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历史事件,很多人为此称赞荆轲的勇气,其实陪同荆轲一同前往的还有另一位人物——樊於期。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提到樊於期,一系列的疑问扑面而来:樊於期到底是谁?他真的是某些历史学家宣称的与桓齮是同一个人吗?他到底为什么那么仇恨秦始皇?甚至达到了自愿献头颅帮助荆轲实现刺秦的目的?
而一代帝王秦始皇为什么又是如此恨他?不仅戮杀了他的全族,还以“金千斤,邑万户”来悬赏其头颅呢?今天试图对这些疑问一一解释,探求答案,我们不妨从一个梁子说起。
一个梁子:双方之仇不共戴天
公元前227年,秦国灭掉韩国、赵国之后兵临燕国。燕太子丹十分紧张,于是下定决心让荆轲前去秦国刺杀秦皇。荆轲则认为,亲近秦王并非易事,如果能得到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的督亢地图就可以了。
但是,荆轲看出太子于心不忍,于是就私下会见樊于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残酷了,父母、家族都被杀尽。如今听说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购买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
樊於期仰望苍天,叹息流泪说:“我每每想到这些,就痛入骨髓,却想不出办法来!”荆轲说:“现在有一件事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洗雪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凑向前说:“那么,眼下该怎么办?”
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首级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召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那么将军的仇恨可以洗雪,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涤除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
这时樊于期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一只手紧紧握住另一只手腕,走近荆轲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切齿碎心的仇恨,今天才听到您的教诲!”于是就自刎而死。
上面的一段对话给我们提供了很丰富的信息:一方面秦始皇不仅杀害了樊於期的父母和家族,而且还以千金之价和万户之地来悬赏樊於期的人头,这就说明秦始皇是痛恨樊於期的。
另一方面,当樊於期听到自己的人头能够帮助荆轲得到接近秦始皇的机会时,他毫不犹豫甚至没有考虑荆轲是否能够成功就自刎而死,足见樊於期也是痛恨秦始皇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四木以为,秦始皇和樊於期结下了梁子。
一个误会:樊於期就是桓齮
但是,由于史书中关于樊於期的记载很少,而桓齮的记载比较多,两者发音又有些相似,再加上两人的事迹恰有勾合之处,所以,不少人以为樊於期就是秦将桓齮。四木对此不敢苟同,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虽然桓齮和樊於期的字音有些相近,但是,相近并不一定代表就是通假,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且历史巧合之处比比皆是,甚至还存在许多同名同姓。比如秦国就有两个杜挚,但恐怕没有人会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
其次,先秦史料本身就十分短缺,加之太史公以春秋笔法叙事,记载非常简约,许多重要人物也不过只言片语,所以关于“秦将樊於期”,失其行事记载十分正常,象桓齮首次登场也已经是将军,而不少人心目中的战神白起更是以左庶长身份首次亮相,这都没有奇怪之处。
再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桓齮作战并未失败。《战国策:赵策四》则记载桓齮被李牧所杀。四木以为,桓齮的事迹后面未有记载可能是被秦王降职,也可能是被李牧杀害,但不可能是逃亡燕国。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秦法虽然苛刻,但对战败却少有治罪的记载,顶多不过免职,更别说到族诛的地步。这种情况前有王陵、王龁趁长平余威围攻邯郸而受挫,结果是王陵被替换,王龁继续为将。
后又有李信、蒙恬这两个年轻将领带二十万大军攻楚而大败,李信、蒙恬之后也一样得以带领秦军攻齐。这都说明了一个问题:秦军将领即使作战失败败根本不会遭到秦皇灭族、悬赏首级的处理。
桓齮作为一代名将肯定对此心知肚明,根本就不会,也没有必要逃到燕国。所以,他和逃往燕国的樊於期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樊於期不是桓齮,也不是因为战败逃走到燕国而招到秦皇的忌恨,那么樊於期究竟可能做了什么事情呢?
