是怨声载道。
在这种情况下就给了方腊煽动百姓起义的机会,方腊是浙江睦州清溪县人(现浙江杭州淳安县),最初他是一个漆园的园主,他本人信奉摩尼教,还是摩尼教在江南地区的负责人。
摩尼教是江南地区民间流传的一个宗教,是源自于伊朗的拜火教,在江南地区民间也被称之为明教。
最开始方腊没想起义,但是他的漆园经常被朱勔肆意掠夺,最终他忍无可忍,他非常痛恨北宋朝廷,因此他决定借着江南应奉局使得江南地区百姓怨声载道时,聚集教徒准备起义。
正好宣和元年(1119年)江南地区又爆发了旱灾,庄稼是颗粒无收,可是江南应奉局加到百姓身上的苛捐杂税一样没少,这使得江南百姓苦不堪言。于是方腊抓住这个机会,开始组织教徒煽动百姓仇视北宋朝廷,就这样在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正式宣布起义。
在方腊起义之初,宋徽宗没有拿他当回事,宋徽宗只认为他和之前的宋江起义一样,都是属于流寇作乱。但是很快事实就证明了宋徽宗的错误判断。
宋江等人确实是一伙流寇,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宗旨,他们主要就是攻占州县劫掠钱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虽然宋江一伙人是灵活的游击战术,可是他们是没有明确的起义宗旨的,宋江起义只能说是一伙农民为了发泄对北宋朝廷的不满,激愤之下而成。所以宋江起义很快就被平定,宋江只得向朝廷投降。
相比之下方腊与宋江则不同,方腊在起义之初就设立了规矩制度,加之方腊还以宗教教义作为精神宗旨,他的起义军纪律性和组织性要比宋江强很多。
方腊在起义之初就已经决定先扩张在重要的城市站稳并建立根据地,再与北宋朝廷一点点对抗。所以方腊在攻陷杭州之后就自称为圣公,并改元为永乐,这也说明了方腊的起义是形成了政权组织,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此后方腊连续攻克了宋朝的六州五十二县,义军人数规模更是多达十余万人,相比之下宋江起义只攻陷了十几个县城,宋江的起义军从不敢与朝廷正规军正面交锋,因此就起义军人数和规模还有影响力而言,宋江比之方腊差远了。
在方腊改元建立政权组织之后,宋徽宗才意识到自己错了,宋徽宗这时候才知道当时已经有二百多万百姓归于方腊的统治之下,因此他害怕了。
方腊最后是如何失败?结局又是如何?
宋徽宗眼看着方腊起义如此浩大,他害怕了,于是他采取了恩威并重的两种手段,他先是任命号称北宋历史上最会统军的太监童贯挂帅出征方腊,又下旨宣布裁撤江南应奉局,罢免了朱勔这些贪官,并向江南地区百姓下罪己诏。宋徽宗的手段很明显,就是一面用武力平定方腊起义,一面向江南地区百姓赔礼道歉安抚人心。
而方腊这头由于义军发展过于迅速,导致他轻视了宋朝的军队。方腊起兵之初之所以迅速攻城略地,就是占了北宋江南地区军备松弛的便宜,因为北宋最精锐的部队当时都在西北和东北,并没有在南方,所以方腊始终没有遇到过北宋真正的精锐部队,这也让他错误的判断宋朝的军队不过如此。
宋徽宗为了平定方腊起义,特地把驻防西北和东北的边军精锐调到南方去平定方腊,宋朝虽然整体武备松弛,但是由于常年要与西夏和大辽对抗,因此宋朝驻防西北和东北的边军战斗力还是非常强的。
方腊的义军人数虽然多达十余万人,但不过是临时凑出来的乌合之众,义军的战斗力根本与常年和西夏、大辽对抗的宋朝边军不在一个档次上,而且宋徽宗为了尽快平定方腊起义,特意抽调了十五万的边军回防,所以当宋徽宗抽调回边军之后,就注定了方腊起义要失败了。
宋徽宗抽调的十五万边军他不单单交给童贯一人统领,而是兵分两路,一路由童贯统领,一路由另一个善于统军的宦官谭稹统领。别看童贯和谭稹是统帅,但是实际上规划战略的还是边军的都统制王禀和刘延庆。
王禀和刘延庆都是常年驻守边境,对阵过西夏和大辽身经百战的名将,二人本来完全可以独立统军,只不过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起就不信任武将,历代皇帝都很忌讳武将掌兵权,所以才会让童贯和谭稹这两个太监成为名义上的统帅。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两路宋军分兵出发,很快就与方腊开战,方腊真遇到宋朝的精锐边军立刻就被打懵了,很快方腊的义军就被朝廷军队打得溃不成军。
