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李世民与魏征关系真的“君臣融洽”?
魏徵,现作“魏征”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唐太宗李世民与他的“明镜”魏征,在历史上算是“英主贤臣”的典范了,他们的故事亦被传为美谈。
不过,从这对君臣融洽关系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辛。历史的真相却是: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民族等问题的影响下,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后人理解的那般融洽,反而十分微妙。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在政变中除掉了自己的亲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来,又将李氏旁支的子嗣诛杀殆尽,夺取继承权。没过多久,李渊便碍于压力传位给了李世民,被李世民架空成为了太上皇。李世民当政后,做了不少“善后工作”:
首先,为了确立自己登基的合法性,他翻看国书,篡改国史,向天下人灌输自己享有正统继承权的歪理。
其次,李世民为了缓和自己与反对势力的敌对关系,同时,减轻杀兄逼父的心理压力,他启用了一大批早年效忠于太子李建成的旧臣,堵住天下之人的悠悠众口。
尤其是魏征,原本他就已经是东宫重臣,李世民在登基后,立即赐魏征高官厚禄,将他拉拢到身边。
那么,为何李世民会对以魏征为首的东宫旧臣网开一面呢?是否像某些史学家说的,李世民唯才是举,重视人才呢?
并非如此,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贞观初期的政治矛盾、国家经济、民族关系等因素。

因为,李唐坐拥江山未久,所以,大唐在国际形势上的处境非常尴尬,南北本来就尖锐的民族矛盾在大唐内部不稳的情况下更加突出。高句丽盘踞在大唐的东北方,对辽东虎视眈眈。突厥、吐谷浑等北方民族不断进犯西北。
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虽说,突厥连年寇边,但是,李世民根本不敢发动对外战争。他深切的意识到“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的内部问题,此时,倘若对突厥发动战争,那么,李氏两代人的努力将付诸东流。
面对这种局面,李世民第一时间想到了魏征。
首先,魏征是东宫大臣中最能代表山东庶族集团的关键人物,只要能够拉拢魏征,那么,李世民就可以牵制山东的士族势力。只要解决了山东问题,那么,李世民就可以利用山东的士族势力和庶族集团影响关中,进而解决西北问题。
此时,倘若除掉魏征,山东的士族势力和庶族集团,非但不能为李世民所用,反而会成为影响大唐一统的另一不安因素,这种局面是李世民不愿看到的。所以,李世民才会对山东的庶族集团表现得十分宽宏大量,宽恕了他们死罪,并让这群人心怀感恩。
那么,魏征在山东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呢?
魏征在追随李密投降后,“久不见知”,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魏征毛遂自荐,“自请安辑山东”,担负起收编山东各路起义势力的重任。所以说,李世绩、窦建德部下,曹旦及齐善行等人之所以会投效大唐,离不开魏征的拉拢。
由此可见,魏征是山东庶族与大唐之间的纽带,倘若魏征垮台,山东庶族难免会狗急跳墙。李世民非常聪明,他并未直接将魏征派去山东,而是让魏征“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所以,魏征在抵达河北后,尽自己最大努力保护山东集团。
那么,如何保住这群人呢?魏征亦看穿了李世民的“良苦用心”,也看到了唐初各种矛盾的焦点。
于是,魏征利用自己担任谏议大夫的便利条件,以“居安思危”等理由说服了皇帝。而魏征谏言的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他明白想要说服一国之君,若不急言利语,李世民必然不会放在心上。而“狂夫之语”才会引起李世民的重视。
这也是魏征与历朝历代言官的不同之处,后人都认为:魏征“精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素有胆气,善得人主意”,殊不知,魏征只是“对症下药”罢了。倘若,当朝天子不是李世民,想必魏征会拿出另一套话术。

除了话术之外,魏征十分擅长借古喻今,而且他选择的事例都非常有说服力。
就唐代发展而言,魏征并未引据太久远的例子,而是选择了距离大唐最近的隋朝。魏征向李世民指出,大隋王朝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覆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隋帝穷兵黩武、徭役不息。魏征的精妙之处在于,他通过引用前朝的例子,使李世民放弃“重役山东,攻伐高丽”的想法,借此初步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其实,李世民在执政之初经略关中、安抚山东,就是为了给将来进攻高句丽做铺垫。然而,李世民一旦对高句丽宣战,山东势必会成为徭役的“重灾区”,这是山东集团难以忍受的,更是魏征不愿见到的。那么,如何彻底打消李世民的念头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朝堂上山东集团的实力,并拉拢关陇集团替山东集团帮腔。
所以,只要壮大了山东集团的实力,今后李世民若想讨伐高句丽,朝野上下势必会出现一片反对声音。为此,魏征先后向朝廷引荐了侯君集、杜正伦、褚遂良等人,并着重栽培了侯君集、杜正伦,让他们成为文臣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当魏征与李世民在大殿上争得脸红脖子粗时,魏征的身后总有一群帮腔的文臣。
虽说,李世民非常讨厌这群替魏征摇旗助威的大臣,却无法奈何他们分毫。当时,魏征身边的“盟友”主要有王珪、杜正伦、褚遂良三人。每当魏征向皇帝上奏时,王珪总会第一时间站出来附和,带动身后的文官共同帮腔。而杜正伦、褚遂良则随身携带纸笔,对李世民的一言一行“必书”、“必记”。
这个场面放到现在来看是非常可笑的,但的,却有效地使李世民“不为非法”。

