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神童有很多,但他们很多都令人难以信服,因为能够在如此小的年纪取得这样的成就,看来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就比如秦朝的十二岁神童宰相甘罗。
小的时候贪玩不喜欢读书,常听大人们讲:“甘罗十二岁作宰相,周瑜七岁调令兵”。这句俗语成了教训不上进孩子的口头禅,对于这句至理名言也从未怀疑过,后来看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周瑜有所了解,周瑜出生在富豪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又逢东汉末年战乱,群雄蜂起,适者生存,时世造英雄,周瑜是当之无愧的神童。但对甘罗十二岁就当上宰相则心存疑虑,从甘罗的故事来看,他的确有超群的应变能力和非凡的雄辩才能,十二岁的孩子,在现代,最聪明的也就能上科技大学少年班,蠢笨的还尿炕,甘罗在两千多年前就拜为上卿也称得上是神童。

偶然机会到了河南省的鄢陵县,西出鄢陵县城十余里,有一个极为普通的村落隐蔽在浓荫绿柳之中,它深匿在豫中大平原的深处,仿佛一位村妇不经意间遗落在田野间的一颗谷粒,它就是甘罗村,村东头,兀立着几株古柏,郁郁葱葱,如巨大的伞盖,遮天蔽日,甚为壮观,也正是这几株虬枝横亘的古柏,使这个小村显得沧桑和古朴。
据《嘉靖鄢陵县志·甘上卿墓》卷七载:“罗,下蔡人(今安徽省),秦左丞相茂孙,年十二能请张唐相燕,复请车五乘为唐报赵,说赵得五城以广河间,还报秦,乃封罗上卿。”甘罗十二为上卿的史实,司马迁的《史记》中对甘罗是这样描述的:“甘罗者,甘茂孙也,甘茂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甘罗的祖父甘茂,原来是秦国的左丞相,声名显赫,后来卒于魏国,那麽作为政治家的后代,如果没有土地,再不去经商,那麽只有沿袭父辈的老路去当门客,一来解决饭碗, 二来有机会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样甘罗父子便到秦国投奔了吕不韦,吕不韦当然很高兴,这父子二人毕竟是名门之后。
甘罗说服张唐去燕国,这段故事史书有记载,但是细节可能是为了渲染甘罗而作了艺术夸张,混淆了史实与故事之间的区别;从事件本身发展的逻辑来看,张唐不可能不知道“抗旨不遵”的结果,吕不韦也知道张唐的处境,他们必须在张唐合理病假期间之内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因此可以推断,在这几天内吕不韦的相府经常召开会议研究对策,这个期间甘罗以门客的身份出现,他提出当前的应派人去赵国游说,以消除赵国对张唐的威胁,这个措施是很正确,也很明智,但如何说服赵国呢?主要有两个方案,一是说服赵国让张唐安全去燕国,否则便兵戎相见,这是“先礼后兵”的策略;二如果赵国胆怯,那麽就向赵国索取五城以广河间之地。河间之地位于燕赵两国之间,地理位置对秦统一六国极其重要,是秦国战略构想的主要目的,作为条件秦国对燕国被攻占不干涉采取中立。这也就是甘罗“随机应变”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甘罗在这个事件突发奇想,提醒了吕不韦,吕不韦又独出心裁选派年仅十二岁的甘罗作为大使。

一、甘罗是名门之后;
二、甘罗天资聪颖并且参与了整个研究过程,对外交细节了如指掌;
三、派一名小孩出使赵国,可以名震诸侯,显示秦国的强大,在政治上能达到震慑诸侯的目的,为统一六国先在精神上解除各国的武装。
吕不韦所以能做出这惊人的举措,也不是什麽新鲜事,只不过是故伎重演,历史上他就把在赵国当人质的“异人”变成秦国的太子“子楚”,他把自己歌姬宠妾也变成了赵太后,这就是樊於期所说的“纳妾盗国”,他把秦王嬴政把玩於鼓掌之中,何况一介布衣三尺顽童的甘罗。在这场密谋策划中,充分体现出吕不韦的商人气质和本色。

