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即汉高祖,字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西汉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刘邦病重危亡时,内心很脆弱,时而悲伤,时而绝望,时而暴躁,时而恐惧,在这样的情绪下决策大事,欲杀樊哙,这完全是一怒之下的冲动之举,老糊涂固然算不上,但在当时的情势下却当不得真。
将历史的时针朝前拨一拨,更利于看清刘邦与樊哙之间根深蒂固的关系。
英布造反时,病重的刘邦内心很悲凉,甚至有些孤僻,他躲在宫中,不愿见人,整日叫身边的宦官陪着。群臣见他颓废不朝,很想进宫劝一劝,但即便周勃、灌婴这样的心腹重臣也不敢擅自入内。
忍了多日,大家都觉得只有樊哙有资格闯宫,樊哙也不推脱,果真率领一帮兄弟推门径直闯了进去。
闯进去立在刘邦的病榻前,樊哙痛哭流涕说的一席话,不仅识大体顾大局,而且很有人情味。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樊哙这个人虽是屠狗辈,但在关键时刻却不是寻常人,有见识,有胆略,有性情。刘邦刚入关时,是他力劝刘邦还军霸上,勿贪秦宫奢华的享受 ;鸿门宴上,剑拔弩张,险象环生时,是他闯进项羽大帐,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不惧霸王天威,破掉了范增“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图谋。
这样的一个樊哙,在刘邦的心目中自然分量极重,不是一般功臣可以比拟的,这从诸多历史事件中也能看出来——刘邦做沛公时,樊哙就是他身边的随从侍卫;刘邦四处开始征战后,樊哙在其麾下扮演的始终是心腹先锋的角色;到了刘邦定天下,平异姓王叛乱时,樊哙更是其信得过的自己人,征讨叛军的主将,讨伐燕王臧荼,他是主将;诱捕楚王韩信,他是主要随从;讨伐韩王信,他是刘邦手里的硬牌······因为是绝对嫡系,又不断立有战功,大汉开国后,樊哙并未遭遇到刘邦的猜忌、打压,相反是一路上扬,赐爵列侯。
刘邦与樊哙关系非同寻常,还有一个佐证,他俩是连襟,樊哙的正妻是吕后的亲妹妹。刘邦对帝王术是很精通的,若是他对樊哙不放心,大汉开国后,鉴于樊哙身上有一层外戚的身份,刘邦绝不可能信用他,而信用他只能说明,刘邦认为樊哙作为自己人恰恰能起到在吕后势力中掺沙子的作用。
有一种说法,刘邦病危时,有打掉吕后势力的念头,只是吕后羽翼已丰,动不了罢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历史上就不会有刘邦病危时和吕后的那一番对话。
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
刘邦曰:曹参可。
问其次,刘邦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吕后复问其次,刘邦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翻译成大白话,再往后也不是你操心的事了。)
由这段临终交代可以看出来,对于吕后操持国政,刘邦也认为这样最稳妥,否则两人不可能这样对话,一个无所顾忌地问,一个用心良苦地答。
但在一个关键环节上,刘邦出现了误判,他认为对大汉江山有可能构成威胁的是异姓功臣,吕后绝不可能干“以吕代刘”的事,所以他才提到了重厚少文的周勃。
这样讲,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这样,刘邦就更没有理由要杀樊哙了。
问题出在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和爱子刘如意身上。如果说刘邦对吕后不放心,只在这一点,他担心自己死后,吕后会因为昔日的嫉恨对戚夫人和刘如意下狠手。
许多人对此有疑惑,既然如此,刘邦死前为何不下诏保护戚夫人和刘如意呢?
站在一国之君的角度,刘邦是有此心,却无法这样做,一来戚夫人、刘如意没江山社稷重要,二来女人的嫉恨心理,刘邦根本没有办法扼杀。他能做的只有悄悄地给赵王刘如意安排一个对吕后有恩的强相周昌,除此之外,只能寄希望于吕后的仁慈。
话虽这么说,但如果刘邦在临死前听说有人要害戚夫人和刘如意,那就另当别论了,这等于是一刀捅向了他心理最脆弱的地方。
刘邦欲杀樊哙就是因为这个。
史书上没有记载是谁放出了这样的谣言,说樊哙已经与吕后结成同党,一到皇上驾崩,就立刻发兵将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等全部杀死。
此时的刘邦即将撒手人寰,他的理智已经消耗完了,只剩下脆弱不堪的情绪,所以当他听到此等谣言时,立刻就发作了,一方面,他觉得樊哙在咒他死,另一方面这样的谣言实在让他心里滴血。
愤怒之下,刘邦急召陈平入宫,要其献策。
因为事关吕后,陈平不敢草率表态,最后含糊其辞地说,可否命周勃替回樊哙,然后问罪。
刘邦根本听不进去,又令周勃入宫。周勃到来后,刘邦直接对两人下令,急赴燕地斩杀樊哙,由周勃代樊哙之兵,陈平火速提樊哙的人头来见。
陈平、周勃二人面面相觑,惊诧莫名,却又不敢违抗,只好领命而去。
这里有一个细节十分的耐人寻味,按说这样的谣言很容易被揭穿,不管是吕后站出来,还是陈平站出来,但这时候却无人这么做,这是为何呢?
