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帝王许多都是猛将,在长期的权力斗争中练就了强悍的战斗力,力大无穷的将领往往有着过人的体型,异于常人就会非常醒目,也容易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姓名。
北齐高延宗,拥有一副出格的怪异体型。《北齐书》称“延宗容貌充壮,坐则仰,偃则伏,人笑之”;《资治通鉴》称“延宗素肥,前如偃,后如伏,人常笑之”。意思是说,高延宗身体肥胖,坐着的时候像是躺着,躺着的时候像是趴着;或者说,从前面看像是仰面朝天,从后面看像是俯伏在地。因为比例失调,肚子太大,高延宗整个人就像是一个超级大肉梨,因此常常人们取笑。
高延宗(?—577),东魏权臣高澄的第五子,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侄子。高澄死得早,高延宗从小被高洋收养。高延宗很顽皮,十二岁时还往高洋的肚脐眼里撒尿。对此,高洋非但不生气,反而抱着他说,可惜我只长了一个肚脐眼,如果多长几个,随你折腾。高洋想封高延宗为王,便问丞相杨愔,杨愔担心高延宗日后不安分,便说“愿使安于德”(《北齐书》),提议封高延宗为安德王。
后主高纬即位后,大肆屠杀宗室,高延宗不得不韬光养晦,慢慢养出了一身肥膘。体型臃肿,招来了人们的讥笑,却也躲过了高纬的猜忌。在高纬看来,高延宗虽有几分蛮力,有几分智谋,但形象太龌龊,不可能成大事,更不可能威胁皇权。胖,是件坏事,不料反倒成了高延宗的护身符。此后,高延宗安享岁月,历任司徒、太尉等职,越发心宽体胖。如果不是国家遭难,高延宗在平淡中养尊处优、寿终正寝,应该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当北周铁骑杀过来的时候,高延宗的人生轨迹也随之在风雨飘摇中跌宕起伏,在平庸中谱写出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高延宗虽然胖得离谱,但行动起来却不笨拙,不含糊,加上他“气力绝异”,所以关键时候能够“驰骋行阵,劲捷若飞”。平阳一战中,高延宗两入敌营,先是“擒周开府宗挺”,继而“再入周军,莫不披靡”,其他军队均溃败,而“延宗独全军”。晋阳一战中,高延宗“亲当周齐王于城北,奋大槊,往来督战,所向无前”(《北齐书》)。作为一个胖得不能再胖的大胖子,高延宗的灵活指数和敏捷程度,让人瞠目结舌。
北齐武平七年(576)十月,周武帝宇文邕亲率大军进攻北齐,先下晋州(今山西临汾),兵锋直指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面对强敌,高纬抱头鼠窜至晋阳(今山西太原),并准备再次北逃。大臣们联名劝高纬留下来,压住阵脚,鼓舞士气,挽回败局。高纬一心逃命,便任命高延宗为相国、并州刺史,总摄山西将士,托付高延宗“并州阿兄自取,儿今去也”,意思是说,我要走了,山西就交给堂兄你了。高延宗力劝高纬“为社稷莫动”(《北齐书》),以免影响军心,可高纬哪里顾得上这些,连夜逃亡邺城(今河南安阳北)。
国家危难时刻,高纬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丢下了将士和百姓。这种典型的逃跑主义严重背离了人心,将士们纷纷恳求高延宗,“王若不作天子,诸人实不能出死力”,安德王如果不当皇帝,大家实在不能卖命。国难当头,将士们又对他实施软要挟,众望所归的高延宗不得不挺身而出,于戊午(十二月十四日)即皇帝位,改元德昌。这样一来,北齐末年一度高纬、高延宗两位皇帝并存,而高延宗才是人们心目中的皇帝。历代皇帝中,高延宗是最胖的一个。
既然成为皇帝,就应当与将士并肩作战,一致抗敌。为此,高延宗除“倾覆府藏及后宫美女,以赐将士,籍没内参千余家”,犒赏三军;“见士卒,皆亲执手,陈辞自称名,流涕呜咽”(《北齐书》),感化将士;还“自帅众拒齐王宪于城北”(《资治通鉴》),身先士卒。这“三把火”烧起来,迅速激活了军民保家卫国的原动力,“众皆争为死,童儿女子亦乘屋攘袂,投砖石以御周军”,百姓听说新皇帝务实低调,纷纷前来助战,“不召而至者,前后相属”,就连“肥大多力”的尚书令史沮山,此刻也“捉长刀步从,杀伤甚多”(《北齐书》)。
负责守卫晋阳北门的高延宗和史沮山这两个大胖子,一个持“奋大槊”,一个“捉长刀”,二人徒步沙场,密切协作,上演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皇帝与大臣“合肥”杀敌场景。北齐将士一看皇帝亲自迎战,士气高昂,军心大振,在东门一度被攻陷的情况下,竟反败为胜,打出了一个让宇文邕险些丧命的高潮。
见周军溃败而逃,晋阳军民既疲劳,又兴奋,未加防范,便纷纷欢庆胜利,“入坊饮酒,尽醉卧”。宇文邕虽然兵败,但经过“鸣角收兵,俄顷复振”,很快就恢复了战斗力;而此刻,晋阳守军仍在醉卧,高延宗一时间根本无法重整队伍抗敌。天刚放亮,宇文邕抓住“城内空虚”的绝佳时机,一举攻陷晋阳,“辛酉(十七日),旦,还攻东门,克之”(《资治通鉴》)。高延宗率领几个没有醉倒的士卒奋力顽抗,终因寡不敌众,战至力竭,被周军擒获。从戊午,到辛酉,高延宗在位满打满算不过四天时间,掐头去尾只有两天时间。