秦国“联燕攻赵”外交策略,因为张唐拖延和吕不为的精心策划,变成了“联赵弱燕”,秦国在这场斗争中是赢家,而燕国成为了牺牲品,不仅损失土地城池,连自己的太子也当成了人质,因此燕国恨透了秦国,这也就为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埋下伏笔。秦国在这场斗争中是无本赢利,体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思想和“上兵伐谋”的外交策略。
这场外交活动结束之后,甘罗为秦国立下大功,封为上卿,被世人传为佳话,但是让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小孩与吕不韦这些老奸巨滑的成年人同朝为臣,的确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情,况且这件事内幕一旦泄露,不仅各国诸侯会感到被秦国愚弄,而且还会为朝内的新兴的蔡泽集团抓住把柄,这样会大大削弱吕氏集团在朝中力量和影响,无论从秦国的利益还是吕氏集团的利益考虑,甘罗的存在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也就是说吕不韦现在要“卸磨杀驴”,甘罗必须在世界上消失,甘罗就像昙花一现,刚登上历史舞台演出了一场戏剧,马上就要悄然离世了,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秦王杀害说。这种说法在鄢陵当地广泛流传,甘罗出使赵国,初出茅庐便旗开得胜,显露出它具有超群的应变能力和非凡的雄辩才能,他被封为上卿后,秦王把他招进内宫,陪娘娘赏花下棋,不让出宫。在宫中他看透秦王残暴狰狞的面孔,特别是在嫪毐事件发生后,株连数千人,太后也被打入冷宫,许多直臣劝谏被杀,甘罗恨的咬牙切齿,决心不保昏王暴君,但他又被圈在宫中插翅难飞,每日里度日如年,于是就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准备以身殉国。一天,甘罗正陪着娘娘下棋,忽报秦王回宫,甘罗心生一计,等到秦王走进宫门时,就一下子抓住娘娘的脚,正好被秦王看到,秦王气的暴跳如雷,怒不可遏拔剑便刺死了甘罗,一道剑光闪过,一代神童倒入血泊中。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说明人们把甘罗的死归罪于残暴的秦王,以表达人们对这位神童英年早逝的惋惜。

二,无疾升天说。这种说法见于《东周列国志》的第一百四回,有诗云:甘罗早达子牙迟,迟早穷通各有时;请看春花与秋菊,时来自发不愆期。燕国太子丹在秦,闻秦之背燕而与赵,如坐针毡,欲逃归,又恐不得出关,乃求与甘罗为友,欲资其谋,为归燕计。忽一夕,甘罗梦紫衣吏持天符来,言:“奉上帝命,召归天上。”遂无疾而卒。高才不寿,惜哉!太子丹遂留於秦矣。
这种说法是把甘罗的死托付於鬼神,为甘罗的死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是封建社会的作家面对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而经常采取的写作手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谈甘罗是如何死的,这反映了司马迁对史料的认真鉴别和实事求是的严肃态度,但司马迁在评价甘罗时说:“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疆时,天下尤趋谋诈哉。”司马迁的评价可以说很公正客观,他没有正面说秦国反复无常、背信弃义,但在字里行间却有谴责之意。
通过对吕不韦政治生涯的分析,甘罗很有可能是被吕不韦暗害的,然而对于甘罗的墓葬也仍是一个谜。

据《鄢陵地名志》载:甘罗村,原名张湾,据传甘罗灵柩从古蔡河上游冲下,至此搁浅,捞棺安葬于此,建墓筑庙,故以为村。甘罗在咸阳官居上卿,死后应葬在咸阳附近,棺木怎麽会冲到鄢陵呢?对此有的学者对鄢陵的水系进行过考察。
古时候的地貌不似今天这样平坦,是丘陵起伏,沟壑纵横,而现在甘罗村之西北的确有一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旧河道,在县城的北部还有两条较大的水系,因此他们确信甘罗死后漂棺到这里被村民义葬,并建庙祭奠这位早慧少年。我认为这种捞棺说法不可靠,试想如果甘罗葬在咸阳,怎会被洪水冲走呢?一般的墓地都选在地势比较高地方,假如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棺木被冲进河道,而位于河南许昌的鄢陵距离陕西咸阳有千里之遥,这途中要经过许多大小河流;经过许多桥梁码头;要经过数不清的急流险滩;特别是泥沙的冲刷以及各种岸堤的碰撞,无论怎样结实的棺木也会被无情的洪水摧毁。

因此我认为甘罗死后,是其父亲扶灵柩从水路乘船回到鄢陵,与他的祖父甘茂合葬在现甘罗村。因为古代漕运发达,水运曾经主宰交通几千年,只是火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漕运才退出历史舞台,现在江南大运河仍还保留着昔日漕运的繁华,鄢陵县古代有蔡河漕运之利,甘罗的父亲走水路将灵柩运回去,与父亲墓地安葬完全合乎清理。据《民国县志》载:“甘罗墓不在鄢陵……甘茂得罪於秦,亡于齐,又使於楚,楚王欲置相于秦,范蜎认为不可,故秦相卒向寿,而茂竟不复入秦,足于魏。鄢系魏地,此当甘茂墓。”又据《嘉靖鄢陵志·古迹》中载有:“蔡河贯陈颖之槽。”明代,蔡河流经鄢陵,其故道距甘罗村北一里左右,至今仍有古蔡河遗迹。又按:“蔡地虽近鄢。然罗少卿即仕秦,而墓乃在此,未详。”作为地方志,古人恪守一方信史,摈弃了民间传说。另外,据明代嘉靖年间的都御史刘刃所作《甘祠古枣》一首诗中说:“才犹未可轻年少,野史讹传早相秦。”可见古人对甘罗神童也认为是个谜。
至于为什麽捞棺说流传这样广泛,主要是因为人们不愿意看到,甘罗的父亲为爱子送葬这一残酷的事实,白发人送黑发人,在中国民间是一种感情上很残酷,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所以便杜撰出捞棺漂流之说,用以冲淡这种父亲为子送葬的感情折磨,这也说明了人们对甘罗的敬仰和爱戴。据说甘罗庙规模很大可惜毁于1958年,只留下这株古柏,然而古柏不会说话,它只能默默见证历史变迁和世事沧桑。