事实上,李世民对魏征等人的小心思了若指掌,他同样看穿了魏征的心理活动,让山东集团成为魏征的后盾,纯属不得已而为之。李世民“即位日浅,国家未安”,首要任务不是巩固中央集权,而是协调各种政治力量。为了让自己的头脑清醒,李世民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状态。所以,魏征屡次触怒龙颜却没掉脑袋,实属必然。
为了获取山东集团的支持,使朝中各政治势力保持平衡,身为一国之君的唐太宗不得不耐心听取群臣的谏言,还得将所有不满全都埋在心里。《贞观政要》中收录了不少君臣语录,这些文字几乎三句话不离“居安思危”,“如何收成”的话题在君臣语录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当然,这些都是李世民上位后的迫切需要。
可只有让这些话从大臣们的嘴里说出,李世民才能顺理成章地使国家“由乱入治”。
作为“反面教材”的隋炀帝,因大搞专制的“一言堂”,虽“劳神苦行,未能尽于合理”,最终断送了祖宗基业。李世民不敢忘记“一言堂”的危害,他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况且,魏征的大多数谏言,除了能让李世民警醒外,还从侧面衬托了李世民“善于纳谏”的品德。
如果看透了这一点,李世民魏征君臣的一些对白就十分微妙了。
为了成就自己的美名,李世民在听到魏征的反对意见时,总会先责怪一番,引出魏征“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如此云云。
随后,李世民会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再说出那句至理名言:“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这种话若仅在史料中出现一两次,我们当然可以认为李世民是高尚的,不过,类似的事发生太多次,难免会让人认为李世民有“作秀”之嫌。而且,李世民采纳魏征意见时,双方探讨的通常是一些小事。一旦面临实质性问题,李世民必会独断专行,根本不会给魏征面子。
魏征是精明的,每遇到关键问题,他往往会采取回避之法。

李世民坐稳江山后,功德圆满,随即对山东集团进行了打压。
侯君集被处死、杜正伦被驱逐。魏征过世后,“罢叔玉尚主,而足陪所撰碑”。直到魏征死后,两人终于从“求谏”、“直谏”的表面关系,恢复到相互利用的实质关系。《旧唐书·魏征传》中的记载已经非常明确了,侯君集、杜正伦被处理后,李世民第一时间打算对魏征动手,所以才会“始疑征阿党”,想要将黑锅扣到魏征头上。
从时间上来看,李世民对魏征起疑心时,魏征尚在人世,由此可见,此时的李世民已经打算清算魏征了。不过,晚年的魏征在朝中的影响力极大,他的地位难以撼动,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制约,李世民不得不选择隐忍。当然,在魏征死后,两人之间隐藏了几十年的矛盾在朝夕间爆发,李世民再也不需看魏征的脸色了。
魏征墓在陕西礼泉县九嵕山唐昭陵西南约3公里处的凤凰山巅,其墓址于山岭南端依山凿石而筑,属昭陵陪葬墓之一。墓垣现仅有蟠桃纹碑首的丰碑一通,《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载:“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碑首造型,与众不同,似有独特恩遇之意。现碑身通体磨光,已无书写镌刻痕迹。
参考资料: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
在中国历史上,藩王造反的案例并不鲜见,但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的两次权力更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前者以"玄武门之变&quot...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30 玄武门惊变:李世民如何以非嫡长子之身登顶皇权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玄武门下,李世民亲手射杀胞兄李建成,部将尉迟敬德斩杀李元吉。这场被称为“玄武门之变”的政变,不仅改写了唐朝历史走向,更颠覆了传统嫡长...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0-30 功高震主与制度桎梏:李渊对李世民复杂态度的深层剖析在隋末乱世中,李渊父子以雷霆之势终结了三百余年的分裂,但唐朝开国史却因玄武门之变的血腥而蒙上阴影。李世民以"天策上将"之姿横...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30 玄武门前夜:李世民“中毒”事件的历史迷雾与权力博弈公元626年5月的一个深夜,长安城东宫灯火通明。秦王李世民应太子李建成之邀赴宴,却在席间突感心痛,吐血数升。这场看似寻常的兄弟聚会,实则是唐朝初年权力斗争的导火...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0-30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的惊世之举:“跪而吮上乳”背后的权力博弈与情感密码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太极宫北门玄武门爆发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政变。秦王李世民以雷霆手段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随后浑身浴血地走向太极宫深处,与惊魂未...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0-29 玄武门前的血色棋局:李渊22子中为何仅三人逐鹿皇位?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这位开国君主共有22个儿子,但最终围绕皇位展开殊死搏斗的,仅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这场看似反常的权力争夺,实则是嫡...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29 丹药与宿疾的双重绞杀:唐太宗李世民死亡真相再探公元649年5月26日,唐太宗李世民崩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终年51岁(一说52岁)。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明君,其死因在正史中仅以“暴疾不救”四字轻描淡写...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28 战神之憾:秦琼凌烟阁末位的深层密码在唐太宗李世民亲设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中,秦琼位列末席,与尉迟恭第七、程咬金第十九的排名形成鲜明对比。这位以“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闻名的战神,为何在功臣榜中屈居...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秦琼 2025-10-24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那句被历史铭记的“诅咒”与大唐皇室的宿命轮回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玄武门下,李世民的弓箭与尉迟敬德的槊锋撕裂了李唐皇室的亲情。当李建成、李元吉的血浸透太极宫的台阶,李渊——这位开创大唐基业的开国之君...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23 贞观之治的隐秘支柱:长孙皇后如何以柔克刚铸就盛世在中国古代帝王史中,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被誉为政治清明的典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背后,站着一位以智慧与德行改写历史进程的女性——长孙皇...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 2025-10-2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