到了二月份时,王禀就收回了杭州,而率军攻破杭州城门的人正是此前投降朝廷的宋江,在攻入杭州之后宋江率军生擒了负责镇守杭州的方腊族弟方七佛。
在收复杭州之后,王禀和刘延庆并没有急于攻打方腊的老巢睦州,而是采用了断其爪牙的战略,他们先后收复了方腊占据的其他州县,最后才把矛头指向睦州。
三月份的时候方腊就只能孤守睦州了,王禀当然不肯给方腊机会,刘延庆在收复其他地方,王禀就决定开始对睦州发起总攻。到了四月份睦州就被攻破,方腊被迫退守老家清溪县,而这时候刘延庆和名将杨惟忠已经来到睦州与王禀会师,随即王禀决定对清溪县发起总攻彻底抓住方腊。
最后方腊连清溪县都放弃了,退守帮源峒,四月下旬王禀和刘延庆下令发起对帮源峒的总攻,方腊所部七万余人最终全军覆没,或被杀或被抓,而被俘的义军士兵则被童贯下令就地坑杀,至此轰动一时的方腊起义失败。
不过方腊最后被抓还在当时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按照小说《水浒传》中交代是花和尚鲁智深最后抓住了方腊,民间评书和影视剧中都交代是行者武松单臂擒方腊。由于评书和影视剧的传播效应,所以现在一提起谁抓住了方腊,很多人都能张口说出武松单臂擒方腊。
实际历史上虽然确有武松这个人,但他并没有参与擒方腊的战斗,历史上的武松是杭州府提辖,由于蔡京的儿子蔡鋆出任杭州知府,武松得罪了蔡鋆,故此被蔡鋆借故罢了官。蔡鋆为官贪婪,弄得杭州百姓怨声载道,加上罢免了武松的官职,这使得武松对蔡鋆十分不满,于是某日武松趁蔡鋆出门时突然冲上去将其乱刀砍死。
武松杀死蔡鋆后被当场抓住,后来武松被蔡京派人在监狱中折磨致死,在他死后杭州百姓怜悯其诛杀贪官蔡鋆,特意自发为其收尸埋葬于西湖西泠桥畔,并为其立墓碑为“宋义士武松之墓”,至今西湖还有武松墓在。而武松遇害时方腊还没有起义,所以武松与方腊没有交集,更不可能出现武松单臂擒方腊的事。
其实按照历史记载擒方腊的人是后来的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那么为何还会引起风波呢?原来当年韩世忠只是刘延庆麾下的一名校尉,官职低微,不过却有幸跟随刘延庆参与征讨方腊。
刘延庆的麾下有一名先锋将叫王渊,韩世忠当时就是王渊麾下的校尉,虽然王渊是他的上司,但是王渊十分赏识他,不仅与他结拜为兄弟,得知他家庭贫困时,还经常给他钱接济他。
在平定方腊时,王渊就想让韩世忠立个功升官,于是他建议韩世忠找当地人询问突袭帮源峒的捷径路线。韩世忠找当地人果然问出了捷径,于是韩世忠率领骑射手突袭了方腊的老巢帮源峒,才活捉了方腊。
可是统领辛兴宗却抢走了韩世忠生擒方腊的功劳,辛兴宗向来善于谄媚讨好童贯,与童贯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王禀和刘延庆都不敢替韩世忠争功,幸亏右军都统制杨惟忠为人忠义,不惧得罪童贯的风险,据实将韩世忠的功劳禀告给了宋徽宗,这才使得韩世忠被授予承节郎的官职。所以由于抢功的原因,方腊被抓在当时引起了一些小风波。
被抓的还不止方腊一个人,他的儿子方亳、妻子邵氏还有弟弟方肥都被抓住,童贯则把方腊全家押送到了都城汴京由宋徽宗审判。当年八月,宋徽宗亲自判处将方腊一家三口全部凌迟处死,方腊的弟弟方肥处斩,八月二十四日方腊全家就被行刑处死。
虽然方腊被杀,但是起义军并没有完全被平定下去,由于童贯坑杀俘虏的起义军,激起了其余的义军顽强反抗,方腊死后他的部下吕师襄和俞道安继续领导残余义军起义。
一直到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份,方腊起义才彻底被平定,方腊起义共历时一年零五个月,其中方腊本人亲自领导起义仅有半年时间,可是方腊起义给北宋带来的影响却不小。方腊起义被富庶的江南地区整成了千疮百孔,也使得北宋经济大为受损,从这时起北宋衰退加速,为五年后北宋亡国的“靖康之变”奠定了基础。方腊起义可以说是沉重打击了北宋腐朽统治,为北宋灭亡提了速。
写在最后
所以历史上平定方腊起义名义上的统帅是童贯,不过在前线负责指挥战斗的人实际上是宋朝的名将王禀和刘延庆,活捉方腊的人则是后来的抗金名将韩世忠。
但是从方腊被平定之后辛兴宗这种小人抢占功劳也能看出来北宋的统治有多么腐朽,而且辛兴宗不光抢韩世忠的功劳,他还抢占了宋江活捉方七佛的功劳,并且在军队中排挤宋江,而由于辛兴宗与童贯关系亲密,作为上司的王禀管不住辛兴宗,最终使得宋江率部叛逃,又掀起了二次起义。
虽然宋江二次起义以兵败被枭首示众结束,但是不管是宋江起义也好还是方腊起义也好,他们都是被宋朝黑暗腐朽的统治所逼反,而北宋朝廷的风气能这样,宋徽宗是难辞其咎。
