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苾何力(?~677年),复姓契苾,名何力,武威郡姑臧县人,铁勒族。唐朝时期蕃将,莫贺咄特勒契苾葛之子。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642年,唐朝发生了一件怪事。
有个出生于草原的大唐将军,回家省亲,结果却被自己部族的人挟持,带去了北方的薛延陀部落,要求他反叛唐朝,归降薛延陀。然而当这位大唐将军,被带到薛延陀可汗面前的时候,却坚决不肯投降,甚至还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表明自己的心意。
更让人意外的是,当远在长安的李世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李世民竟然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选择:宁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薛延陀部落的可汗,也要换回这位将军!
众所周知,唐朝尤其是在盛唐时期,一直是以对外强硬著称。为何这一次,李世民却会选择以和亲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位被李世民无比重视,宁可远嫁自己的女儿,也要换回的将军,到底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要想说清楚这个故事,我们还得从这位将军本人来说起。
这位被李世民无比看中的将军,名叫契苾何力。从这个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这位将军,并不是中原人。
契苾何力,姓契苾,名叫何力。实际上,契苾是一个草原部落的名字,这个部落的人,都是以契苾为姓氏的。契苾何力,正是来自于草原上的契苾部落。
有关契苾部落的历史,在这里我们得简单说一下,要不然我们后面很难解释清楚,契苾何力所经历的那些事情。
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在北方草原上,就生活着一个名叫‘铁勒’的草原民族。铁勒民族,也有敕勒、丁零等别称。今天我们在语文课本上学习的那首《敕勒歌.北朝民歌》,其实就是铁勒民族在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谣。
作为一个草原民族,铁勒民族之下,分布了诸多部落。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突厥、薛延陀、契苾等。最开始的时候,铁勒民族大致生活在贝加尔湖那边。后来随着汉朝打垮了突厥,蒙古草原出现了真空,包括铁勒在内的诸多草原民族,才开始逐渐南下,渐渐和中原地区有了接触。
再后来,随着铁勒民族不断南下,在这个过程当中,其中的突厥部落,异军突起,实力迅速膨胀。到了南北朝末期的时候,突厥便几乎统治了整个铁勒民族,建立了强大的突厥政权。所以,突厥在后世的广义概念,也就囊括了整个铁勒。
在隋朝刚刚建国的时候,突厥或者说铁勒,实力达到了一个顶点。地盘东起辽水,西抵里海,北越贝加尔湖,南达中亚锡尔河流域。但在这之后不久,随着隋朝开始崛起,突厥汗国就被隋朝给揍趴下了,后来在隋朝的计策下,突厥汗国更是直接分裂,分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

作为一个游牧政权,突厥汗国和中原王朝的统治结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突厥汗国,更像是一个联盟。其中突厥部落最强,扮演老大和统治者的角色。但在此同时,其他部落依然是存在的。不过,随着隋朝崛起,突厥汗国分裂,突厥在铁勒民族内部的威信,也开始逐渐降低,各大部落也开始逐渐分崩离析,开始趋于独立。
再之后,随着唐朝建立,唐朝进一步对北方的突厥进行了打击。贞观四年,唐朝名将李靖,曾亲率唐军深入草原,奇袭东突厥王帐,最后一战灭了东突厥王庭。在这一战之后,东突厥汗国也就等于是被灭了。其他铁律部落,也开始彻底独立起来。
而作为铁勒诸部当中的一个分支,契苾部落,同样也有很长的历史。南北朝末期的时候,契苾部落生活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后来,随着突厥分裂,契苾部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便成了西突厥汗国的一部分。再后来,因为西突厥可汗过于残暴,契苾部落还曾一度联合其他铁勒部落,共同反抗西突厥可汗。
此后的十几年里,铁勒内部乱战不止,内耗极为严重。而契苾部落,更是战损极大,连续几任可汗,都先后战死。在这个过程当中,契苾部落也在不断向东迁移。再后来,到了唐朝的时候,契苾部落虽然已经远离了西突厥可汗的影响范围,但却来到了青海这边。当时青海这边,正好是吐谷浑称霸,所以契苾部落获得依然很困难。
此时的契苾部落,正处在有史以来最艰难的一个时期。连年战斗,让契苾部落的实力大幅衰退。而且,在前任可汗战死后,其子契苾何力继承了汗位。但当时的契苾何力,才仅仅只有九岁而已,根本无法统领整个契苾部落。
