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清朝初期,对全国实行的《剃发令》最早是由一位汉人提出,他就是孙之獬。孙之獬是明朝进士,后来跟随魏忠贤一党,日子过的那叫一个舒舒服服。等崇祯皇帝除掉魏忠贤后,孙之獬虽免去一死,但被朝廷革职为民。后来清军入关,孙之獬为了讨好他们,主动剃发易服,此举遭到了汉臣的鄙视。结果他便主动提出推行《剃发令》,所以这条法令他算是始作俑者。
孙之獬,在明末清初时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不光彩的一页。在明朝期间,孙之獬投靠阉党,被革职为民。满清入关后,他主动上书清廷,倡议“剃发易服”,给汉民族留下了极为痛苦的记忆,被汉族人骂作“汉奸”。
那么,孙之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会被人肢解而死呢?
孙之獬是山东省淄川县人,生于明万历十九年。万历四十三年,24岁的孙之獬中举人。天启二年,31岁的他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职翰林院检讨。两年后,孙之獬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期满后回京升职为翰林院侍讲,官至正六品。天启7年间,受命担任顺天乡试主考宫。
孙之獬发迹之时,正是阉党魏忠贤权盛之际。孙之獬依附魏忠贤,捞取了不少好处,也跟着魏党吃香喝辣。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随着崇祯帝朱由检的即位戛然而止。
崇祯帝即位后,开始对魏忠贤进行清算。在魏忠贤上吊自杀后,官员们纷纷上疏,要求崇祯帝下旨,销毁由魏忠贤主持编撰的《三朝要典》。
按理说,孙之獬应该是识时务的,阉党已覆灭,其著作自然在毁禁之列。但孙之獬居然逆流而动,上奏请求崇祯帝为《三朝要典》作序,这显然是极为不明智的举动。
好在崇祯帝不糊涂,下定决心焚毁《要典》。孙之獬急了,跑到崇祯帝面前,痛哭流涕地高喊着“《要典》必不可毁”。回来后,又给皇帝上了一疏,力陈不能焚毁《要典》的理由。
孙之獬的执迷不悟,终于惹恼了崇祯帝,他被一纸诏书“削籍”,回到老家临川,做了一名乡绅。
满清入关后,53岁的孙之獬响应号召,和众多的明朝官员投入了清廷的怀抱,被原职录用。而后,又被升任为礼部右侍郎,做到了二品高官的位置。
孙之獬满心感恩,寻思着大清对咱不错,咱是不是应该有所表示啊。
适逢清廷倡导汉人“剃发易服”。孙之獬认为报答清廷的机会来了,不但自己第一个带头剃发换装,还命令府里的一干众人全部效仿他,分分钟就剃发易服完成。《顺治实录》载:“孙之獬于众人未薙发之前、即行薙发。举家男妇、皆效满装。”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清廷在上朝的时候,满汉官员是分两班站立的。孙之獬站汉班吧,汉臣因他从满俗而不屑与之为伍。站满班吧,满臣又认为他是汉臣而不受。这搞得孙之獬狼狈不堪,闹出诸多笑话。
孙之獬一怒之下,干脆上疏皇上:“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就是这一份奏折,让清廷下定决心颁发剃发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自此,满汉之争进入白热化,各地汉人纷纷揭竿而起“保我发肤”,反对满清的统治,无数汉族民众为此遭到屠戮。
当然了,满清推行“剃发令”是既定政策,不能全赖在孙之獬一人身上。即便没有孙之獬的迎合之举,满清也会一如既往地将“剃发令”贯彻到底。只不过孙之獬刚好迎合了满清而已。
顺治三年,孙之獬因在招抚江西时玩忽职守,将朝廷官职私相授受,擅自为军事将领加官。这引起了清廷的猜忌和怀疑,于是他被贬职回到家乡淄川。
恰好在此时,高苑人谢迁率千余众组成义军,举起大旗反清。
顺治五年7月,义军攻到临川城下。淄川知县刘修己病急乱投医,抓住赋闲在家的孙之獬这根稻草,希望他能施以援手。
没想到,临川城内的义军细作乘人不备,里应外合,从城墙上垂下绳索,引导义军士兵攀上城墙,进入城内,并打开了城门。临川城瞬间被义军攻破了。
孙之獬成了义军的俘虏。
谢迁劝说这位朝廷前高官投降,却遭到了孙之獬的破口大骂。义军只好将他关入大牢,希望他能改变初衷。但孙之獬仍然怒骂不止,而且一连绝食五天。
被逼急的义军想出了一个损招,将孙之獬的4个孙子绑来,逼迫他投降。但孙之獬还是不为所动,宁死不降。义军又当着孙之獬的面,逐一砍下了他孙子的人头,孙之獬依然高声叫骂。
气疯了的义军,随后用针线把他的嘴唇缝了起来,还是阻挡不了他发出低吼的呜咽声。最后,义军将他肢解了。
