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项羽和刘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项羽把手下当兄弟,刘邦经常骂人,为何人才都爱往刘邦那里跑?
也许每个人小时候都听过老人们讲述的楚汉相争的故事,幼小的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气贯山河的项羽最后会输给平平无奇的“街溜子”刘邦呢?如今长大了,明白了刘邦能得天下全靠麾下众多贤才良将,可凭什么爱兵如子的项羽没几个青史留名的人才,反而粗俗爱骂人的刘邦有韩信,张良,萧何等一大箩筐让人耳熟能详的奇才。一切都有因果,这三个原因注定了项羽得不到人才。
天下民心向刘背项
导致二人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产生巨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就是项羽失去民心,刘邦得到了百姓拥护。先说项羽,项羽本来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秦末之时举起反秦大旗,因为他本就是六国贵胄,而且勇武不凡,颇有个人魅力,一时间响应者不计其数,天下豪杰纷纷投奔项羽,以求能得明主,反抗暴秦。本来一切都在往好的地方发展,可是,一切都在咸阳被攻破后发生了变化。
项羽在刘邦让出咸阳后,入城之后都做了什么呢?项羽为了犒赏三军,放任士兵在咸阳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掠夺无辜百姓财富,丝毫不在乎百姓死活。他入住秦宫后,不光将秦朝奇珍异宝、珍藏典籍、各国美女等掠夺一空,还在临走时放了一把大火,将富丽堂皇的阿房宫付之一炬,大火烧了三个月,整个咸阳化为一片焦土,流离失所者,死于非命者不计其数,最后携带无数珍宝浩浩荡荡返回江东,丝毫没有天下雄主之风,反而像极了一个土匪。
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实行仁治者能得民心,项羽如此残暴行径,在百姓之间口口相传,他的形象早就被妖魔化,不复起义之初的英雄形象。试想如果你是一个英雄豪杰,想要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你会选择一个百姓惧怕的主人跟随吗?有见地的贤才良将都知道失去了民心就失了天下,愿意投奔跟随的自然就少了,这也是项羽会人才稀少的原因。
说完项羽我们再来看看刘邦。刘邦本身虽然是发迹于微末之中,甚至可以说是泼皮无赖,但是他在大是大非上的行为明显更加高明。刘邦在项羽巨鹿之战时率先进入咸阳,刚开始他也被咸阳的繁华富有给迷住了眼,每日都在秦宫中饮酒作乐,夜夜笙歌,也对咸阳珍宝十分眼馋。
所幸这时他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召集乡绅富商,与他们“约法三章”——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以这三条约定和自己退出咸阳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他刘邦不是个不顾百姓死活的军阀,而是心怀天下的明主,约束收下士兵的同时还赦免了秦王子婴等秦朝宗室。
虽然刘邦约法三章的动机并不单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这么做确实赢得了民心,获得了百姓的支持,后来楚汉相争不少地方百姓都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如此迎接刘邦。刘邦深得民心的同时也注定了人才的大量涌入,良禽择木而栖,有能力的人自然会投奔更符合王道的刘邦,这就是刘邦人才济济的原因。
项羽只有匹夫义气
项羽人才不多的原因还在于项羽只有匹夫义气却没有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应该有的品质。项羽爱兵如子,也与部下将领交情莫逆,按理说这样的人是不会缺人才的,可是项羽如此只是出于行伍之间袍泽之情,他对待士兵和将领就是对待战友,所以深得兵将拥戴,这是项羽义薄云天的体现,但是逐鹿天下需要的可不仅仅是讲义气就够了,更需要知人善用,在这一点上项羽就做得很不好。
就比如说兵仙韩信,这位可是帮刘邦赢得天下的头号功臣了,然而他一开始可是项羽的人。韩信一开始拜于项羽帐下,不得重用,只当个小小的执戟郎中,这才转投刘邦的,项羽就是因为他做不到知人善用才把韩信给送到了敌人手中,这对于他来说绝对是无与伦比的损失。
除此之外项羽还刚愎自用,不听他人建议。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他除掉刘邦,任凭范增如何努力他就是不为所动,这也让他错失了消灭刘邦的最好机会,不知道他被围垓下时会不会后悔当初的决定。总的来看项羽虽然对兵将很好,视如兄弟,但是他却只有匹夫义气,却没有身为一方诸侯该有的知人用人之道,还骄傲自满,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人建议,如此作风,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呢?
