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明代方孝孺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方孝孺真的被灭十族?朱棣杀方孝孺是对还是错,他到底该不该杀?
关于方孝孺被灭十族一说,暂时无法确定,多数史学家认为这只是后人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夸大事实所产生的谎言,比如清朝名诗人朱彝尊就说:“朱棣诛方孝孺十族之说,乃士人传说之过,有所夸张”,这就是读书人以讹传讹,纯粹胡说八道而已;晚清的一位明史学家也曾说:“当日或加三为四,或加九为十,传闻异词不足辨”,朱棣诛方孝孺几族,从朱棣到现在,三族、四族,也有九族、十族一说,这完全不能信。
士人们之所以会制造出朱棣诛灭方孝孺十族这样的谎言,其目的就是为了污蔑朱棣,让世人认为朱棣就是一位残酷的暴君。
为何认为方孝孺被灭十族是谎言呢?方孝孺“诛十族”一事在明清官修的正史中从未出现过,明代所修之史不出现,倒还能理解,毕竟诛十族实在是有伤天和,若记载,难免会让后人说朱棣残暴,因此明史不记载,这到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后继之朝,如若真的发生过朱棣诛灭十族一说,清修明史时不可能不写。可是,事实上,清所修明之正史,其都未记载有方孝孺被诛十族这样的事情。

如被收录于清乾隆朝所修的《四库全书》存目中的《立斋闲录》一书,其就记载:“今校南京锦衣卫镇抚司监簿除前编缺坏外所存簿籍载正学宗族抄扎人口有八百四十七人族叔文度文恭海敏族侄谅经良族弟希定希崇希用希善族侄孙起宗起成起庄小荀居安渊胜族孙崇俭等”,就是说方孝孺虽的确是被朱棣灭族,但是只是灭其父族,并没有牵连其妻族和母族。再如《革除遗事》亦记载:“嗣君既亡,文庙纳姚广孝言,召用之。孝孺不屈,系狱。遣人谕旨,终不从……宗族坐死者八百四十七人”,其人数与《立斋闲录》所载相等,亦可佐证其记载无误。
因此,从种种迹象表明,方孝孺被诛十族一说,其真实性真的有待考察,多半是假的。
当然,无论方孝孺是否被朱棣诛灭十族,方孝孺被朱棣所杀,并被车裂于街市一事,这倒是确凿无疑的。
那方孝孺到底该杀不该杀呢,杀他是对还是错?
首先,关于方孝孺为何会被朱棣所杀,其现今大概流传着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出自明代所修之官方史书《明太宗实录》:“执奸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至阙下。上数其罪,咸伏辜遂戮于市”,其意就是朱棣攻陷北京后,将方孝孺与黄子澄、齐泰二人一起列为国之奸臣,认为他们是致使建文与朱棣骨肉相残的罪魁祸首,所以下令将他斩首。

第二个版本:出自《明史》:“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诸市”,其意就是朱棣谋朝篡位成功后,为了占据大义,让自己的帝位变得合法,所以就叫身为大儒的方孝儒起草即位诏书。但是方孝孺不但不同意,还大骂朱棣是谋朝篡位的逆贼,最后朱棣被惹怒,下令将其车裂于市。
第三个版本:出自《野记》:“文皇既即位,问广孝谁可草诏?广孝以方对,遂召之。数往返,方竟不行,乃强持之入,方披斩衰行哭。既至,令视草,大号,詈不从,强使搦管,掷去,语益厉,曰:“不过夷我九族耳!”上怒云:“吾夷汝十族。”左右问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于是尽其九族之命而大搜天下为方友者杀之”,大意就是明成祖要方孝儒起草继位诏书,方孝儒不肯起草,明成祖就以诛他九族恐吓威胁他。方孝儒却很硬气的说:你就是诛我十族又怎样?于是朱棣遂诛了他十族。
在这三个版本中,以《野记》所记载的事情,最让人所熟知,但是我们刚才也说了,方孝孺被诛十族,这多半是假的,因此《野记》所记之事,也多半不可信。至于第一、第二个版本,其可信度较高,两者所记载之事大同小异,只是《明史》记载的更为详细。
从《明史》、《明太宗实录》可知,方孝孺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不愿意听从朱棣的吩咐,不愿意为他这个谋朝篡位者撰写即位诏书,再加上方孝孺又是建文帝的死忠分子,建文帝在位时,他就多次上谏,要对朱棣下死手,并在对付朱棣一事上,多次出谋划策。
因此,因方孝孺至死不降,且对朱棣始终有仇恨,如此朱棣只能杀了他。

