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所倡导的学术话语和学术理念以及他所开创的学术范式和学术方法曾对清代乾嘉学派产生过广泛的震撼,引起了乾嘉学者的普遍共鸣,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然顾炎武学术对乾嘉学派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历来学者们对此则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学术基本上一直以经学一统天下。自汉唐以迄宋明,虽亦有文字音韵、训诂考证、金石考古、算学历法等学术门类的萌生和兴起,但这些学问基本上都属于经学的附庸,它们随经学的兴盛而产生,并服务于经学的注经解经活动。所以,在清学兴起以前,传统学术只有林立的门派之别,没有明确的门类之分。顾炎武作为清学之祖,一生广览群书,多闻博学,于经义、史学、文字、音韵、金石、考古、天文、历算、舆地、军旅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
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称其“九经诸史,略能背诵,……经世要务,一一讲求”,“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顾炎武对经史百家进行的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为清代学者开辟了治学的方向。顾炎武之后,乾嘉诸儒接踵继起,对各门学问进行了专门而精深的研究,使清代学术门类发生了明显的分化。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乾嘉诸儒所做的工作,举其要者,约有十三个方面:一、经书的笺释;二、史料之搜补鉴别;三、辨伪书;四、辑佚书;五、校勘;六、文字训诂;七、音韵;八、算学;九、地理;十、金石;十一、方志之编纂;十二、类书之编纂;十三、丛书之校刻。上列诸项尽管分类并不十分严密,且亦不能包举无遗,但大致可以看出乾嘉学术的规模和气象。乾嘉诸儒的这些学问,论其端绪,除辑佚、类书等少数方面外,基本上都发自顾氏。有的学者认为,乾嘉学术的专精与顾氏学术的博通在精神上似乎相差很远,其实,倘若换一个角度来看,乾嘉诸儒的专精之学正是顾氏的广博之业进一步分化和深化的结果。故梁启超说:“亭林的著述,若论专精完整,自然比不上后人。若论方面之多,气象规模之大,则乾嘉诸老,恐无人能出其右。要而论之,清代许多学术,都由亭林发其端,而后人衍其绪。”
顾炎武之学不仅以博涉百家而开启了清学的学术门类,而且其学识赅贯,通达治体,能把学问的各方面加以融会贯通,具有宏大的学术气象。他曾说:“天下之理殊途而同归,大人之学举本以该末。”又说:“彼章句之士,既不足以观其会通,而高明之君子,又或语德性而遗问学,均失圣人之指矣。”故潘耒称“当代文人才士甚多,然语学问,必敛衽推顾先生。凡制度典礼有不能明者,必质诸先生。坠文轶事有不知者,必徵诸先生。……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也。”
顾氏之学的这种博通气象,对乾嘉学术亦有很大影响。在许多学者的眼中,乾嘉诸儒似乎专以学业专精闻名,而与顾氏之学的博赡精神很不相符。这种观点其实是很值得商榷的。乾嘉学者中固有专经之士,然亦不乏博学之儒。据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记载,吴派学术的先导者惠士奇“博通六艺、九经、诸子及《史》《汉》《三国志》,皆能闇颂。”他曾谓“今之校官,古博士也。博士明于古今,通达国体,今校官无博士之才,弟子何所效法!”吴派中坚惠栋“自经史、诸子、百家、杂说及释道二藏,靡不穿穴。……
乾隆十五年,诏举经明行修之士,两江总督文端公尹继善、文襄公黄廷桂交章论荐,有‘博通经史,学有渊源’之语。”吴派大师钱大昕“精研古经义声音训诂之学,旁及壬遁太乙星命,靡不博综而深究焉。”“至于辨文字之诂训,考古今之音韵,以及天文舆地,草木虫鱼,散见于《文集》、《十驾斋养新录》者,不下数万言,文多不载。尝谓自惠、戴之学盛行于世,天下学者但治古经,略涉三史,三史以下茫然不知,得谓之通儒乎?所著《二十二史考异》,盖有为而作也。”先生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攻一艺而无艺不精。经史之外,如唐、宋、元、明诗文集、小说、笔记,自秦汉及宋元金石文字,皇朝典章制度,满洲蒙古氏族,皆研精究理,不习尽工。……先生学究天人,博综群籍,自开国以来,蔚然一代儒宗也。”阮元亦谓:“国初以来,诸儒或言道德,或言经术,或言文字,或言天文,或言地理,或言文字、音韵,或言金石、诗文,专精者固多,兼擅者尚少,惟嘉定钱辛楣先生能兼其成。”
吴派另一重要人物王鸣盛“撰《十七史商榷》一百卷,主于校勘本文,补正譌脱,审事迹之虚实,辨纪传之异同,最详于舆地、职官、典章、制度,独不喜褒贬人物,以为空言无益也。又有《蛾术编》一百卷,……其书辨博详明,与洪容斋、王深宁不相上下。”吴派学术号称“纯汉学”,最以专精为世人称道,而其几位代表人物之博学尚且如此,可见他们并未偏离顾氏所倡导的博通学风。至于皖派学术,本来就以考据详博见长,而尤重义理之阐发。
江藩评其开创者江永说:“考其学行,乃一代通儒,戴君为作行状,称其学自汉经师康成后罕其俦匹,非溢美之辞。”其代表人物戴震,更是精研经学、史学、小学、音韵、训诂,博通天文、历算、地理、水利之学,其多闻博学之名饮誉学界。扬州派学者治学惟是为求,不守门户,其学术范围更为广博。江藩称其代表人物汪中“博综群籍,谙究儒墨,经耳无遗,触目成诵,遂为通人焉。”
