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武帝和匈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武帝抗击匈奴费尽心血,却以失败告终,为何匈奴反而无法生存了?
公元前90年3月,汉武帝人生中最后一次对匈奴发动了进攻,李广利奉命率领7万大军从五原郡向浚稽山行军,商丘成率军3万从西河郡向涿邪山进军,马通率军4万从酒泉郡向天山进军。这一次浩浩荡荡的大战,目的就是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对匈奴进行合围进而消灭,这场大战的结局如何呢?
马通没能和匈奴遭遇,商丘成回军遇袭击退匈奴,李广利前期顺利,但在突击到杭爱山一带时被匈奴铁骑包围,最终全军覆没,这意味着汉武帝最后一次与匈奴交战以失败告终,3年后汉武帝驾崩,可为何获胜的匈奴却难以生存了呢?
图片:匈奴难以生存剧照
一、汉匈之战的内幕
1、最后一战的失败原因
汉武帝执政的最后14年时间,我们可以看做武帝后期,在这14年的时间里,汉王朝对匈奴发动了3次具有相当规模的战争,结局是全部失败,甚至很多次出现出击的大军惨遭覆灭,仅仅从有限的史料中我们就能得知前后共有10余万将士命丧草原。
在汉王朝对匈奴的几次作战中损失不可谓不大,而取得的战果十分有限,其中有汉王朝自身国力衰弱的原因,也有将领的原因,但这都不是最根本的,关键在于作战的距离和适应性问题。
在汉武帝执政后期,匈奴族群正在由北方逐渐向西北方向退缩,这就意味着汉王朝出征的大军也必须朝着同一方向进军才能够与匈奴决战,因此汉军的作战距离一次比一次长,距离本土后方也越来越远。
另外,在汉王朝和匈奴数十年的不断攻伐中,虽然有不少匈奴部落投降汉王朝,而汉王朝中也有人选择投靠匈奴,这些人中不仅有平民,也有不少有能力的人,他们给匈奴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知识、技术。
我们在想着如何对付匈奴,匈奴人也在适应汉军,所以在最后一次李广利率军出征的过程中,就遭遇了匈奴人先进的土工战术,他们通过挖掘地道潜近汉军大营,然后突然发动攻势,这是一种相当先进的战术,不过随着双方战事的频繁出现,匈奴人却快要撑不住了。
图片:中原人投靠匈奴剧照
2、匈奴的真实处境
从著名的“龙城之战”开始,一直到汉武帝驾崩,这40年的时间里汉王朝几乎没有中断对匈奴人的打击,攻势可谓连绵不断,当汉王朝胜利的时候要继续出击,遇到失败的时候同样要不计代价的出击。
在一开始的时候,汉武帝还会斟酌出击的时间和季节,到了执政后期索性这个也不计较了,一年四季不分春冬,随时做好出征的准备。
这种做法对匈奴部族的影响十分巨大,严重影响甚至是打乱了他们的社会生产秩序,为了躲避汉王朝大军的不断进攻,他们整个部族必须时刻做好整体迁徙的准备,这是大战略层面上的做法。
尤其是在汉武帝执政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数次令大军攻入到了匈奴部族的腹地,对于匈奴人来说,一开始是在家门口打架,此后直接打到了后花园中。
李广利在最后一战中虽然败北了,但是从地图上来看,他从北纬的40度一直打到了北纬50度,这是什么概念呢?几乎横跨了整个偌大的蒙古高原,虽然匈奴人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不得不在夏季时节命令整个部族进行迁徙,这个代价是巨大的。
图片:匈奴骑兵剧照
二、匈奴的彻底覆灭
1、匈奴的衰败
汉王朝大军的每一次主动出击,不管是胜利还是失败,都会让匈奴部族的整个畜牧产业链条中断,根据匈奴人当时的人口和生产力水平来看,一户普通的牧民需要把羊群数量控制在150头之上才能够过活。
可汉军的到来,则需要把牧民征召为士兵作战,这让正常的畜牧业生产缺乏管理,生产效能低下,更为致命的是,匈奴人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但从战斗中根本无法获得任何好处。
虽然当时的汉王朝内部也出现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无家可归的难民,但是作为统治者,汉武帝对匈奴主动出击的决心始终没有改变,他并非穷兵黩武,反而目的非常简单,那就是把两军交战的战场始终放到匈奴人自家的土地上,让他们自己去承受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
因此在实际战争中,匈奴人哪怕是将汉军全数消灭也根本带不来任何的好处,甚至还要承受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到了汉武帝驾崩的时候,匈奴部族已经十分疲敝,因为长期的不良迁徙导致牲畜根本不能正常生产,就这样,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上到单于本人,下到一般牧民都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厌战情绪。
2、灭亡宿敌
