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住,刘邦却见死不救,他真的是不孝子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古代皇帝中白手起家的一个典型例子。他出身贫寒,最后却可以将天下收揽于怀中,要说他没有本事那是不可能的。
自古开朝皇帝,无一不是人中翘楚,更不要说没有什么文化的刘邦了。
刘邦没有文化,那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情,不过现在有很多人说刘邦是一个不孝子,这就不得不让人否定了。
世人对于刘邦功绩大加赞赏,认为汉高祖胸怀大略,非常英明,只是对于他的人品采取置之不提的态度,这与刘邦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有很大的联系。
但是很多事情都有隐情,尤其是与项羽一争天下,随时都有可能脑袋搬家的刘邦更是如此。下面笔者就来给大家解析一下,刘邦的人品。
满不在乎,方为上策
彭城之战中,项羽大胜刘邦,抓走了刘邦的老婆吕雉和他的父亲刘太公。
后来两军再度对峙,项羽就使用了苦肉计,他特意找人把凄惨的刘太公带到两军阵前,并告诉刘邦,假如你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给活活煮死。
正当项羽等待刘邦回应,暗自窃喜之际,刘邦竟然说:你我皆在楚怀王手下共事,咱俩虽然不是一家人,但也情同手足,那么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既然你要煮死自己的父亲,我也不能拿你怎么样,那就请你看在兄弟的份上分我一杯羹吧。
项羽听后大怒,立马喊人准备煮死刘邦的父亲。但属下告诉他,杀了敌人的父亲会增加他们士兵心中的愤恨,反而会增加敌人的战斗力,还要落得个残忍好杀的骂名。
与其如此,不如留下刘太公来制约刘邦,项羽觉得有道理,于是留了太公一命。
后世人们对于刘邦的表现都是嗤之以鼻,骂声一片,认为他连自己的亲爹都不顾,真是个不孝子。
在笔者看来,这都是无知之徒目光短浅所说的话。
当时两军阵前,刘邦身为领导者,对抗的第一要务便是气势不能输给对方。
如果刘邦真的把对太公的担忧表现在脸上,那只会增加项羽的气势,到时候手下将领该如何看待自己?跟着有妇人之仁的人能干成大事吗?到时候就只剩下投降的份了。
那假如投降了,项羽会留自己性命吗?还会留自己父亲一命吗?到时候怕不是全家都要被灭门,更不要说建立霸业了。
与其这样,不如孤注一掷,索性鱼死网破,刘邦故意用话语激怒对方,并赌对方不会杀自己父亲。结果赌对了,救了自己的父亲,也救了自己的霸业,明显是一石二鸟的明智之举。
再说刘邦从沛县起事后就离开了家乡,临走前不忘安排人照顾自己的亲人。
公元前206年,正是楚汉争霸激烈之际,稍有不慎则满盘皆输。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冒着风险专门派将军王陵,营救被重兵扣押的太公。
刘邦在繁忙的征战中一直记挂着老爹,而且代价可能是损失一大兵力,从此陷入弱势。
如果他真的心中没有父亲,还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封太公为太上皇
刘邦在成为皇帝后,知道与父亲的关系有了隔阂,于是他每五天都要去看望一次父亲。
刘家家令看到,便劝阻刘邦,说您现在是九五至尊,拜见您的平民父亲有违礼法,刘邦不听劝阻,家令便又找上了刘太公。
当刘邦再一次拜见父亲时,只见父亲拿着一把扫把,站在自己身前,倒退着走回房间。
这是典型的逐客令,你往前走的路都被扫干净了,走一遍就弄脏了。刘邦心想这肯定是家令的主意,他心想家令也是出于自己的面子着想,于是重赏了他。
不过刘邦毕竟是皇帝,他想干什么还能被阻拦?于是,刘邦就把自己的父亲封为太上皇,这样刘邦就能名正言顺地向父亲朝拜了。
而且这还不是虚的,每当皇宫设宴,刘邦就把太公的位子摆在最尊位,尊敬之意不用言表。
为太公建新丰城
太公坐上了太上皇,从此住在深宫中郁郁寡欢,刘邦很不理解,于是找人问话。
侍奉回答太公离开了家乡许久,人生地不熟,从前在家乡踢球划拳好不快活,现在一个能聊天的人都没有。
刘邦心知肚明,没有言表,只是转身走了。
过了一个星期,刘太公回到后院简直惊呆了,这不是自己的老家么?怎么隔空搬到皇城里来了?