这是一则神奇而隽永的故事,这是一个感人肺腑少年天才神童的故事,它对后世子孙是一种鞭策和聪明早慧的启迪。人生在世没有不劳而获,只有不断的努力,只有努力就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永远是零,没有什麽人可以随随便便获得成功。
昔日喧闹的古蔡河早已经干涸,只留下漫漶不清的旧河道,向人们昭示曾经辉煌的岁月已经渐渐流失。现在的鄢陵县已经今非昔比,经过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鄢陵县已经成为中原最大的花木种植县。在距离甘罗村两公里的地方新建一座《中原花卉博览城》,置身于花卉城中,宛如掉进花的海洋,在现代与古代时空变换之中,在艳丽花卉与千年汉柏之间,古老的鄢陵仿佛喝了一杯甘醇的美酒,浑身热血沸腾张显着生命的活力。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荡涤了污泥浊水,大浪淘沙,神童甘罗尽管还有许多难解之谜,但他仍然像被洗涤后的美玉一样晶莹剔透,仍然像一坛老酒散发着诱人的醇香。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进入胶着阶段,韩信手握30万精锐之师,坐拥齐地七十余城,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变量。项羽派武涉游说,谋士蒯通献上“三分天下”之策,甚至刘...
项羽 韩信 2025-11-19 权力漩涡中的生死博弈:戚夫人之死背后的深层逻辑在楚汉争霸的烽烟中,刘邦以泗水亭长之身崛起为开国帝王,其后宫虽无秦始皇"六宫粉黛"的规模,却也聚集了八位各具特色的女性。当吕...
秦始皇陵 刘邦 2025-11-19 英雄落幕时:刘邦大哭项羽背后的政治博弈与人性考量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乌江畔的霸王自刎声犹在耳。当汉军将领王翳割下项羽头颅时,这位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震...
项羽 刘邦 2025-11-17 王翦:战国名将的传奇人生与智慧归隐在战国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王翦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邃的政治智慧,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关键人物。他的一生,既是征战沙场的辉煌史诗,也是功成身退的智慧典范。一、少年从...
王翦 2025-11-14 权力漩涡中的母子裂痕:秦始皇囚禁赵姬的深层动因公元前238年的咸阳宫中,22岁的秦王嬴政面对母亲赵姬的情人嫪毐叛乱,以雷霆手段将其车裂,并诛灭三族。这场血腥政变不仅终结了嫪毐的权势,更将赵姬推向了历史审判的...
秦始皇陵 嫪毐 2025-11-14 嫪毐的“特殊魔力”:让赵姬痴迷至深并诞下子嗣的真相战国末期的秦国深宫,一段充满欲望与权谋的纠葛,让市井小人物嫪毐成为历史舞台上备受瞩目的角色。他究竟有何特殊之处,竟能让秦始皇生母赵姬爱得死去活来,甚至为其生下孩...
秦始皇陵 嫪毐 2025-11-14 项羽败亡后刘邦对项氏亲属的处置:宽仁表象下的政治权谋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畔自刎,标志着楚汉争霸的终局。这位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震慑天下的枭雄陨落后,其亲属的命运...
项羽 刘邦 2025-11-14 乌江渡口的历史迷思:项羽东山再起的可能性探析公元前202年寒冬,垓下战场硝烟未散,西楚霸王项羽率800余骑突围南逃。当这位31岁的军事天才在乌江边面对亭长的小船时,他选择将乌骓马赠予船夫,转身步战至力竭自...
项羽 2025-11-13 沙丘迷雾:胡亥继位背后的历史真相与权力博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这起看似寻常的帝王驾崩事件,却因赵高、李斯与胡亥的密谋,演变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位继承疑案。两千年来,&a...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1-13 章邯:大秦帝国的末路战神,以囚徒之军撼动乱世在秦末烽烟四起的乱世中,章邯以一介文官之身临危受命,率领骊山刑徒组成的军队横扫六国复国势力,连斩楚军统帅项梁、齐王田儋、魏王魏咎等名将,甚至在巨鹿之战前与项羽形...
章邯 项羽 2025-11-12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