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清朝 >  罗聘的画:幽冥世界的笔墨狂欢

罗聘的画:幽冥世界的笔墨狂欢

时间:2025-07-03 14:53:44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扬州八怪”的书画江湖中,罗聘以一支鬼气森森的画笔,劈开了中国绘画史的幽暗缝隙。这位自称“诗狂画痴”的艺术家,用《鬼趣图》系列构建起一个光怪陆离的地下王国,让鬼魅成为映照人性的棱镜,其艺术成就堪称清代画坛的“聊斋志异”。

一、画坛异端的诞生

乾隆元年(1736年),罗聘诞生于扬州一个“以笔墨为生”的寒儒家庭。幼失怙恃的经历,让他过早窥见人间冷暖。二十四岁拜入金农门下时,这位画坛宗师惊觉弟子的异禀:“笔端聪明,无墨之翰也。”金农所言“无墨”,实指罗聘不囿于传统技法的桎梏,其画作中常现“墨分五色”的突破性尝试。

罗聘的早期作品已显露怪诞气质。《探梅图》中,他以焦墨勾勒枯枝,却在花瓣处施以石青,这种“以重写轻”的手法,恰似其日后《鬼趣图》的视觉预演。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常在画作中埋藏隐喻符号,如《秋葵图》里歪斜的竹篱,暗喻仕途的荆棘密布。

二、《鬼趣图》:幽冥世界的视觉史诗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罗聘携《鬼趣图》八幅进京,瞬间引爆画坛。这套作品以湿笔淡墨渲染出雾气氤氲的阴曹地府,鬼魅们或披枷戴锁,或醉生梦死,构成一幅幅荒诞的生存图景。

在第三幅《醉鬼图》中,罗聘以“飞白”技法勾画酒坛,墨色淋漓处仿佛能闻见酒香;第七幅《鬼趣图》更将鬼卒的锁链处理成游动的墨蛇,这种“以物化形”的想象,超越了传统鬼怪画的窠臼。正如清代学者张庚所言:“罗两峰之鬼,乃人间之活鬼也。”

《鬼趣图》的深层价值,在于其“以鬼写人”的批判性。画中“魑魅魍魉”实为官场百态的镜像:第四幅中,戴官帽的鬼魂正踮脚窥视“奈何桥”,其扭曲的姿态,恰似科举考场外翘首以盼的士子;第六幅里,两个鬼卒在分食“功名禄位”,墨色浓淡的对比,暗喻分配不均的世道。

三、艺术革命:从“怪”到“新”的美学突围

罗聘的艺术革新,体现在三个维度:

题材拓荒

他打破“山水、花鸟、人物”的题材界限,将鬼神引入文人画领域。这种“下里巴人”的题材选择,实则是对正统画坛“雅正”标准的反叛。正如其在《鬼趣图题跋》中所言:“人间何世无鬼蜮,地下此曹真面目。”

技法革新

独创“积墨渍水法”,以淡墨多次晕染,营造出鬼气缭绕的视觉效果。在《鬼趣图》第五幅中,鬼魂的衣袍用“宿墨”层层积染,墨色沉淀处宛如千年古苔,赋予画面历史纵深感。

哲学重构

将佛教“六道轮回”思想与道家“齐物论”熔铸一炉,构建起“鬼即是人”的哲学体系。其在《鬼趣图自序》中写道:“鬼何尝远人?人自作鬼耳。”这种思想深度,使作品超越了猎奇层面。

四、历史回响:从画坛鬼才到文化符号

罗聘的艺术影响,在晚清民国达到巅峰:

美术史重估

黄宾虹在《古画微》中称:“罗两峰开写意人物之新境,其鬼趣图直可与梁楷《泼墨仙人》并峙。”将罗聘提升至宋代大师行列。

文学灵感源

蒲松龄后裔在《聊斋志异》续作中,多次提及《鬼趣图》对鬼怪描写的启发。鲁迅收藏的《鬼趣图》摹本上,留有“画鬼即画人”的跋文。

现代性启示

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论》中盛赞罗聘:“以夸张之笔,写变态之相,实为现代漫画之先声。”这种跨时代的艺术预见性,使罗聘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人物: 罗聘 分享 上一篇: 孝庄皇后是不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 下一篇: 林黛玉在现代医学视角下的疾病探析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