原来,当时刘邦听说后立马找来全国最好的工匠,吩咐他们去自己老家沛县考量水土建筑,然后把沛县老家的房屋样式全部记下,在皇宫后院重建了一个沛县。
不仅如此,刘邦还命令老家的邻居一起来皇宫居住,刘太公终于又与伙伴们重聚在了一起,心情又开朗了起来。
家宴之言非羞辱
此外,当时刘邦在老家的时候,当个小亭长,手上拿到的微薄薪水还不够他喝酒,于是他就整天出去找人蹭饭喝酒,交了不少周勃、樊哙这样的狐朋狗友。
太公看到很不喜欢,认为他不够勤劳老实,不是一个能安心过日子的人。
刘太公当时见识短浅,再加上家里很穷,于是他告诉刘邦:你应该多向你二哥学习,别整天搞这些有的没的。
刘邦当时很不甘心,只是记在心中,没有回复。
在后来的一次宴会上,刘邦突然问太公:父亲,您看我挣下的这份家业,是不是比我二哥多得多?
就这么一句话,有人竟然曲解成刘邦讽刺自己的父亲。
史料记载:当时满朝臣子听闻之后都是大笑不已,气氛变得非常融洽,大臣们也领会了刘邦是在说笑。
不过笑归笑,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刘邦在委婉地告诉自己的父亲:我不是个不会过日子的草包。
汉高祖刘邦确实没什么文化,但是他在打了天下后,仍旧不忘记陪伴自己的家人,这没有一份孝心是做不到的。
诚然,刘邦或许人品不端,但他一定是个孝子。
公元前207年的巨鹿城外,滔滔漳河水映照着楚军将士坚毅的面庞。项羽立于船头,挥剑斩断最后一根缆绳,沉闷的凿击声中,数十艘战船缓缓沉入河底。这一历史性瞬间,不仅斩...
项羽 2025-09-19 彭城之战刘邦联军规模考辨:从“56万大军”到实战真相的解析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彭城之战爆发。史书记载刘邦率“56万大军”攻占彭城,却在半日内被项羽3万骑兵击溃,这一战果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
项羽 刘邦 2025-09-17 从项羽大腿到千年望族:杨喜后裔的传奇崛起之路公元前202年,乌江畔的寒风裹挟着血腥气,项羽自刎的瞬间,历史的天平彻底倾斜。五名汉军将领争抢尸首以换取爵位,其中郎中骑都尉杨喜夺得左腿,被刘邦封为赤泉侯,食邑...
项羽 刘邦 2025-09-16 刘邦返乡寻曹氏:历史迷雾中的情感与权力博弈关于刘邦与曹氏的关系,正史记载极为简略。《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仅以“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一笔带过;《汉书·高五王传》进一步补充“曹...
刘邦 2025-09-12 破釜沉舟:绝境中迸发的决绝智慧公元前207年的巨鹿城下,漳河波涛裹挟着历史的重量奔涌向前。楚军统帅项羽立于船头,望着对岸秦军二十万大军的旌旗,突然挥剑斩断船锚,铿锵之声穿透晨雾:“凿沉所有船...
项羽 2025-09-12 王离算名将吗?——从家族荣光到历史迷雾的军事人生在秦末乱世的风云中,王离的名字常与“巨鹿之败”“将门之后”等标签紧密相连。作为秦朝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他继承了家族的军事基因,却最终在项羽的铁骑下折戟沉沙。...
项羽 王离 2025-09-11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从军事天才到政治败局的深层剖析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之一。西楚霸王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横扫秦军,却在四年内被市井出身的刘邦反...
项羽 刘邦 2025-09-10 虞子期原型之谜:文学虚构与历史想象的交织在楚汉争霸的传奇叙事中,虞子期常以“项羽麾下五大将之一”“虞姬堂弟”的身份出现,其忠勇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当翻开《史记》《汉书》等正史,这个人物却如幻影般消失—...
项羽 虞子期 2025-09-09 吕马童与项羽:一场被历史误读的“恩义”纠葛在楚汉争霸的烽烟中,垓下之战的尾声里,西楚霸王项羽以一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的悲壮之语,将最后的尊严交予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这段被《史记·项羽本...
项羽 2025-09-04 刘邦48岁之前:从市井游侠到起义领袖的沉淀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刘邦以48岁“高龄”起兵反秦、最终建立汉朝的传奇经历,常被后世视为“大器晚成”的典范。然而,若细究其前半生,会发现这位看似“游手好闲”的沛县亭长,...
刘邦 2025-09-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