汉宣帝本始二年,汉王朝准备对匈奴发动歼灭战,当时汉王朝总共动员了16万之巨的骑兵,兵分五路开始发动进攻,同时还有5万的乌孙骑兵跟随一同作战,面对这样的攻势匈奴人根本无法抵抗,于是开始逃亡。
此后匈奴人意欲报复乌孙,结果在出征的时候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寒潮,导致最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和牲畜活了下来,从这个时候开始,丁零、乌孙、乌桓等部族开始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开始蚕食匈奴部族。
连年征战疲敝不已的匈奴又遭遇天灾,饥荒导致为数不多的人口又丧失了三成,匈奴终于无法维持,开始分崩离析。
图片:匈奴内部开始分裂剧照
最后给匈奴部族判了“死刑”的人叫做窦宪,实际上这已经到了东汉和帝时期,汉和帝永元元年,也就是公元89年,窦宪率领汉军、羌军和南匈奴联军,对负隅顽抗的北匈奴进行打击并成功击溃其主力。公元151年,盘踞在巴里坤湖一带的北匈奴残余势力进入西方世界,从此匈奴也消失在了中国历史长河中。
由此可见,汉武帝在位时期为了对付匈奴付出了巨大代价,不过从历史的长远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确实很有效,也是无可厚非的,确保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和中原地区的有序发展。
公元前118年,甘泉宫猎场上,西汉帝国最耀眼的将星霍去病突然张弓搭箭,将李广之子李敢射杀于众目睽睽之下。这一箭不仅终结了李敢的生命,更在汉武帝的刻意遮掩下,揭开...
李广 霍去病 2025-08-08 李广雁门之战:血性与悲歌交织的边塞史诗公元前129年的雁门关外,朔风裹挟着匈奴铁骑的嘶鸣,李广率领的万余汉军正陷入绝境。这位被匈奴称为“飞将军”的传奇将领,此刻却因敌我兵力悬殊被围困,最终负伤被俘。...
李广 2025-08-08 灌夫与李陵: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误会西汉历史长河中,灌夫与李陵两位武将的名字因一场跨越百年的“冤枉”风波被意外关联。灌夫,这位以刚直勇猛著称的汉武帝时期名将;李陵,李广之孙、西汉末年投降匈奴的争议...
李广 2025-07-01 程不识:西汉“严将”治军典范与汉匈战争中的防御大师在汉武帝时期名将辈出的时代,程不识以独特的治军风格和稳健的防御战术,与“飞将军”李广并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而任侠,士卒亦多乐从...
李广 2025-06-26 汉武帝与李广利:宠信、功过与权力博弈在中国西汉历史的长河中,汉武帝刘彻与外戚将领李广利的关系,堪称一部交织着宠信、功过与权力博弈的复杂史诗。李广利,这位因妹妹李夫人得宠而崛起的外戚将领,在汉武帝的...
刘彻 李广 2025-06-23 李广利:名将之辩背后的历史真相在波澜壮阔的西汉历史舞台上,李广利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出身外戚,凭借妹妹李夫人受宠于汉武帝而获得重用,其军事生涯充满了起伏与波折。关于李广利算不算名将,这一...
李广 李夫人 2025-05-08 李广与李广利:同名背后的历史错位在汉武帝时期的军事版图中,“李广”与“李广利”这两个名字常被后世混淆,甚至有人误以为二者存在血缘关联。然而,从家族谱系、军事成就与历史评价来看,二人实为毫无交集...
李广 2025-04-07 李广利:汉朝名将的悲惨结局在中国历史上,汉朝名将李广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他的结局却令人唏嘘不已。作为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将领,李广利曾率领大军远征大宛,取得辉煌战果,然而他的命运却最终...
李广 2025-03-20 李广难封:多因素交织的悲剧命运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西汉名将李广以其勇猛善战、箭术超群而闻名于世,被誉为“飞将军”。然而,这位传奇将领的生涯却充满了遗憾,其中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他一生未能封...
李广 2025-03-10 李信与李广:血缘相连的历史名将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各自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显赫的战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李信和李广便是两位备受瞩目的名将。...
李广 2025-01-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