一个推论:樊於期的抉择由来
本来史书上关于樊於期的记载就很少,关于他因何惹怒秦王的资料也很尚未发现,那么,要想知道答案,我们只能依据现有资料进行推论。
四木以为,我们可以从秦王对他的惩罚说起。翻阅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的史料,在秦国时期,尚无一例因为兵败被处以重罪的将军。
例如秦穆公任孟明视、白乙 丙、西乞术三人为帅率军奔袭郑国,企图败露后,秦军归途中在殽 山中晋军伏击而全军覆没,三帅被俘,后来幸得秦穆公女即晋文 公夫人所救,孟明视等三人方侥幸脱身归秦。秦穆公不是追究败 将罪责,而是“素服郊迎”,甚至“遂复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再如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 247 年),魏公子无忌率五国联军败秦将蒙骜于河外,但蒙骜并未因兵败获罪,仍任秦军首席大将而率大军不断向魏国进攻,直至其逝世。或许有人说秦始皇比较严厉,但是正如上文所言,他对王陵、王龁、李信和蒙恬的处理,就不好解释了。
要知道,秦王对樊於期的处罚是家族全没,还悬赏购其头颅可得“金千斤,邑万户”,想要杀之而后快,这完全是一种切齿之痛。所以,这根本不是败军之罪,而应该是谋反之类的重罪。
这就让人不得不想起,与樊於期相关的公元239年的“成蟜之变”。据《史记》记载: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 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四木以为樊於期应该正是在此之后,漫游逃到燕国。
而据《东周列国志》的演绎,正是樊於期鼓动甚至策划了公子成蟜的谋反。原因是樊於期因为知道不满吕不韦和赵姬有染,甚至怀疑嬴政不是秦国正统,所以才打算拥立公子成蟜。这会引起秦始皇多大的忌恨,大家可想而知。
四木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敢于自刎,无畏生死的樊於期在当时没有被杀,反而选择逃跑,他不是怕死,而是因为他壮志未酬。在秦始皇诛杀他家族后,两人之间的仇恨就已经不共戴天。
所以,一旦有机会能够谋杀甚至有助于谋杀秦始皇的时候,他就会毫不犹豫,甚至自献头颅。行文至此,相关的疑问也就烟消云散了。不知道大家对樊於期帮助荆轲刺秦怎么看?希望感兴趣的朋友能够各抒己见,多多交流。
樊於期(?—前227年),战国末期秦国将领,其人生轨迹因一场惊天刺杀计划而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他以自刎献首的决绝,成为燕赵慷慨悲歌精神的象征,其故事背后交织着...
樊於期 2025-09-19 传国玉玺:千年流转中的最后绝响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传国玉玺始终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权力信物。自秦始皇命李斯以和氏璧雕琢“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玉玺起,这枚承载着“天命所归”的玉器便成为历代...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9-18 樊於期:战国末年血色悲歌中的义烈之魂在战国末年的历史长卷中,樊於期是一个被血色浸染的名字。这位秦国叛将的命运轨迹,从咸阳宫阙到燕国边陲,最终定格在咸阳城外的血色黎明。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歌,...
樊於期 2025-09-16 沙丘之变:秦始皇帝国的黄昏与权力崩塌的序曲公元前210年夏,秦始皇第五次巡游的车队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这位以“千古一帝”自居的统治者,在鲍鱼掩臭的辒辌车中咽下最后一口气。这场看似寻常的死亡,却因...
秦始皇陵 2025-09-16 秦始皇的情感迷局:黎姜与阿若,谁才是他心中的白月光?秦始皇嬴政,这位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诩的千古一帝,其政治功绩与铁腕统治早已被历史铭刻。然而,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他的情感世界却如迷雾般难以捉摸。关于他是...
秦始皇陵 2025-09-15 兵马俑的来历:从殉葬制度到永恒军团的千年跨越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一支由8000余尊陶俑组成的地下军团沉睡了两千余年。1974年,当地农民打井时意外揭开这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
秦始皇陵 2025-09-12 秦始皇与朱元璋:跨越千年的“伟大”之辩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秦始皇与朱元璋是两位极具标志性的帝王:前者以“千古一帝”之名终结战国乱世,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后者以草根之身推翻元朝统治,重建汉人政权。二者虽相...
朱元璋多少岁 秦始皇陵 2025-09-11 王商凿龙脉:权力、风水与王朝命运的千年迷思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龙脉”是帝王气运的象征,是王朝兴衰的隐秘注脚。从秦始皇凿断金陵龙脉,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泄东南王气,历代帝王对“龙脉”的干预,往往与权力焦...
秦始皇陵 2025-09-09 李斯为何不帮自己女婿扶苏:权力、理念与人性交织的困局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沙丘宫的密谋彻底改写了中国历史走向——本应继承大统的公子扶苏被伪诏赐死,昏庸的胡亥在赵高与李斯的扶持下登基,秦朝由此加速走向覆...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9-05 秦始皇对白起的评价:历史语境下的复杂回响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秦国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其军事生涯与秦国的崛起轨迹高度重合。从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魏韩联军,到鄢郢之战焚毁楚国宗庙,再到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卒,白...
秦始皇陵 白起 2025-09-0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