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了,但是对于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一直存在着争议。在1976年临潼利簋出土之前,武王伐纣仅仅只是传说。因利簋腹内底部32字的铭文,成为了武王伐纣和牧野大战的历史证物,直证了传说。不过直到现在,很多人对铭文的释读却百家不尽相同。那么接下来某亦小释一二,敬望缘者正!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
鼎克,昏夙有商;辛未。
王在阑师,赐有司利。
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利簋实为三十三字。但右上第一字为武王,两字合一,则计为三十二字。每行八个字,绝非偶然!其实铭文作者唯恐阅读铭文者误解,特处理为每行八字。八个字自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简单明了。是后来释读者想得太多,聪明反被聪明误,反把简单的事干复杂了!实际上,只要按八个字一段来读,句逗也正确了,读来就让朗朗上口。并具对仗与韵律之美,绝妙好辞!
利簋铭文按上述断句,释读起来就很容易了。需要说明一下:“阑师”是地名;“有司”是官职;“利”是人名。另有三点说明:
第一:“鼎克”为完胜。第二:“辛未”系年非日。第三: “檀公”是武王曾祖,而不是利的先祖。这三点与各家说法皆不同,详见下述:
武王征伐商纣,是在甲子日早晨,是时,木星当空。
在短时间内,即完胜有商;这一年是辛未年。
武王在阑师(地名)令:有司(官职),利(人名);
用青铜制作祭祀曾祖檀公之宝尊彝。
2.1、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
时在甲子日早晨,木星当空。《史记.周本纪》:“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致于商郊牧野”。武王征商这一天非常重要,所以利簋要铭之,《史记》要记之。正是甲子日早晨,岁星当空!《国语·周语》:“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岁在鹑火,周之分野,岁星所在,利于伐人)”。《山海经》《海外南经》:“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在此,太岁,即岁星,是八大行星的木星。可见自古以来,岁星都是极为重要的。古人信奉天象与战事关联,岁星当空照,显得格外醒目,亦格外重要。只一“岁”字即完好的表述岁星当空这一重要天象,何其简捷!若句逗为“岁鼎”,则牵强难懂。若句逗为“岁贞”,亦误,是“鼎”非“贞”。若句逗为“越鼎",亦误,是“岁"非“越”。
2.2、鼎克昏夙有商。
甲骨文有“王鼎比望乘”、“鼎宠疾齿”、‘鼎有宠’;于省吾先生释“鼎”为表示时间的“现在”。即分别释读为:
‘王现在要谐同望乘征伐某方’;
‘患齿疾,现在能够得到父庚的宠佑’;
‘现在能有宠佑’。
甲骨文有‘贞王比望乘伐下弁受有佑’;‘贞王勿比望乘’;是说:
‘贞卜:王联合望乘征伐下弁方国会受到神明护佑’;
‘贞卜:王不要联合望乘征伐下弁方国’。
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现在’两字也是可以准确释读的;可分别释读为:
‘贞卜:王现在联合望乘征伐下弁方国会受到神明护佑’;
‘贞卜:王现在不要联合望乘征伐下弁方国’。
可见‘鼎比望乘’‘鼎宠疾齿’‘鼎有宠’中;‘鼎’的真实涵义,并未得到真正释读。《南史·孔靖传》:“皇太子千秋鼎盛"。鼎盛:几乎到极端的盛。亦极盛或最盛。成语“鼎力相助”:最大的相助。综上同理,鼎力:最大的力。鼎盛:最盛。鼎宠:最大的宠佑。
“鼎有宠”:能得到最大宠佑。
“鼎宠疾齿”:患齿疾,现在能够得到父庚的最大宠佑。
“王鼎比望乘”:王与望乘最佳联合。
其实‘鼎’是古时国之重器,也是古时最高大上的物件,因此‘鼎某’也必体现最高大上的涵意。应该体现出‘最’或‘极端’的涵义。
‘克’:‘山海经’‘大荒西经’:‘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是说成汤战胜了夏桀。
鼎克:即是最完美的克敌制胜;或最优越的克敌制胜。即完胜。昏夙:旦夕;早晚。指较短时间内。《诗·召南·行露》:“岂不夙夜”,夙:早。夜:即昏也。《桯史·李子敬》:“郡庠有棂星门,居营幕之左,昏夙启闭之不时,军士以为病”。元,张养浩《赠刘仲宪》:“劳劳簿领头班白,承务酬官在昏夙"。
鼎克昏夙是倒装句,可释读为昏夙鼎克。有商,即商朝。
昏夙鼎克有商:短时间内完胜有商。这与大量历史记载相符。
2.3、辛未。
仅就一个干支要单独拿出来说事,是因为这个辛未不简单。历来释读利簋的重量级人物,都把这个辛未释读为日干支。通常理解为甲子日完胜有商,顺理成章到第八日辛未日予论功行赏,并赐金有司利,利为祀其先祖而铸簋......。其实这是错误的。《逸周书-世俘解》:“(武)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纣......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执天恶臣百人。太公望命御方来,丁卯,望至,告以馘俘。戊辰,(武)王遂御循追祀文王。时日,王立政。吕他命伐越、戏方。壬申,荒新至,告以馘俘。侯来命伐,靡集于陈。辛巳,至,告以馘俘......庚子日,陈本受武王命伐磨......”
