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明朝的建立者。在他推翻蒙元的过程中,征集和招降了大量军队。不断增加的军队数量对于他打败蒙元和竞争对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军队数量的不断增加,所对应的军费开支也随之水涨船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在隋唐府兵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参考了历史上的军屯制度,创立了具有明朝特色的卫所制度,正是他建立了这一强大卫所制度,使明朝在建国之初,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兵员,同时解决了国家的军事财政负担,塑造了明朝强大的军事力量。
但是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却在明英宗时期发生的土木堡之变迎来了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此之后,以卫所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明朝强大军事力量,已然从太祖、成祖时期的全盛阶段开始步向衰弱。而这种衰弱的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下面就由我为大家讲讲明朝强大的卫所制度,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
首先,政治方面
由于明宪宗朱见深生性懦弱,重用宦官,沉迷于神仙、道法和长生术之中,疏于朝政。加之明孝宗时期,文官集团推动废除朱元璋制定的《问刑条例》中对贪腐行为的极刑条例,为官员打开了肆意贪腐的方便之门,以上种种,使成化一朝之后的明朝政务陷入腐坏。
进而,从政治上的混乱影响明朝军事力量的发展,导致卫所体制混乱、军纪败坏、战斗力持续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再配以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勋贵集团的大量陨落,明朝初期所建立的尚武精神逐渐被重文轻武的策略所取代。
其次,军事方面
卫所制度遭到进一步的破坏,卫所士卒大量逃亡,军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成化十年,泾国公蒋贵曾上言,“大同、宣府诸塞下,腴田无虑数十万,悉为豪右所占”。成化二十二年,南京户部尚书黄拔”出见士卒妻衣不蔽体,叹曰:“健儿家贫至是,何面目临其上”。以上两条史料,说明成化年间军户的土地被将官侵吞的现象极为严重,他们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另有文记载:“成化间,河南秋班军二千余不至,下御史趣之。海内燕安,外卫卒在京只供营缮诸役,势家私占复半之。卒多畏苦,往往衍期,乃定远限罪,轻者发居庸、密云、山海关罚班六月。重者发边卫罚班年半。”这段历史记载则说明,当时的班军(前往京师轮班留守或上调京师执勤的卫所军队)来到京师以后,多为政府各衙门和权贵们做苦力,地位极端低下,发展到后来,更是引发了大量的士兵逃亡和兵变的情况出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
弘治年间,明孝宗虽说比较宽厚,勤政爱民,对前朝弊端有所改善,被后世称之为弘治中兴。但是孝宗所建立的弘治中兴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经济层面上,其对文官集团的放任,以及对积存已久的军事弊病并未进行加以改善和纠正,使得明朝卫所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如弘治年间,太师马文生曾上书称:“往年京师之兵具在三大营操练,后来设立团营,常有精兵十二万,……,近年多拨做工,每占役一二万之上,甚至二三年不完,顾工负累。卒多逃亡……”,由此可见,弘治时期的明朝卫所士卒仍有大量逃亡的现象存在。
同时,受到统治阶级残酷的奴役和剥削,导致卫所士卒的生活极端困难,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就更不用奢求卫所兵有什么战斗力了。
此外,明朝初年十分成功的马政和边粮换盐引的政策也都在这个时期被荒废了,这对于明朝后期主要对手来自东北的满洲骑兵而言,无疑再一次降低了明军卫所的战斗力和后勤保障能力。
第三,一闪即逝的正德军改
正德皇帝时期,这位不为后世文人所喜的大明皇帝。曾经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改变明朝日趋颓废的军事现状,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在这一阶段北方边疆地区卫所军队破天荒的出现了大量出战袭扰边敌的情况。但这一切都在之后正德的离奇驾崩之后,都随着其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一系列努力一同烟消云散,难为人所知。
第四,募兵换卫所
待到正德之后,被文臣选择登位的嘉靖皇帝,逐步加剧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倾向,明朝的武将的地位开始变得卑微,每每有战事发生,往往都是不懂战事的文臣在指挥,严重牵制了武将的战场决断能力,极大的影响了明朝武将作战积极性。嘉靖八年,当首辅桂萼公布天下军籍时,全国卫所士卒竟只余97万,而明朝成祖朱棣时期可是拥有270万兵员的,这样一看卫所兵员已然只剩下三分之一,流失情况十分严重。
这还不算,自永乐时期开始设置的宦官监军制度随着不断的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畸形变化,宦官监军们甚至可以完全独揽在外军事指挥权限。虽然这种“以内监外”的督战模式,有效的防止了军事独立力量的出现,极大的保证了封建王朝对军队的控制力,但这一种监军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明朝军队的战力发挥。