其另一领袖焦循专研经书,博览典籍,于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无所不究。他提倡“通核”之学,主张治学要“主以全经,贯以百氏,协其文辞,揆以道理。”阮元《通儒扬州焦君传》称“君善读书,博闻强记,识力精卓,于学无所不通,著书数百卷,尤邃于经。于经无所不治,而于《周易》、《孟子》专勒成书。”上述可见,乾嘉学者不仅从专精方向上深化了顾氏所开创的各门学术,而且在学术气象上亦进一步弘扬了顾氏所倡导的广博学风。
在明清易代的动荡岁月中,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以笔为剑,在理学桎梏与专制牢笼中劈开一道思想裂痕。他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黄宗羲 2025-05-20 康熙对顾炎武:拉拢与防备交织下的时代博弈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岁月里,顾炎武作为遗民群体的精神领袖与学术巨擘,其命运与清朝统治者康熙的治国方略产生了微妙交集。康熙对顾炎武的态度,既包含着招揽贤才的迫切需求,...
康熙的儿子们 顾炎武 2025-05-15 精卫赏析:顾炎武笔下的不屈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思想家顾炎武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坚定的民族气节著称。他的经典之作《精卫》不仅是一首充满力量的诗歌,更是他个人精神风貌和时代背...
顾炎武 精卫 2024-12-01 顾炎武的警世之言:以史为鉴,明理知行顾炎武,明朝末年及清朝初年的著名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他的名字与他的警世之言紧密相连。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他的学说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警...
顾炎武 2023-12-14 顾炎武的警世之言:八股之害,败坏人才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卓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其中,明朝末年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就是其中的佼...
顾炎武 2023-12-10 1682年2月15日,一代儒宗顾炎武的永恒离别一、顾炎武——明末清初的卓越思想家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位人物,他以卓越的智慧和坚韧的精神,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就是明末清初的卓越思想家顾炎武。...
顾炎武 2023-12-08 顾炎武眼中的昆阳之战: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顾炎武,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他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评价,往往独树一帜,深入骨髓。他曾对昆阳之战有过深入的评价,他认为这场战役是“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
顾炎武 2023-11-29 顾炎武的日知录,内容特点是什么样的?顾炎武的《日知录》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历史巨著,它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人生哲学。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这部著作的价值和意...
顾炎武 2023-08-22 明朝时期为何会出现官员没钱养家的现象?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建都南京。今天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明末清初时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针对明朝官员的收入时,曾感叹道:“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
朱元璋多少岁 顾炎武 2022-11-30 明茂陵的形制布局是怎么样的?是谁的陵墓?还不知道:明茂陵的形制布局是怎么样的?是谁的陵墓?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茂陵的建筑在清初...
朱见深儿子 顾炎武 2022-10-2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