在此可知,甲子日大胜后,第四日丁卯,太公望回来报告阵斩和俘虏人数。第五日戉辰,武王追祀文王,并立政。第九日壬申,荒新回来报告阵斩和俘虏人数。第十八日辛巳,候来回来报告阵斩和俘虏人数。第三十六日庚子,陈本受武王命攻打磨方。甲子日后,纣王虽亡,但武王仍疲于攻打其它方国。《逸周书-世俘解》对甲子日后连续数十日内重要事件的记述都很详细;未见第八日辛未,赐有司利金之记载。论功行赏、分封诸候、铸簋祭祀,应是尘埃落定以后的事,不应是仍在金戈铁马征战沙场,忙于攻打其它众多方国时的要务。因为"甲子夕"纣王虽然自焚,但有商众多方国依然存在很大势力,必须尽快攻克之。武王若真是在克商后第八日即‘论功行赏’,伐纣有功之人或是功绩超过有司利的人应该很多,包括八百诸侯、司徒、司马、司寇、司空、还有德高望重的太公望等,不应只是赏赐有司利。再有,若有司利真受赐金,他有可能制簋祭祀其先祖吗?有司官职虽大,应也没有这个权利。商周时期,‘金’即指青铜,是当时最为贵重的金属,通常只有王族才能够使用。如果当时有司利受赐金而制簋祭祀其先祖,那其他可能的受赐者也必将制更多礼器以祀其先祖,那我们今天当会见到更多的西周礼器,但至今确实没有更多有价值的发现。故在第八日辛未即赐利金铸簋是不可能的。
2.4、王在阑师,赐有司利。
武王在阑师(地名),命令有司(官职),利(人名)。阑师:地名。若释“阑”为“军闲”,仅貌似而已,没有依据。赐:命令。《礼-曲礼》:“三赐不及车马”。注:三赐,三命也。《疏》:受命即受赐。郑云注:“赐,犹命也”。有司:官职。应该是负责制作青铜器的官史。利:人名。
2.5、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用青铜制作祭祀曾祖檀公之礼器一一宝尊彝。檀公,即公亶父。是武王的曾祖父。而不是有司利的先祖。《诗-鲁颂-宓宫》:“后稷之孙,实维大(太)王,居歧之阳,实始翦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竹书纪年》:“武乙六年,邠迁岐周,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诗经-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可以说。太公亶父,是周人开国始祖,亦是翦商的开端者。周武王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可见亶公在武王心中的地位之高。因此周武王灭商后,命令有司制作宝尊彝以祀亶公,是在情理之中。以“家祭勿忘告乃翁”有异曲同工之妙。《竹书纪年》:“文丁杀季历"。武王灭纣,亦报祖父季历被纣王祖父文丁所杀之世仇。
上述断句所形成的释读,似可佐商周之断代。
武王伐纣这一年可不一般。他是商亡和周始的年份,也就是商周断代的关键。因此多少学者穷经皓首,挖空心思,推来演去,争论不休。据说,结论有四十四种之多。时间跨度在公元前1130年至公元前1018年之间。其实,本不应该造成这种状况的,因为利簋铭文就已经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辛未。这是纪年干支。辛未如果作为一个论功行赏的日子。哪一天论功行赏真有那么重要吗?值得记录在惜墨如金的利簋铭文里吗?恰恰是武王伐纣的年份才最值得写入利簋铭文。这个年份也才在利簋铭文里单独列出。辛未。这个年份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铭记。
邹伯奇先生《学计一得》卷上《太岁无超辰说》:“周武王伐纣,岁星在午,太岁在辛未......”。即是说武汉伐纣,木星在午,纪年在辛未。张政烺先生依据满足天象“岁在鹑火”及“甲子日又在二月初”这两个条件,推定:牧野之战,当在公元前1070年。《考古》杂志2007年3月发表了朱凤瀚先生的文章:《尧公簋与唐伯候于晋》,西周尧公簋有铭文“唐伯候于晋唯王廿又八祀”的内容,是指陈王二十八年无疑。鉴于“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中,陈王二十二年康王二十五年均少于二十八年。“工程”这一阶段成果被否定。陈王、康王的在位年数必须修订。问题还是出在“工程”定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伐纣之年。
始于1996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经两百名科学家历时四年的努力工作,取得重要科技成果,并通过国家验收。我们必须尊重夏商周大致年表这一科技成果。但断代不一定十分精确,亦还不是最终结论。武王克商确定在公元前1046年这一年,是错误的。因为公元前1046年不是辛未年。碳14测年有些误差是可以接受的。况且这个年份其实已经非常接近公元前1070年了。以公元前1070年相邻的两个辛未年分别是公元前1130年和公元前1010年。公元前1130年超过了历年来众多研究结果的上限,而公元前1010年也超过了历年来众多研究结果的下限。鉴于利簋铭文的明确记载,尊重张政烺先生的研究成果,亦尊重夏商周断代工程大致年表,结合尧公簋内容间接否定了“工程"阶段成果中关于武王伐纣的年份,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1070年辛未年无疑。
汉代之前的历法有“六历”即皇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历并行,似乎有些杂乱,但是有一条,老祖宗的干支纪年却是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今年是2018年戊戌年。倒推3088年,即是公元前1070年,亦正是辛未年。丝毫不差!神奇吧!