进入嘉靖、隆庆和万历时期,明朝受到隆庆开关及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影响,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期间更是涌现了诸如戚继光、俞大遒等优秀将领,取得了万历三大征等辉煌战果。但是这些辉煌的战果更多的是建立在募兵制的基础上完成的,只能代表明朝军队在部分局部战争的战斗力,而对于明朝真正的军事实力代表卫所而言,战力的衰弱现象没有得到任何根本上的改变。
结语
综合以上的说明,大家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明朝军力下降的最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卫所制度的基础——军屯模式被各方利益集团侵蚀破坏。当卫所士卒丧失为之生存的土地之后,自然无法完成朱元璋原有的军事设计。当这种世袭制的国家兵员制度,失去了为之匹配的土地之后,就再也无法支撑国家的军事需要了。
面对已然崩盘的卫所制度,明朝也曾经试图采用“清丈屯田、签发民壮和清军勾补”等措施试图扭转卫所崩坏的趋势,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最终均以失败而告终。最终迫使明朝政府在嘉靖年间开始采用募兵制取代卫所制,以弥补国家军力的不足。
虽然募兵制使明朝军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明朝军力衰弱的现实。同时募兵制,也给明朝政府带来了极大的财政压力,对于财政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税的明朝政府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在国家无法获得其他诸如商业税收方面的收入,以提高财政应对能力的情况下,一旦内外部军事冲突的出现及升级,必然会促使国家增加农业税收的征缴力度,进而导致内部局势的不稳。明朝末年为应对后金势力在辽东的崛起,而加征的辽饷等税收,正是引发农民起义的最直接原因,这也直接导致了明朝军事力量的最终崩溃,进而宣告了明朝的灭亡。
朱元璋与沈万三的恩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君臣冲突之一。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铁腕手段巩固政权,而江南首富沈万三的覆灭,则成为其打击豪强、重塑社会秩序...
朱元璋多少岁 巨商沈万三 2025-08-05 徐达正史死因考辨:历史迷雾中的真相与传说在中国古代开国功臣的群体画像中,徐达始终占据着特殊地位。这位出身淮西的将领,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助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却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突然离世,享年五十...
朱元璋多少岁 徐达 2025-07-30 达兰皇后:从陈友谅宠妃到朱元璋宫廷的悲剧终结者达兰,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复杂印记的女子,其人生轨迹与陈友谅、朱元璋两位乱世枭雄紧密交织。她曾是陈友谅的宠妃,后成为朱元璋的达定妃,最终却因复仇执念与宫廷阴谋走...
朱元璋多少岁 陈友谅 2025-07-29 傅友德后代子孙的流散与传承:乱世中的家族史诗明初名将傅友德以“七战七捷”的军事传奇闻名史册,却在洪武二十七年因“谋反”罪名被朱元璋赐死,家族遭灭顶之灾。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并未绝后,其子孙在历史洪流中...
朱元璋多少岁 傅友德 2025-07-29 朱元璋:历史天平上的功过双面镜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帝王之一。他以赤贫之身推翻元朝统治,开创大明王朝,却在治国过程中展现出铁腕手段与严酷统治。这位“草根皇...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7-25 方国珍兵力考:元末割据势力的军事力量解析元末乱世,群雄并起,方国珍作为最早举旗反元的势力之一,凭借浙东三郡(庆元、台州、温州)的地理优势与强大的水军力量,在元廷与朱元璋之间周旋近二十年。然而,关于其兵...
朱元璋多少岁 方国珍 2025-07-23 朱棣生母之谜: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千年博弈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作为明朝最具争议的皇帝,其生母身份问题自明代中期便成为史学界悬案。官方史书《明史》《明实录》明确记载其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孝...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7-17 刘伯温的最后一个预言:历史迷雾中的智慧回响1375年寒冬,浙江青田的刘府内,病榻上的刘伯温将长子刘琏唤至身前。这位辅佐朱元璋定鼎天下的谋臣,在弥留之际留下四句谶语:"蓝玉骄纵,必遭灭族...
朱元璋多少岁 蓝玉 2025-07-10 明朝都察院:皇权下的监察利剑与制度困局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长河中,明朝都察院以其严密的体系、广泛的职权和深远的影响,成为封建专制时代监察体系的巅峰之作。作为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7-09 朱元璋文字狱:历史迷雾中的真相探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文字狱犹如一道道阴霾,笼罩着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成为专制统治者钳制思想、维护权威的残酷工具。朱元璋,这位从草根崛起的大明开国皇帝,其...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7-0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