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朱允炆削藩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允炆一上台就急着削藩,不怕那些叔叔?
换成你做皇帝,一想起二十几位皇叔手握重兵,虎视眈眈,你觉得你的龙椅安全吗?
《大明风华》朱允炆
乞丐皇帝朱元璋有着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愣是把几支旗鼓相当的起义军干掉,并且取了元代的天下。同时,他的生殖能力也超强,竟然生了26个儿子,从不为后继无人苦恼,太子朱标才德兼备,江山交给他放心。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标竟然死在了他的前头,这让老皇帝朱元璋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他可从没考虑其他儿子呀。他痛定思痛后,选了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可是一想到孙子仁慈又觉得不放心,于是开始痛下辣手,为他扫清障碍。
尽管朱元璋一心想为自己的后人留下一个比较容易控制的局面,为他所钦定的接班人交递一个容易拿起来的“荆棘”时,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在消灭和抑制一个集团的同时,又造就了另外一个集团——藩王,并且这个集团比起他所诛杀的集团来讲,更有分散皇权的危险。
不否认朱元璋是个劳模皇帝,为后世子孙制定了完备的规章制度,但是,有一个制度却是开历史倒车,他为了使江山永固,恢复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并且统领大军,以北方的九个边塞藩王统兵最多。
朱元璋晚年时,诸王的兵权也越来越大,尤以燕王朱棣、宁王朱权为最。皇太孙朱允炆还没上台时,就已经看出了弊端,一直忧虑,一旦祖父驾崩,自己如何来制约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可是朱元璋却是沾沾自喜,认为为孙子安排了守卫边疆的最可靠的人。
他的初衷肯定想要他们来“夹辅王室”。可是后来就变味了。
早在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他就封了十个王,如秦、晋、燕、吴、楚等。那时朱元璋说: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为久安长治之计”。
从洪武十一年起,诸王陆续开始就藩,秦王就藩西安,晋王就藩太原。十三年,燕王就藩北平。以后随着诸王年龄的增长,纷纷就藩各地,分置在各个军事重地。
从当时全国的军事形势来看,边防的重点是对付蒙古势力。因此,朱元璋就在东北到西北的漫长边防线上,择其险要地区分封了九国。
这些塞王中,宁王、晋王、燕王的势力尤其大。宁王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甚至“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特别是燕王,因屡次率兵打败元代残余势力的大军,朱元璋就令其“节制沿边士马”。
即使处于内地的藩王,如周(开封)、楚(武昌)、齐(青州)、潭(长沙)、鲁(兖州)、蜀(成都)诸王,也有精兵万儿八千,牧马数千匹。
这些诸王形成了比元代行中书省权力要大得多的半独立政权,从汉代以后还没有权力如此巨大的封国。朱元璋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又使劲分封,形成十分矛盾的现象,诸王的发展趋势必然要威胁中央政权的安全。
在洪武九年,山西平遥训导叶伯巨就上书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病,说:
“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恐怕数世之后,“尾大不掉”,造成割据的形势。
并以汉初的“七国之叛”和西晋的“八王之乱”为借鉴,劝诫朱元璋,但朱元璋听不进这一劝告,反而大骂他这是离间骨肉,并把叶伯巨从山西抓来并囚死狱中。而后哪个大臣还敢提这档子事。反正是你老朱家的江山。
而他所说的分封的祸患,在朱元璋死后,很快就降临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已经感到叔叔的压力,现在做了皇帝,他肯定要削藩。如果不快速采取行动,他的皇位始终是朝不保夕的。
他为什么快速削藩?还有一个原因,他信任的曾经是他的伴读现在是心腹的黄子澄给他的一针强心剂。
他告诉朱允炆:虽说诸王有护卫兵,没什么可怕的,顶多可以自守,假如他们发动政变,用京城六师,轻而易举搞定。并以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为佐证,来说明地方藩王的势力是不足忧虑的。
只能说文人误国啊,黄子澄、齐泰等流,典型文人,他以为江山就凭他几句话就稳定了,他太小看那些在战场上泡大的几位王爷了,尤其朱棣,他可是跟随那些名将身边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大将。可是朱允炆比他也强不到哪里去,在皇宫里锦衣玉食长大的皇孙,他哪里了解战争和权斗的残酷?