只能有一个解释,生命垂危的刘邦因为戚夫人、刘如意,情绪已经彻底失控了,从吕后到重臣,没人愿意节外生枝。
吕后的真实心理还不止如此,她是宁愿看着妹夫樊哙有被杀的风险,却始终保持沉默,不出手相救,这说明这个女人定力十足,也很刚。
当然,看历史要多个侧面的看,史书上的记载是,陈平接到刘邦的诏命后,耍了一个滑头,他深知樊哙杀不得,于是伙同周勃玩了一个拖延战术,只抓不杀,然后将樊哙带回京城。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万一刘邦转危为安,恢复理智后悔了,陈平能有所交代;万一刘邦驾崩了,将活着的樊哙交给掌权的吕后,陈平等于是立了大功。
然而有没有这种可能呢,陈平接到刘邦的诏命之后,就请示或者向吕后表明了意思,史书上的记载不过是他们共同演的一出戏。
凭陈平做事不择手段,极善自保来看,他很有可能这么做,但也有可能,这出戏本就是心照不宣,不用挑明的。
说回刘邦,在即将离世的那一刻,在个人情感上他是个可怜人,他是真担心戚夫人和刘如意,但他能做的也仅限于此。
归根结底,还是江山社稷重要。
再说樊哙,从此之后也是可怜人,刘邦死时,差点人头落地,吕后死后,家破人亡。
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彭城之战爆发。史书记载刘邦率“56万大军”攻占彭城,却在半日内被项羽3万骑兵击溃,这一战果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
项羽 刘邦 2025-09-17 从项羽大腿到千年望族:杨喜后裔的传奇崛起之路公元前202年,乌江畔的寒风裹挟着血腥气,项羽自刎的瞬间,历史的天平彻底倾斜。五名汉军将领争抢尸首以换取爵位,其中郎中骑都尉杨喜夺得左腿,被刘邦封为赤泉侯,食邑...
项羽 刘邦 2025-09-16 刘邦返乡寻曹氏:历史迷雾中的情感与权力博弈关于刘邦与曹氏的关系,正史记载极为简略。《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仅以“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一笔带过;《汉书·高五王传》进一步补充“曹...
刘邦 2025-09-12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从军事天才到政治败局的深层剖析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之一。西楚霸王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横扫秦军,却在四年内被市井出身的刘邦反...
项羽 刘邦 2025-09-10 刘邦48岁之前:从市井游侠到起义领袖的沉淀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刘邦以48岁“高龄”起兵反秦、最终建立汉朝的传奇经历,常被后世视为“大器晚成”的典范。然而,若细究其前半生,会发现这位看似“游手好闲”的沛县亭长,...
刘邦 2025-09-04 鲁元公主:权力漩涡中的悲剧公主与她的凄凉结局鲁元公主作为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女,虽贵为西汉第一位长公主,却一生深陷权力斗争的漩涡,最终在三十余岁的盛年溘然长逝。她的命运轨迹,既是个人悲剧的缩影,更是西汉初期...
刘邦 2025-09-02 燕王臧荼:名字里的历史密码与时代回响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燕王臧荼的名字或许并不如秦皇汉武般如雷贯耳,但其人生轨迹却深刻折射出秦汉之际的政治风云。这位曾先后效忠项羽、归顺刘邦的诸侯王,其姓名读音...
项羽 刘邦 2025-08-27 刘长为何不惧吕后:血缘羁绊与权力博弈下的复杂关系西汉初年,吕后以铁腕手段掌控朝政,诛杀韩信、彭越等功臣,对刘邦的戚夫人实施“人彘”酷刑,甚至逼死多位刘姓诸侯王。然而,作为刘邦第七子的淮南王刘长,却能在吕后当政...
刘邦 韩信 2025-08-25 刘邦为何后悔杀韩信:权力博弈中的复杂人性与帝王悲歌在汉初的历史长河中,韩信之死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奇才,最终被吕后与萧何设计斩杀于长乐宫钟室,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
刘邦 韩信 2025-08-22 西汉灭亡:多重危机交织下的帝国崩塌西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至公元9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而灭亡,共历时210年。这个曾以“文景之治”的繁荣、“汉武盛世”的辉煌载入史册的王朝,最终在多...
刘邦 王莽 2025-08-2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