此时的契苾部落,正急需抱一条大腿,保护自己的部族。恰在此时,唐朝已经崛起。所以最后,契苾部落便直接向唐朝边境靠拢,想要投降唐朝。贞观六年,李世民正式接受了契苾部落的投降,随后将契苾部落安置在甘肃武威一带。
直到这个时候,经过多年战乱的契苾部落,才算终于安定了下来。此时的契苾部落,仅仅只剩下了数万族人,已经到了覆灭的边缘。而唐朝的收留,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彻底将契苾部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如果当时唐朝不接受投降,那么接下来,契苾部落继续生活在吐谷浑的影响之下,彻底消亡几乎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年幼的契苾何力心中,唐朝是有着救命之恩的。正是为了这份救命之恩,契苾何力此后才会对唐朝无限的忠诚。
契苾部落归降之后,李世民册封年幼的契苾何力,为左领军将军,让他继续统领自己的部族。

就在契苾部落归降一年之后,彻底解决了北方东突厥问题的唐朝,开始腾出手来,解决西北的吐谷浑。贞观七年,契苾何力接到李世民的诏令,让他带领契苾部落的军队,和唐军一起进攻吐谷浑。在唐军的主导下,吐谷浑很快便节节败退,契苾何力也算是报了当年的仇。
因为契苾何力的详细生年不详,我们无法判断他的准确年龄。但据史学家估计,这一年,契苾何力应该还不到十六岁。而这一战,也成了契苾何力为大唐奋战一生的开始。
不过,这一战唐军虽然取得了胜利,却并未彻底打趴下吐谷浑。等到唐军主力撤退后,吐谷浑很快就再次卷土重来,继续威胁唐朝的边境安全。此后,李世民勃然大怒,当即下令,让唐军名将李靖带队,直接去灭了吐谷浑。
李靖率军出征后,契苾何力也率领自己部族的军队,参与了这场战争。而且,在这场平定吐谷浑的战争当中,契苾何力曾亲率数百骑兵,奋力拼杀,救下了被围的唐军将领薛万彻、薛万钧兄弟。后来更是率军突袭吐谷浑可汗牙帐,俘虏了吐谷浑可汗的家人。
总之,这场大战结束之后,契苾何力立下了很大的战功。在战争结束之后,李世民论功行赏,更是发现契苾何力很有智慧,而且极为忠诚。此后,李世民更是亲自赐婚,将一名李家宗室的女子嫁给了契苾何力,并且升任契苾何力为玄武门宿卫官。
在唐朝那会儿,尤其是贞观年间,玄武门的重要性,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还有着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有资格去守玄武门的武将,无一不是李世民的心腹。契苾何力能够负责这个工作,足可见李世民对他是何等的信任。
给李世民守了五年大门之后,贞观十四年,西域的高昌国反叛。李世民下令,让唐军大将侯君集去征讨高昌,同时也让契苾何力去担任侯君集的后手。后来,唐军一战平定高昌,终于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西域。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契苾何力显然也是立功极大。
身为一个藩将,契苾何力既不是李世民的嫡系,也不是唐军旧将,甚至之前还是投降归唐。对于这样一个藩将,李世民为何会如此信任呢?
实际上,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再联系一下当时唐朝的情况,我们就不难发现,李世民看中契苾何力,这背后其实是有着很深刻的政治寓意的。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边疆游牧政权,一直都是心腹大患。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北方的匈奴就成了秦王朝的头号威胁。后来,秦朝好不容易建好了长城,把匈奴打回草原,自身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没过多久就灭亡了。
再之后的汉朝,同样也没能避免这个怪圈。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确实想过和匈奴和平相处,还曾以和亲的方式,缓解双方的关系。但这样做了几十年之后,汉朝人发现,匈奴人该南下抢东西,还是来抢东西。所以到了汉武帝之后,汉朝就开始倾全国之力,痛击匈奴。双方打了上百年之后,汉朝终于彻底打垮了匈奴,但自身亦是损失惨重。
再后来,到了西晋之后,尽管之前有汉朝打下的家底,已经打垮了匈奴。但匈奴消失之后,北方很快就又有鲜卑、羯、氐、羌等其他民族出现。等到中原王朝这边,稍稍衰弱一些之后,这些游牧民族马上南下入侵,最后搞出了一个南北朝。
如今,到了隋唐时代,好不容易天下重新统一。如何对待边疆游牧政权,这个问题也摆到了唐朝统治者面前。
以唐朝当时的国力,自然不怕这些游牧政权,甚至于还可以直接灭掉对方。比如贞观四年的时候,唐朝就直接灭了东突厥,贞观八年又灭了吐谷浑。打败敌人,乃至是消灭敌人,这对当时的唐朝来说,都不算太难。真正的难点,在于灭掉敌人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办?