当然,有一种传说来自于谈迁的《北游录》。说义军对孙之獬的变节行为深恶痛绝,在将他杀死后,用锥子遍刺其身,并插上头发,意为“我为汝种发”,以报复他上疏“剃发易服”的行为。
不过,这种传说不见于任何正史书籍。
倒是孙之獬死后,清廷不但没有为他发放一丁点抚恤,反而后来还将他编入了《贰臣传》。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五十八岁的雍正帝突然驾崩,直隶总督李卫闻讯后三日暴毙,终年五十一岁。这位以“缉私盐、整漕运、治江南”闻名的能臣,死后虽遭乾隆斥为“...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0-01 忠奸分野:李卫与年羹尧结局差异的深层密码雍正朝两大权臣李卫与年羹尧,同为帝王股肱之臣,却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终局。年羹尧从抚远大将军沦为阶下囚,被赐自尽时身负九十二款大罪;李卫则历经三朝,以直隶总督之位...
雍正如何继位的 年羹尧 2025-10-01 乾隆退位:盛世余晖下的权力博弈与衰败伏笔公元1796年,八十六岁的乾隆皇帝在太和殿举行禅位大典,将皇位传于皇十五子永琰(嘉庆帝),自封“太上皇”。这场看似平和的权力交接,实则暗藏玄机——乾隆以“归政全...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嘉庆怎么死的 2025-09-30 和珅临终前:乾隆“保命诏书”背后的权力困局与历史警示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驾崩的讣告传遍紫禁城。当夜,嘉庆帝以办理丧仪为由,将权倾朝野的和珅调离权力核心。三日后,和珅被囚禁于宗人府,二十条大罪的诏书如雪片般飞...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嘉庆怎么死的 2025-09-30 废后静妃:被历史迷雾遮蔽的蒙古公主在中国古代帝王婚姻史中,顺治帝废后静妃的命运堪称最具戏剧性的政治悲剧之一。这位来自科尔沁草原的蒙古公主,从母仪天下的皇后沦为史书失载的失踪者,其人生轨迹折射出清...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9-30 乌拉那拉氏的命运转折:从皇后之位到帝王厌恶的深层剖析作为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乌拉那拉氏的结局堪称清代宫廷史上最富悲剧色彩的案例之一。她因南巡途中的断发行为被乾隆帝彻底冷落,死后未获谥号、未入裕陵、葬礼规格低于皇贵...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28 乾隆三位皇后中的真爱之谜:从历史细节中探寻帝王真情在乾隆帝长达六十三年的执政生涯中,三位皇后先后成为紫禁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人物。她们的命运轨迹与乾隆的情感选择紧密交织,但若以“真爱”为标尺丈量,这位风流帝王对三...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28 嘉庆帝继位后对乾隆妃嫔的安置:权力交接下的温情与礼制乾隆帝以89岁高龄驾崩后,其庞大的后宫群体成为新君嘉庆帝面临的首要问题。据史料记载,乾隆后宫共有41位有正式封号的嫔妃,其中皇后3人、皇贵妃5人、贵妃5人、妃6...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嘉庆怎么死的 2025-09-28 乾隆后宫情史:从43位妃嫔中寻觅帝王真爱乾隆帝一生共有43位正式册封的妃嫔,包括3位皇后、5位皇贵妃、5位贵妃、6位妃、6位嫔、12位贵人、4位常在及2位答应。在这片浩瀚的后宫中,谁才是乾隆最钟爱的女...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28 九子夺嫡:雍正登基后,八位失败者的命运终章“九子夺嫡”是清朝康熙年间一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战,九位皇子为争夺储君之位各施手段,最终四阿哥胤禛脱颖而出,成为雍正帝。而其他八位参与夺嫡的皇子,在这场残酷的政...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9-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