于是乎,一对未经世面的君臣一拍即合。
“柿子先捡软的捏”这个道理他们是懂得,先削周、齐、湘、代、岷诸王。
开始这些诸王真没反应过来,先废周王及岷王楩为庶人,
“幽代王桂于大同,囚齐王榑于京师。湘王柏自焚死”。
胜利来得太容易,让朱允炆骄傲了,殊不知难啃的一个还没碰。
他遇到了劲敌四叔燕王朱棣,无论心理战,间谍战,真战场,他始终都不是叔叔的对手,又加上天性仁慈,还不准将领杀了叔叔,让各路将领放不开手脚,结果,对敌人仁慈就是自掘坟墓。
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以后,这打起来朱允炆已无将可使,结果还用了一个草包大将军李景隆,更是雪上加霜。
后面故事想必大家都清楚了,建文四年(1401年)六月,燕王朱棣进入京城,即皇帝位,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朱允炆不知所踪,成了历史谜案。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冬夜,南京奉天殿内,朱元璋将酒杯砸向颍国公傅友德,怒斥其“教子无方”。这位为大明打下四省疆土的老将踉跄离席,次日自刎于府中,三日后全家...
朱元璋多少岁 傅友德 2025-08-15 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忠义、伦理与政治的抉择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在群臣纷纷跪迎新君的场景中,唯有魏国公徐辉祖独守父亲徐达的祠堂,拒不承认朱棣的帝位。这位朱棣的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8-13 朱元璋为何对江南首富沈万三痛下杀手?——权力、财富与政治博弈的深层逻辑朱元璋与沈万三的恩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君臣冲突之一。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铁腕手段巩固政权,而江南首富沈万三的覆灭,则成为其打击豪强、重塑社会秩序...
朱元璋多少岁 巨商沈万三 2025-08-05 徐达正史死因考辨:历史迷雾中的真相与传说在中国古代开国功臣的群体画像中,徐达始终占据着特殊地位。这位出身淮西的将领,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助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却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突然离世,享年五十...
朱元璋多少岁 徐达 2025-07-30 达兰皇后:从陈友谅宠妃到朱元璋宫廷的悲剧终结者达兰,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复杂印记的女子,其人生轨迹与陈友谅、朱元璋两位乱世枭雄紧密交织。她曾是陈友谅的宠妃,后成为朱元璋的达定妃,最终却因复仇执念与宫廷阴谋走...
朱元璋多少岁 陈友谅 2025-07-29 傅友德后代子孙的流散与传承:乱世中的家族史诗明初名将傅友德以“七战七捷”的军事传奇闻名史册,却在洪武二十七年因“谋反”罪名被朱元璋赐死,家族遭灭顶之灾。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并未绝后,其子孙在历史洪流中...
朱元璋多少岁 傅友德 2025-07-29 朱元璋:历史天平上的功过双面镜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帝王之一。他以赤贫之身推翻元朝统治,开创大明王朝,却在治国过程中展现出铁腕手段与严酷统治。这位“草根皇...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7-25 方国珍兵力考:元末割据势力的军事力量解析元末乱世,群雄并起,方国珍作为最早举旗反元的势力之一,凭借浙东三郡(庆元、台州、温州)的地理优势与强大的水军力量,在元廷与朱元璋之间周旋近二十年。然而,关于其兵...
朱元璋多少岁 方国珍 2025-07-23 朱棣生母之谜: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千年博弈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作为明朝最具争议的皇帝,其生母身份问题自明代中期便成为史学界悬案。官方史书《明史》《明实录》明确记载其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孝...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7-17 刘伯温的最后一个预言:历史迷雾中的智慧回响1375年寒冬,浙江青田的刘府内,病榻上的刘伯温将长子刘琏唤至身前。这位辅佐朱元璋定鼎天下的谋臣,在弥留之际留下四句谶语:"蓝玉骄纵,必遭灭族...
朱元璋多少岁 蓝玉 2025-07-1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