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最后会死到底是原因?有何政治原因?今天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明崇祯二年十二月,皇太极率后金军入关攻打北京,带兵回援京师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在后金军队撤退后,被崇祯皇帝下令抓捕下狱,八个月后,即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时至今日,有为袁崇焕喊冤的,说他是民族英雄,明朝擎天柱,也有认为他该死的,说他是庸才之辈,废掉皮岛导致后金大举入关,该杀。袁崇焕到底是贤还是庸?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袁崇焕被判处死刑,公开的几条重要罪名有擅杀皮岛总兵毛文龙,私自和后金议和,市米资敌等,这些都基本属实,但并非袁崇焕真正的死因。袁崇焕这样级别的官员,恩出于上,刑也出于上,只要崇祯还相信袁崇焕,这些就都不是事。
而且,袁崇焕并非无党的单干派,他所属的政治势力还是整个晚明时期战斗力强悍无比的东林党,可为何连东林党都保不住他?又或者是不愿意保?
袁崇焕从被抓捕到被执行凌迟之刑,中间时间长达八个月,这么长的时间,实际上就是朝堂上的各派在激烈斗争,崇祯皇帝居中权衡。崇祯皇帝恨不恨袁崇焕?绝对非常恨,这从最终的处死方式是凌迟就能看出来。
但崇祯毕竟是皇帝,即使是个性情比较容易冲动的年轻的皇帝,也会把自己的私心放在大局上,最终杀掉袁崇焕,是因为八个月的时间让朝堂局势明朗了,袁崇焕背后的东林党失势了。
袁崇焕因为是东林党人,所以在天启年间被贬斥,崇祯登基后魏忠贤倒台,雄心勃勃的崇祯皇帝大力提拔东林党人,在内阁中,东林党人钱龙锡成为次辅,并且在崇祯元年十二月,让东林党元老韩爌成为内阁首辅。
东林党人在崇祯继位初期可谓是一党升天,袁崇焕和钱龙锡关系亲密,因此,得到钱龙锡举荐,又有东林党为他背书,得以再次到辽东任职,还成为蓟辽督师这样的辽东一把手。
袁崇焕的起复,有他在御前奏对时用“五年复辽”的豪言壮语打动了崇祯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东林党在背后支持的原因,否则,他是没可能担任蓟辽督师的,即使崇祯愿意,朝堂上如果有强烈的反对声音,崇祯没准就会放弃。
他到任后,从辽东把手伸到登莱地区,再延伸到皮岛,除了崇祯的信任外,也是因为他背后有内阁的完全支持,简单说就是东林党的完全支持,同样,在他被抓捕后到最终被杀,也是因为东林党整体被崇祯放弃了。
明末的党争一直存在,东林党实力最强,但也最被皇帝和其余党派忌惮,在天启年间,东林党就因此被重点打击,其余地方党派只能团结到魏忠贤麾下,才能和东林党抗衡。
崇祯登基后,要干掉魏忠贤,由于其余党派多多少少和魏忠贤有一点点牵扯,只能重新起用东林党来干这事,并且,崇祯也希望这个影响力最大的东林党能联合其余党派帮助自己治国。
但东林党的排斥力太强,政治上从来都是有你无我,他们对一切非东林党人都强烈排斥,崇祯登基后,连续任命的三任非东林党首辅都被他们搞下来,直到韩爌上任,他们才安稳下来。
至此,内阁首辅和次辅全是东林党人,这可不是崇祯想要的,他也不希望被东林党人架空,同样,这也不是其余党派想要的,朝堂上完全没他们的什么事,这简直无法忍受。
在东林党一家独大又不愿意联合其余党派执政的情况下,斗争迟早要来,时间早晚而已。正好己巳之变发生,东林党举荐的袁崇焕有很大责任,善于斗争的其余党派赶紧抓住这个机会向东林党发难。
崇祯也把对袁崇焕的不满发泄到东林党身上,后金入侵的责任需要有人背锅,仅仅一个袁崇焕还不够,主导朝堂政策的东林党才是最合适的对象。
整整八个月的争执中,其实袁崇焕死不死已经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东林党必须下台才是核心问题,在崇祯元年东林党起复后被压制的各个党派团结到了一起,为了自己在朝堂上的位置对东林党和袁崇焕群起而攻之。
崇祯也对东林党独霸朝堂有意见,皇帝需要的是平衡,而不是一家独大,又有袁崇焕这么个东林党举荐的背锅侠在前,胜负很容易就分出来了。
东林党在这场斗争中大败特败,崇祯从此以后不再用东林党人做首辅,包括己巳之变时率明军把后金赶跑的孙承宗没多久都被崇祯弃用。也因此,东林党在崇祯朝和崇祯的关系无比紧张。
崇祯朝的财政困局,有很大原因就是掌控着南直隶这个财税重地的东林党不配合导致,崇祯后来在李自成进北京时,宁愿自杀都不愿意南下就可以看出双方的关系。东林党被赶出内阁,袁崇焕这个最大责任人自然就保不住,被处死也就很正常了。
后金入关后,东林党首辅韩爌在崇祯三年元月就被迫引咎辞职,继任首辅就是崇祯元年曾经短暂担任过首辅,但被东林党搞下台的李标。次辅钱龙锡因举荐过袁崇焕,也被下狱,崇祯也判了钱龙锡死刑。
东林党被赶出内阁,损失这么大,总不能连人都不保,袁崇焕这样的外围被放弃,钱龙锡却被他们保住了,出面的是东林党大佬黄道周,至于崇祯,背锅侠有了袁崇焕,东林党也损失了内阁职位,为了不彻底激怒东林党,也就顺水推舟的免掉了钱龙锡的死刑。
所以,在处理袁崇焕时,首先是东林党在政争中失败,已经无法保住袁崇焕,对他们来说,也没有必要,袁崇焕又不是东林党的核心成员,在东林党心目中,袁崇焕的价值上远远比不上钱龙锡。
然后是背锅侠到底是东林党承担还是袁崇焕一人承担的交锋中,其余党派和崇祯在东林党退出内阁的条件下,默许让袁崇焕一个人背锅,不牵扯到其余东林党人。
袁崇焕在这种局面下,也就只能去死,不过怎么个死法也有讲究,喝毒酒、赐白绫、斩首等属于比较正常的死法,崇祯却判处他凌迟,这个恨从哪里来?