对于朱棣而言,其实杀方孝孺没有对错之分。自古成王败寇,方孝孺作为败者一方的成员,加之又誓死不降,因此无论如何,朱棣断然不会留下这一“祸害”。要了解,方孝孺可是明初大儒,师承元末被誉为“天下第一儒”的宋濂,他在士人圈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是极其显贵的,如若朱棣放过方孝孺,而方孝孺却一意孤行的要与朱棣对抗,凭借着他在士人圈中的影响力,他绝对能给朱棣造成一定的伤害,虽说不能够推翻他,但是恶心一下他,给他的继位抹上一些黑点,让他身后名变污,这却是完全可以的。
因此,对于朱棣来说,在方孝孺打死都不投降的情况下,杀他是唯一的选择,留着他对朱棣没有任何的好处,反而会是“祸害遗千年”。至于为何要诛杀方孝孺全族,个人认为这就是朱棣在立威。毕竟朱棣是属于实实在在的谋朝篡位,说白了就是逆贼,他的帝位得来的就不光彩,此时天下有一半的读书人和官员或是明里,或是暗里的反对朱棣的。因此,对于朱棣而言,他要想稳定住自己的帝位,就必须立威,让天下人害怕自己,不敢反对自己,由此作为天下读书人所敬仰的方孝孺,他自然就成为祭旗的对象,“灭其全家,以堵天下攸攸之口”。
而对于天下读书人而言,朱棣杀方孝孺,自然是杀错的。方孝孺在他们眼里,可是道德的典范,是读书人的标杆,是“天下读书种子”。因此,杀掉方孝孺,对于读书人来说,就是浇灭了他们所有的希望。
当然,无论方孝孺被杀的对与错,方孝孺的精神却是让人值得尊敬的,你说他愚忠也好,还是愚蠢也好,他对于自己心中的那份道义的坚持,并为此不惜“以身殉道”,是“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份精神就值得我们为之尊敬。正所谓“明代学问文章远逊唐宋,惟气节独高千古。其倡之者,方正学也。……宋儒道学,至元末而已衰,地方正学以气节振之,一代忠臣烈士,接踵而出。论明儒者,当以方正学为第一。《明儒学案·师说》始于方正学,得之矣”,其坚持道义、英勇就义的气节足以让他彪炳史册,流传千古。
当时,对于方孝孺而言,其要保住身家性命并不难。他与齐泰、黄子澄两人不同,他并非是主导削藩的核心人物,再者他虽为建文帝在削藩一事上出谋划策,但建文几乎就没有采纳过他的计策,所以他对朱棣而言,并没有那么的遭人,且当时方孝孺的名声又极为显贵,朱棣急需借用他的名声去安抚天下的读书人,因此如若他投靠朱棣,朱棣断然不会杀他,反而有可能让他“使稍稍迁就,未必不接迹三杨”,即跟杨荣、杨士奇、杨溥一样,成为内阁大臣。
方孝孺也未必不知,拒绝朱棣,后果会十分严重,而只要他答应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不但能保住性命,荣华富贵也会接踵而来。但是,方孝孺实在太刚,他不愿意去受一个篡夺皇位的藩王驱使,因为在他看来,朱棣就是一个乱臣贼子,跟着他干,就等于背弃自己的道义,而背弃了自己的道义,就等于是让自己生不如死。他不愿背叛他曾经为之效力的建文帝,不愿为苟且偷生而丧失气节和操守,所以与其生不如死,还不如慷慨就义来得痛苦,最终他选择了慷慨就义。
只得说,方孝孺是“读书种子”,当时的第一大儒。

对于天下而言,方孝孺贡献无疑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读书人而言,他视道义为生命的精神,替天下“正统”之说重建了道义原则。明之前,对于正一统说,人们只重视大一统,而轻道义,基于此,当时皇帝为了争夺正统的身份,往往是不择手段,利用武力来解决一切,致使生灵涂炭,生灵涂炭。但是,随着道义原则的重建,在方孝孺的熏陶下,天下人对于正统的看法,开始慢慢倾向于是否道义,如若其皇帝不道义,则势必会被天下人所声讨,其势必不稳固。
由此,为了让自己的帝位稳固,皇帝往往就只能是或被迫,或主动地讲道义,因此这就有效的抑制统治者的欲望和滥权,因为道义在公不在私。将道义高悬于世俗和强权之上,突出“正”在正统论中的地位和意义,极大地鼓舞了读书人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从而避免了正统论沦为帝王之术的附庸,反而是成为了一种能约束帝王行为的存在。
在中国历史上,藩王造反的案例并不鲜见,但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的两次权力更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前者以"玄武门之变&quot...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30 永乐大帝:铁血与文治交织的盛世华章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明成祖朱棣以藩王之身夺取帝位,开创了“永乐盛世”,其文治武功不仅重塑了大明王朝的格局,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史》以...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29 靖难风云中的藩王抉择:站队、观望与政治博弈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挥师南下,这场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不仅改写了明朝历史,更将二十余位藩王推向了权力博弈的漩涡。在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对决...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0-29 永乐大帝的雄图:朱棣登基后的改革与扩张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改元“永乐”。这位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帝王,并未沉溺于权力巩固,而是以惊人的魄力开启了一...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0-24 永乐后宫血案:朱棣屠杀三千宫女的真相与权力逻辑1420年,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爆发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后宫惨案。据朝鲜史书《李朝实录》记载,朱棣因宠妃权贤妃暴毙,牵连出所谓“谋逆”阴谋,竟下令将近三千名宫女凌迟处...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20 铁血丹心镇南疆:明初靖难功臣顾成的传奇人生在明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顾成以独特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成为跨越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朝的传奇人物。他既是朱元璋帐前“以勇选为亲兵”的猛将,又是朱棣靖难之役...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20 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的深层用意:宗法、权谋与未来的交织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立储问题上做出关键抉择:将肥胖臃肿、不善骑射的长子朱高炽立为皇太子,而非更符合其尚武气质的次子朱高煦。这一决策背后,交织着宗...
朱高炽在位多长时间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17 靖难烽烟中的生死迷局:建文帝逃亡路线与历史真相的考古解密公元1402年,南京城破的浓烟中,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成为明朝最持久的政治谜题。朱棣以"清君侧"之名攻破应天府后,官方史书宣称...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0-17 靖难烽烟后的权力阴影:建文帝生死谜局中的政治博弈与历史真相公元1402年,南京城破的浓烟中,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成为明朝最持久的政治谜题。朱棣以"清君侧"之名攻破应天府后,官方史书宣称...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10-17 夺位者的历史分野:李世民与朱棣口碑差异的深层逻辑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均以非正常手段登上帝位,但二者在后世评价中却呈现显著差异:李世民被奉为“千古一帝”,朱棣则长期背负“篡位者”的争议标签。这...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1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