要知道,就算汉朝不惜代价,彻底打垮了匈奴。但只要那片草原还在,匈奴人消失之后,很快还会有其他民族过来,填补匈奴人留下的空缺。用不了多久,就又成了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面对这个问题,李世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李世民跳出了中原王朝的传统概念,不再将那些边疆游牧民族,视作敌人,而是一样视作子民。只要你认可中华文明,接受中华文明的影响,臣服于唐朝,不威胁唐朝边境安全,你就可以成为唐朝人。
李世民的这个做法,等于是将原本中原王朝,纯粹的武力征服政策,改为文武并济。在保持强大军力的情况下,用中原王朝的文化去逐渐同化边疆民族。同时采取分化打压的策略,将几个强大的邻居直接分割,然后将其彻底同化。

不得不说,唐朝选择的这个策略,其实还是挺高明的。也正是因为唐朝采用了这个国策,所以才会导致唐朝后来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况。不过,国策再好,也需要执行。如何执行这项国策,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最好的选择,就是先找一个特例,作为表率。正所谓‘千金买马骨,则千里马自来之’。李世民当时选择的这个特例,正是契苾部落。首先,契苾部落之前是主动前来投靠的,而唐朝的收留则是让契苾部落死里逃生。如果契苾部落接下来能够过得很好,自然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让其他边疆民族,同样前来归附。
正是本着这样的策略,李世民对契苾何力,乃至整个契苾部落,都出乎意料的好。而李世民的这种信任,很快也得到了回报。
贞观十六年,已经在长安打工好几年的契苾何力,奉命回家省亲。
契苾何力此时已是唐朝的将军,自然要经常留在长安,随时准备外出征战。不过,契苾部落到底还是草原部落,必须逐水草而居,所以一直生活在甘肃那边。
然而等到契苾何力回到部落之后,却发生了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幕。契苾部落的很多族人,此时日子好过了一些之后,便想着要背叛唐朝,归附北方的薛延陀。薛延陀也是铁勒诸部之一,在突厥倒下之后,逐渐成了北方新的霸主。但是,面对部族的叛逃,契苾何力却选择了忠于唐朝。
此后,为了让契苾何力一起投降,契苾部落的族人,甚至直接将契苾何力绑了起来,带到了薛延陀可汗面前。在此之前,契苾何力的母亲和弟弟,都已经归降于薛延陀。但即便这样,契苾何力依然坚决不肯叛唐。甚至于到了薛延陀可汗面前,契苾何力还直接割下自己的一支耳朵,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决心。
就在契苾何力被抓之后,远在长安的李世民,也收到了契苾部落叛逃的消息。当时满朝文武,都说契苾何力狼子野心,然而李世民却坚定认为,契苾部落或许会叛逃,但契苾何力绝不会背叛他。
不久之后,恰好有唐朝使臣从薛延陀那边回来。李世民也从使臣口中,得知了契苾何力的事情,不禁潸然泪下。此后,李世民直接下令,让唐朝使臣前往薛延陀,许诺将自己的女儿,新兴公主,嫁给薛延陀可汗,以此来换回契苾何力。
得到唐朝的许诺之后,薛延陀这才终于放人,契苾何力也得以返回唐朝。回到唐朝之后,李世民为了嘉奖契苾何力的忠心,直接升任他为右骁卫大将军。这个官职的含金量,已经相当高了。唐朝著名的开国功臣程咬金,此时也就只是这个级别而已。

当然,李世民虽然对契苾何力极好,但也不至于真的拿自己的女儿,去换契苾何力。实际上,李世民的和亲说辞,只不过是一种外交辞令,不过是在拖延时间罢了。契苾何力返回长安后,向李世民谏言,提出‘要薛延陀可汗,亲自来长安迎亲’的建议。
如此一来,若是薛延陀可汗肯来,唐朝自然可以直接扣下他;若不不肯来,就显不出他们的诚意,李世民自然也就不用嫁女了。另外,当时薛延陀内部,也存在很多矛盾。果不其然,李世民采纳了契苾何力的谏言后,薛延陀可汗果然没有来。而且不久之后,这位可汗就死了。老可汗死后,薛延陀内部为了争夺可汗之位,又陷入了内乱。唐朝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保住了李世民的面子。
不过,经此之后,契苾何力也对唐朝更加的忠诚。此后的三十多年里,契苾何力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替唐朝冲锋陷阵。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契苾何力担任前军总管。
贞观二十年,唐朝征讨薛延陀,契苾何力负责带领胡兵军队进行战斗。
贞观二十一年,唐朝征讨龟兹,契苾何力担任昆丘道行军副大总管。
永徽二年,唐朝征讨稀土局,契苾何力担任弓月道行军总管。
显庆四年,唐朝攻略辽东,契苾何力调任浿江道行军大总管。
……
总之,此后三十年里,唐朝几次重要大战,契苾何力无一缺席,而且基本上都扮演了一个冲锋陷阵的猛将角色。虽然是一个藩将,但他的表现,却丝毫不逊色于很多唐朝本土的将军,甚至更加忠诚勇猛。
而随着契苾何力在唐朝混得越来越好,契苾部落也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很多边疆民族,也开始纷纷归降唐朝。另外,自契苾何力之后,很多藩将也纷纷进入到唐军战斗体系,帮助唐朝打仗。这个情况,虽然从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但同时也是唐朝能够走向极盛的一个重要支撑。
虽然是一个藩将,但契苾何力却一生都在为大唐征战,也算是对得起大唐的信任了。另外,契苾何力本人对李唐皇室的忠诚,更是近乎到了狂热的状态。李世民去世的时候,契苾何力曾主动提出,要给李世民殉葬,只是最后被李治婉拒。
公元677年,契苾何力病逝,追赠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唐朝最有名的初代藩将,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

不过,契苾何力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契苾何力死后,其后人更是发誓,要永远保护李治的陵墓。而且,这个承诺并没有随着契苾何力去世而结束,而是一直绵延千年。直到今天,在陕西乾县还有一个契家庄,自称是契苾何力的后人,世世代代以看守乾陵为己任。