刘邦很有自知之明
刘邦能得到大量人才的原因肯定就是他知人善用,尊重人才,这都是因为他很有自知之明。刘邦知道自己无论是才华还是军略都极为平庸,所以他在对待人才这件事上不会带有任何傲气,因为他根本就傲不起来,所以这才能做到虚心听取谋士建议,并且对不同才能的人分别委以重任。
韩信善用兵就拜为大将军,张良运筹帷幄就做谋士,萧何心细周到,就让他负责后勤财政等工作,刘邦总能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人才去了他那里都可以得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任务,能在他们最擅长的地方发光发热,这对于那些自命不凡,渴望建功立业的贤才良将们的诱惑不言自明,因此刘邦能网罗天下贤才也并非什么无法理解的事了。而且刘邦在听取他人建议这件事上真的非常虚心。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刘邦太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了,书都没读过几本,所以他知道自己看待事情永远有局限,无法看清,所以他向来很听从自己人的建议。
初入咸阳时他忍住欲望,听从张良建议约法三章,这才得了民心;韩信逃跑被萧何追回后萧何建议重用韩信,刘邦也听从了,这才有了用兵如神的大将军。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这样的一个一方诸侯,是古往今来谋士将才都无法说不的,所以刘邦就成了人才们最好的选择了,这也是刘邦笑到最后的关键原因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做到知人善用的刘邦才是英雄豪杰。
总结:离心离德让项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纵有万夫不挡之勇也无济于事,网罗人才让刘邦实现华丽逆袭,从一个泼皮变成了大汉天子。所以说很多时候不必要的傲气会害了自己,虚心自检才能长久,霸王如此,常人也是如此。
在秦汉之际的烽烟中,纪信以“诳楚存汉”的壮举名垂青史。这位为刘邦替死的大将,其出生地却引发了甘肃天水与四川西充的千年争议。透过史籍记载与地理沿革的双重考证,西充...
刘邦 2025-06-27 刘邦起义:四十八岁揭竿而起的草莽英雄在中国历史上,刘邦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农家,早年不事生产,被父亲斥为“无赖”,却在秦末乱世中崛起,最终击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刘邦起义时已48岁,这...
项羽 刘邦 2025-06-26 汉朝公主嫁匈奴:政治联姻背后的血泪与文明碰撞汉匈和亲,这个被历代史书粉饰为“柔远安边”的千年国策,实则是一部用女性血泪书写的政治交易史。从刘邦“白登之围”后的无奈妥协,到汉武帝时期“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雄...
刘邦 2025-06-25 戚夫人:权力斗争下的“人彘”悲剧在中国古代宫廷斗争的黑暗史册中,戚夫人的命运如同一道血色印记,永远镌刻着权力更迭的残酷。这位汉高祖刘邦的宠妃,因卷入太子之位的争夺,最终沦为吕后“人彘”之刑的受...
刘邦 戚夫人 2025-06-24 楚汉恩仇录:刘邦为何必杀救命恩人丁固?公元前205年的彭城郊外,刘邦在楚军追击下披发狂奔。当楚将丁固的戟尖抵住咽喉时,这位未来的汉高祖喊出“两贤岂相厄哉”的恳求。这场意外邂逅,三年后竟演变为汉军营帐...
刘邦 丁固 2025-06-24 吕马童与吕布:历史迷雾中的姓氏误读与英雄重构在楚汉战争与东汉末年的历史夹缝中,两位猛将的名字因“吕”姓被意外关联——项羽部将吕马童与三国武将吕布。尽管二人相隔四百年,但民间传说与文学演绎却将他们编织成“祖...
吕布 项羽 2025-06-23 楚幽王:在青铜文明余晖中挣扎的守成之君在战国末期的历史帷幕上,楚幽王熊悍的名字总是与“亡国前兆”的阴影相伴。这位在位仅十年的楚国君主,既无父祖开疆拓土的雄才,亦无后世项羽破釜沉舟的悲壮,却恰好处在楚...
项羽 2025-06-19 吕后对刘肥的非常态优待:权力博弈中的亲情投射在汉初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吕后与齐王刘肥的关系堪称一桩耐人寻味的历史公案。作为刘邦庶长子,刘肥在惠帝朝非但未遭吕后打压,反而屡受特殊礼遇:不仅获封七十三城之巨...
刘邦 2025-06-19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的原因:从血火到治道的制度抉择在楚汉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之际,刘邦面对的不只是满目疮痍的河山,更是一个亟待重构的政治秩序。当这位布衣天子在定陶汜水之阳即皇帝位时,他手中握有的不仅是传国玉玺,更...
刘邦 2025-06-17 叔孙通投靠了谁:乱世儒生的生存智慧与历史抉择叔孙通,这位秦汉之际的儒学大家,其人生轨迹堪称一部乱世浮沉的生存指南。从秦廷博士到汉家儒宗,他先后侍奉过秦二世、项梁、楚怀王、项羽,最终归附刘邦。这种频繁的“跳...
项羽 秦二世 2025-06-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