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入关指的是在明朝崇祯17年,满洲的八旗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领下大举进入到了山海关之内,最终击败了李自成,攻占了京师,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然后建立了以满洲为核心的大清王朝。
对于清军入关和大清王朝的历史贡献,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明显呈现出极端看好和极端看坏的两种对立观点,但如果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清军入关对中华文明有何影响?
冯骥才《中国文化正在粗鄙化》:文化的粗鄙化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如果追根溯源,至少有三百年的日益恶化的历史。它的起点应该是满人入关(清军入关)......比较一下华丽外露的清文化与雍容醇厚、平和内敛的明文化,便会看出其中的深层的损害性的变化。
传统观点认为,清军入关之后,满洲人被强大的汉文化同化,书写了中原文明的另一个传奇,最终中原文化虽然军事失败,但却在文化上胜利了,因此清朝的审美,自然延续了中华传统审美观。
然而,近些年的学术研究指出,逆向的民族融合——清朝汉人的“满洲化”现象触目惊心,当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在同化满洲人时,也被满洲人粗浅的文化所稀释。
首先要指出的是,满洲体系内的汉人数量非常庞大,包括汉军八旗、包衣旗人、数量庞大的奴隶群体等。除此之外,还有因满洲特权吸引了满洲体系外的汉人群体等。因此,受到“满洲化”的汉人群体很大,应该有千万数量,这部分群体受到满洲审美影响最大,由此对整个汉文化的冲击就可想而知了。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不少汉人被满洲同化的非常深刻,比如“摒弃汉姓,改从满姓”、学习“国语(满语)骑射”、风俗习惯满洲化等。中国人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连姓氏都改,可见这种逆向同化之深;文化认同的前提是语言认同,学习满语以及骑射等,其实就已经被同化了;至于风俗习惯等,至今还有遗留,例如设香案、烧旗香、跳大神的满洲祭祀方式,至今在北方农村还存在。
既然同化是相互的,那么缺乏审美深度的满洲文化,必然会让清朝审美出现退化。尤其满洲成为统治者之后,不仅利于满洲特权,出台了很多吸引汉人满化的工作,比如熟练使用满语的官员优先提拔,越与满人趋同、越受到重用等,而且统治者具有天然的审美影响力,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帝国的审美。
众所周知,满洲女真族虽说历史悠久(很难考证肃慎、女真、满人是同一民族的延续),但毕竟只是一个部落而已,人员只有百余万,还处于部落奴隶社会阶段,没有形成真正的文明,在文化审美上相对博大精细历史悠久的汉文化而言,的确比较粗鄙粗俗。
当清军入关建立清朝之后,强调及推广满文化时,注定会让整个中国的审美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
总之,汉文化在所谓的同化满文化之余,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被满文化冲淡了。
关于上述话题,在明清遗留下的文物上得到充分体现。
清朝遗留下的文物,可以明显的看到庸俗,色彩鲜艳、大红大紫的华丽外露,与明朝的雍容醇厚、平和内敛相比,后者审美意境无疑更上一筹。
对比明清瓷器、珐琅、家具等,审美意境相差非常大,尤其是明清家具:明朝家具大气、简约、高贵、醇厚,一条细微曲线的变化,都能让人回味无穷,表现的非常精微;清朝家具材料贵重,雕刻很细但却无处不雕,总之奢华而外露,变得庸俗了,就像告诉别人“我就是很有钱”一样。如今,为何收藏家喜欢收藏明朝家具,而非清朝家具,原因就在于此。
在精神遗产上,也表现出明清审美的差别,比如“妈祖”。
明朝的妈祖,只是护佑渔民水师出海的安全,但清朝的妈祖,却从生儿育女、升官发财,到去病消灾等,开始无所不能,治眼疾的“眼光娘娘”、治耳患的“耳光娘娘”、治天花与水痘的“斑疹娘娘”,民间崇拜变得不再精细化,而是日益粗陋。中国传统拜神,往往是相信各司其职,灶神、水神、火神等都很精细化。
清军入关之后,对中国审美究竟有何影响,如今已经很难100%的说得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剃发易服、推行满语、部落习俗、部落文化等等,都对中国人的审美产生深远影响,有些一直延续到今天,甚至部分已经成了中国的“国粹”。
在中国明清交替的动荡岁月里,刘体纯(?-1663年)以“陕南王”之名,在秦巴山区与清军展开长达二十年的殊死抗争。这位出身陕北的农民军将领,从李自成麾下的“光山伯...
刘体纯 李自成 2025-08-01 李自成击败孙传庭:明末农民战争的转折点1642年至1643年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与明朝名将孙传庭在中原大地展开两次关键战役,最终以起义军全胜告终。这场战略对决不仅摧毁了明朝最后的主力军团,更直...
李自成 孙传庭 2025-07-23 李自成是太平天国的吗?——历史真相的澄清与时代背景的辨析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中,农民起义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始终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在众多农民起义中,李自成与太平天国运动因其规模和影响,常被后人混淆。...
李自成 2025-07-21 李自成失败的三个重大原因:战略短视、治理失当与阶级局限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然而,这场看似辉煌的胜利却成为大顺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短短42天后,李自成仓皇撤离北京...
李自成 2025-07-18 李过“一只虎”绰号考据:历史、文学与民间记忆的交织在明末农民战争的烽火中,李过作为李自成侄子与大顺军核心将领,其“一只虎”的绰号如同一把钥匙,既打开了历史记忆的锁孔,也折射出民间对英雄人物的想象方式。这一绰号的...
李自成 2025-07-17 吴应熊的孩子与生母:历史迷雾中的血缘与命运在清朝初年的政治漩涡中,吴应熊作为平西王吴三桂的长子,其命运与清廷、吴氏家族的兴衰紧密交织。而他的子女与生母,则在这场历史大戏中扮演着沉默却关键的角色。通过梳理...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吴应熊 2025-07-16 大顺为什么干不过大清:政权根基、战略格局与统战艺术的全面溃败1644年的山海关,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的关宁军激战正酣,突然杀出的八旗铁骑以“包抄侧翼、骑兵突击”的战术击溃大顺军,这场战役不仅改写了明清鼎革的历史进程,更...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 2025-07-15 孔有德为何未入“三藩”之列:历史选择与命运转折的交织在清朝初年的政治版图中,“三藩”是三个割据一方的汉族藩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的合称。他们凭借在清朝入主中原过程中立下的赫赫战功,被清廷分...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耿精忠怎么死的 2025-07-09 吴三桂真实死因揭秘:一代枭雄如何谢幕?吴三桂(1612—1678),明末清初极具争议的政治军事人物,其生平跌宕起伏:从明朝辽东总兵到清初平西王,再到反清称帝的“吴周政权”创立者。然而,这位乱世枭雄的...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2025-07-07 陈圆圆与李自成、刘宗敏:乱世红颜的命运纠葛在明末清初的乱世风云中,陈圆圆的名字与“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紧密相连。这位秦淮名妓的命运,如同飘摇的柳絮,被卷入李自成、吴三桂、刘宗敏等历史漩涡的核心。要厘清...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 2025-07-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