豪言“五年复辽”才一年半不到,就让后金打到京城排第一,袁崇焕被抓后,祖大寿抗拒圣旨带兵跑掉,且只认袁崇焕的书信才回来排第二,这才是袁崇焕死相难看的主因。
综上所述,袁崇焕的死和东林党在崇祯三年的失势息息相关,东林党不倒,袁崇焕就不会死,即使崇祯恨他,但东林党有能力力保的话,最多也就是发配加永不叙用,东林党退出内阁,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袁崇焕也就不被他们所关注了,他们宁可去援救钱龙锡,也不在乎袁崇焕的死活,对于崇祯来说,有背锅侠就行,政治上也让一家独大的东林党滚蛋了,其余什么的,崇祯也不会特别放在心上,振作起来,在新的内阁辅助下,重振大明才是紧要事,只不过历史告诉我们,换上谁主政都没什么用。
在女真族的历史长河中,布喜娅玛拉(即东哥)与皇太极的名字常被并提,但二人是否真正有过情感联结或婚姻关系,需从历史与文学两个维度进行辨析。一、历史真相:布喜娅玛拉...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9-10 和硕公主与固伦公主:清朝皇室嫡庶之别的具象化符号在清朝的公主等级体系中,“和硕”与“固伦”不仅是两个封号,更是皇室嫡庶制度的具象化符号。自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仿明制确立公主等级制度以来,这两个封号始终承载着...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9-09 八旗:清朝统治的基石与枷锁八旗制度,作为清朝最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既是满族从部落走向帝国的军事利器,也是最终拖垮王朝的沉重枷锁。这项起源于白山黑水间的制度,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的完...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8-28 八旗每一旗有多少兵马?深度解析清代八旗兵力配置清代八旗制度作为满族统治的核心军事与社会组织,其兵力配置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存亡。从努尔哈赤初创四旗到皇太极扩展为二十四旗,八旗的兵力规模与组织结构始终处于动态...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8-07 袁崇焕之死与明朝辽东防务的转折:继任者们的命运与抉择1630年9月22日,北京西市刑场,袁崇焕在凌迟酷刑中咽下最后一口气。这位曾以宁远大捷、宁锦大捷重创后金的名将,最终因“擅杀岛帅”“通敌叛国”等莫须有罪名被崇祯...
袁崇焕 2025-07-22 德因泽与皇太极:权力棋局中的隐秘博弈在清朝开国史上,德因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边缘人物。这位无姓氏记载、未生育子女的庶妃,因举报大妃阿巴亥与代善的暧昧关系而名留青史。然而,这场看似偶然的宫廷风波背后,...
皇太极的皇后 代善 2025-07-22 豪格结局:权力漩涡中的悲剧英雄在清朝初年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命运如同一颗流星,短暂地闪耀后便坠入黑暗深渊。这位战功赫赫的肃亲王,最终在权力斗争中含冤而死,其结局不仅是个人的...
皇太极的皇后 豪格 2025-07-17 孙承宗的结局:忠烈殉国与历史悲歌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清军分两路大举南侵,皇太极亲率大军直逼保定高阳。这座河北小城,因一位七十六岁老人的存在,成为明清战争史上最悲壮的注脚——明末名臣孙...
皇太极的皇后 孙承宗 2025-07-08 索尼:康熙朝的忠臣之辩与权力密码在清朝初年的政治棋局中,赫舍里·索尼的名字始终与“权臣”“忠臣”的争议相伴。这位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的元老,以首辅大臣之姿主导了少年康熙亲政的关键转折,却...
皇太极的皇后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6-20 代善为什么要杀儿子和孙子:清初权力漩涡中的亲情绞杀在清初皇权更迭的血雨腥风中,礼亲王代善亲手处决儿子硕托、孙子阿达礼的事件,堪称满洲贵族内部权力斗争最惨烈的注脚。这位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朝的“铁帽子王”...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6-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