当年蒙古铁骑入侵至此的时候,都没能在契家庄的保护下,骚扰到乾陵。最后只能取了一杯土,以示征服了此地。后来的明朝、李自成以及清朝交替的时候,也都是绕着乾陵走的。
回顾契苾何力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契苾何力一生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就是他和整个契苾部落,投降唐朝的时候。因为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再加上契苾部落特殊的处境,造就了这位唐初藩将的传奇一生。
契苾何力的故事,也带给了我们一个启发:真正强大的时代,一定具有开放包容的属性。或许,在开放包容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多问题。但这个方向,其实是没错的。闭关自守,只会和世界脱节,继而落后。反倒是选择开放包容的道路,更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作为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核心将领,侯君集的一生堪称传奇。他既以“灭两国”的战功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又因谋反罪被处决,成为唐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将领之一。其军事才能...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10 贞观末局的权谋博弈:李世民为何放武则天一条生路?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长安城翠微宫内,51岁的唐太宗李世民奄奄一息。面对26岁的才人武则天,这位以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的铁血帝王,最终选择放她一条生路。这...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10 史笔遮掩下的真相:李世民真实死因考辨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深夜,长安城翠微宫含风殿内,五十二岁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剧烈喘息中溘然长逝。这位开创贞观盛世的千古一帝,其死因在《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中...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07 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何未能阻拦李世民弑兄戮弟?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太极宫北门玄武门下,秦王李世民率部伏击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亲手射杀兄长,随后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这场震惊天下的政变背后,李渊的被动...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07 李世民称帝后,罗艺为何选择铤而走险?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射杀太子李建成,两个月后登基称帝,开启贞观之治。然而,这位以“礼贤下士、宽厚仁德”著称的明君,却在即位次年遭遇了开国功臣罗艺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启 2025-11-06 李建成登基后的权力抉择:一场无法避免的兄弟相残在唐朝初年的权力棋局中,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兄弟之争堪称最残酷的政治博弈。若李建成成功登基,他是否会对功高震主的李世民痛下杀手?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与权力逻辑...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1-04 朱棣与李世民:同为得位不正,口碑缘何天差地别?在中国古代帝王谱系中,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常被并称“双璧”——二者均以武力夺取皇位,却因治国理念、历史语境与文化记忆的差异,在后世评价中走向截然相反的极端。...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1-03 权力棋局中的生死博弈:李世民与朱棣造反逻辑的深层解构在中国历史上,藩王造反的案例并不鲜见,但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的两次权力更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前者以"玄武门之变&quot...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30 玄武门惊变:李世民如何以非嫡长子之身登顶皇权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玄武门下,李世民亲手射杀胞兄李建成,部将尉迟敬德斩杀李元吉。这场被称为“玄武门之变”的政变,不仅改写了唐朝历史走向,更颠覆了传统嫡长...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0-30 功高震主与制度桎梏:李渊对李世民复杂态度的深层剖析在隋末乱世中,李渊父子以雷霆之势终结了三百余年的分裂,但唐朝开国史却因玄武门之变的血腥而蒙上阴影。李世民以"天策上将"之姿横...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30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