但这绝非偶然,这是六十甲子三千多年的循环往复,这是抛却了一切帝王的统治年份,显现出了六十甲子的天然强大。
如今,站在利簋面前,其两面和基座四面皆铸有的突晴露牙饕餮,依然狞厉森然,威严霸气;圈足饰有的夔纹,云雷纹仍旧精美飘逸;三十二字的铭文还是那么刚劲凝重,古朴洒脱;其文辞精当扼要,用语考究,惜墨如金。利簋堪称中国古代青铜礼器中的至高上品。我们释读铭文,即是同3088年前的先祖交流。看簋之威严,赏书之古趣,读铭之精妙。让人不禁遐思:我们的先祖是多么睿智的一群人啊!三千多年前的风云骤变,牧野大战会在我们脑海一幕幕闪现。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优越性。世界其他种种文化瞬间矮下去了。我们心中满满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商朝末年的恶来与飞廉父子,犹如两颗被迷雾笼罩的星辰,其形象在忠臣与奸臣的争议中摇摆不定。他们究竟是纣王的忠实拥趸,还是助纣为虐的佞臣?要解开...
恶来 2025-09-11 太甲杀伊尹: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真相之辩商朝初年,伊尹作为开国元勋与五朝元老,其与商王太甲之间的权力纠葛,因《史记》与《竹书纪年》的截然相反记载,成为中国古代史最著名的悬案之一。这场“贤相辅国”与“奸...
伊尹 太甲 2025-09-03 三代贤母,共筑周室八百年基业——太姜、太任、太姒的家族传承与母仪天下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周朝以礼乐制度奠定中华文化根基,而其八百年基业的稳固,离不开三位伟大女性的智慧与奉献——太姜、太任、太姒。她们以“三太”之名流传千古,不仅是...
太任 2025-09-01 祖辛铜卣:商代青铜文明的巅峰见证1965年,河南省辉县褚丘乡的农田中,一件沉睡三千余年的青铜礼器重见天日。这件通高25.5厘米、重3千克的椭圆形铜卣,以盖内与器底同铸的“祖辛”铭文,揭开商代晚...
祖辛 2025-09-01 三太耀周:解码“太太”称谓背后的母仪密码在商周更迭的青铜时代,三位女性以“太”字为名,在历史长河中刻下永恒印记。太姜、太任、太姒——这三位周朝开国君主的配偶,不仅以母仪天下的德行塑造了三代圣王,更以姓...
太任 2025-08-28 烛龙与句芒:上古神话中的时空双璧在中国古代神话的浩瀚星空中,烛龙与句芒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分别掌控着时间与空间的秩序。二者虽无血缘关联,却以截然不同的神性特质,共同构建起上古先民对自然规律...
句芒 2025-08-21 武吉为何未入封神榜:凡人逆天改命的代价与神道秩序的必然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构建的宏大神话体系中,封神榜的敕封规则堪称严苛:三百六十五路正神之位,仅授予战死者魂魄,活人无资格受封。这一设定下,姜子牙的弟子武吉成...
姜子牙 2025-08-07 葛天氏之民:上古理想社会的文化镜像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葛天氏之民”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意蕴的符号,它既指向传说中的上古圣王葛天氏所治理的淳朴社会,又成为后世文人寄托精神理想的象征。这一概念的...
葛天氏 2025-08-05 商朝太丁为何未入商王之列:一场跨越三千年的历史争议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其王位传承制度与宗法体系始终笼罩在迷雾之中。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后,其嫡长子太丁本应顺理成章继承王位,但《史记·殷本...
商汤 太丁 2025-08-05 武吉是谁的儿子:从神话改编到历史原型的身份解码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庞大叙事体系中,武吉作为姜子牙的弟子、西周伐纣的先锋将领,其身份始终笼罩在神话与现实的双重迷雾中。随着近年来影视改编的推陈出新,武吉...
姜子牙 2025-08-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