可以说方腊的结局十分不好,被一刀一刀的凌迟处死,但是他的影响力却很大,他给予了腐朽黑暗的北宋统治阶层沉重打击,加速了北宋的灭亡。只不过由于《水浒传》的原因,使得很多人都认为方腊起义远不如宋江起义影响力大,其实方腊起义的影响力和对北宋的打击程度要远比宋江起义大多了,只不过他和宋江差了一部《水浒传》的宣传包装而已。
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一生,是艺术天赋与政治失能交织的悲剧。这位以“瘦金体”和《千里江山图》闻名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将北宋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
宋徽宗 2025-09-16 天祚帝与宋徽宗:末代君王的命运交响曲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因相似的命运轨迹而交织成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卷。天祚帝耶律延禧与宋徽宗赵佶,便是这样两位末代君王。他们分别统治着辽朝与北宋,却在历史的...
宋徽宗 2025-09-15 宇文虚中:南宋孤胆英雄的悲歌与忠魂宇文虚中(1079—1146),字叔通,初名黄中,宋徽宗亲赐其名为虚中,号龙溪居士,成都广都(今四川成都双流)人。他的一生,是南宋初期复杂政治局势与民族矛盾交织...
宋徽宗 2025-09-02 宋徽宗的皇后:三位女性在乱世中的命运浮沉宋徽宗赵佶(1082年—1135年)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期间沉迷书画艺术,却因政治失策导致靖康之变,最终与皇后、妃嫔、皇子公主一同沦为金国俘虏。他的后宫中,有...
宋徽宗 2025-08-18 王希孟就是宋徽宗本人?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身份之谜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一幅名为《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长卷横空出世。十八岁的少年王希孟以半年时间完成此作,其细腻笔触与恢弘布局令后世惊叹。然而,随着历史研...
宋徽宗 2025-08-18 柔福帝姬:乱世飘零中的悲剧终章靖康之变后,北宋皇室遭遇灭顶之灾,三千余名皇族、后妃、朝臣被掳北上,柔福帝姬赵多富便是这场浩劫中的典型缩影。这位宋徽宗第二十女,从金枝玉叶沦为金人战利品,其命运...
宋徽宗 2025-07-29 梁师成口中的“小苏先生”:一段扑朔迷离的北宋往事北宋末年,宦官梁师成以“六贼”之一的身份活跃于宋徽宗朝堂,他权倾朝野,却因一个惊世骇俗的自称引发后世无尽猜测——他自称是苏轼的私生子。更耐人寻味的是,梁师成口中...
宋徽宗 苏轼 2025-07-18 郑皇后五国城囚禁考:从汴京到北国的十四年幽禁岁月在北宋王朝的残阳中,郑皇后(1079-1131)的身影如一片凋零的梧桐叶,随着宋徽宗赵佶被掳往北国的队伍,消失在历史的风烟里。这位出身翰林世家的皇后,在五国城(...
宋徽宗 2025-06-26 靖康之耻的血色注脚:茂德帝姬之死与北宋皇室的道德崩塌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铁骑踏破汴京,北宋王朝轰然崩塌。在这场改朝换代的浩劫中,一位名叫赵福金的女子以“茂德帝姬”的身份被载入史册——她本是宋徽宗最宠爱的公...
宋徽宗 2025-06-23 同情李煜与漠视宋徽宗:历史评价的双重标准在中国历史上,南唐后主李煜与北宋徽宗赵佶都是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君主。然而,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却大相径庭,很多人对李煜抱有深切的同情,而对宋徽宗则相对冷漠。一、个...
宋徽宗 2025-02-2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