高延宗受命于危难,奋起于将倾,虽无力回天,但完成了北齐最后一名战士的使命。高延宗的壮举一向为史家所同情和赞颂,同时代的颜之推称赞高延宗“壮安德之一战,邀文武之余福,尸狼藉其如莽,血玄黄以成谷,天命纵不可再来,犹贤死庙而恸哭”(《观我生赋》),说高延宗虽无力回天,但虽败犹荣。《北齐书》作者李百药评价高延宗“以时艰主暗,匿迹韬光,及平阳之阵,奋其忠勇,盖以临难见危,义深家国”,对高延宗忠勇为国的精神大为赞赏。
高延宗被俘后,宇文邕“自投下马,执其手”,并“复衣帽,礼之”,以此表示敬佩这位胖皇帝。北齐承光元年(577)正月,高纬、高恒被周军活捉。四月,宇文邕设宴招待北齐君臣,让高纬跳舞助兴。众人皆麻木,独高延宗见故主受此侮辱,“悲不自持,屡欲仰药自裁”,后被婢女劝止。十月,宇文邕诬陷高纬、高延宗等北齐宗室谋反,众人皆申辩,磕头请求饶命,唯独高延宗“泣而不言”,最后“以椒塞口而死”(《北齐书》)。宁可站着赴死,决不跪着求生,高延宗非常有骨气地就义。
在中国五代十国的历史长河中,后周世宗柴荣的猝然离世堪称最具戏剧性的转折之一。这位被誉为“五代第一明君”的雄主,在北伐契丹的征途中突发恶疾,仅42天便收复三州三关...
柴荣郭威什么关系 2025-09-12 安重荣与石敬瑭的战争:五代乱世中的权力博弈与民族悲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陷入持续动荡,藩镇割据、武人争雄成为时代底色。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权力游戏中,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与后晋高祖石敬瑭的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对抗...
石敬瑭 2025-09-11 周世宗之后:后周王朝的终结与北宋的崛起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政权更迭频繁,后周作为这一时期的最后一代中原王朝,其第二位皇帝周世宗柴荣以雄才大略著称,史家赞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然而,这位立...
柴荣郭威什么关系 2025-09-08 李嗣源诸子命运:五代皇权更迭下的血色悲歌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以“中兴之主”的姿态短暂稳定了中原局势,但其五个亲生儿子与养子李从珂的权力博弈,却上演了一幕幕骨肉相残的惨剧。从骁勇善战的将领到短命...
李嗣源 李从珂 2025-08-19 柴荣的祖先是柴绍吗?——从家族谱系与历史脉络中探寻真相在中国历史上,柴绍与柴荣均为声名显赫的人物:前者是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后者是五代时期后周的明君,史称“周世宗”。关于两人是否存在直系血缘关系,尤...
柴荣郭威什么关系 2025-08-13 柴荣:五代乱世中闪耀的明君之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五代十国是一个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百姓苦不堪言。然而,就在这黑暗的时代里,后周世宗柴荣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军事智...
柴荣郭威什么关系 2025-07-31 李存勖:乱世枭雄的传奇与悲歌在中国五代十国的历史长河中,李存勖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复杂的政治手腕和悲剧性的结局,在史书上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沙陀族出身的军事奇才,用短...
李存勖 2025-07-28 郭荣短命之谜:五代雄主的命运困局与历史遗憾郭荣(后周世宗柴荣),这位被后世誉为“五代第一明君”的帝王,以39岁的英年早逝终结了其短暂却辉煌的统治。他的猝然离世不仅改变了后周王朝的命运轨迹,更深刻影响了中...
柴荣郭威什么关系 2025-07-18 沙陀双璧:李嗣本与李嗣源的传奇人生与时代交响五代十国的烽烟中,沙陀铁骑的马蹄声震碎了唐末的残阳。在这片权力真空的疆域上,李克用麾下的“十三太保”以勇武与智谋改写了历史轨迹。其中,李嗣本与李嗣源作为沙陀军事...
李嗣源 2025-07-16 后周为何称“后周”:历史渊源与政治隐喻的交织在中国五代十国的历史长河中,后周作为最后一个中原王朝,其国号“周”的选定并非偶然,而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政治隐喻。从郭威自称周朝后裔到柴荣的继承与扩张,后周...
郭威和柴荣什么关系 柴荣郭威什么关系 2025-07-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