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来源:
负有盛名的割据者
隗嚣是天水成纪(今甘肃通渭东)人,青年时曾投在王莽国师刘歆的门下。更始政权建立的消息传人陇中,隗嚣的叔父隗崔起兵攻下天水郡治平襄,拥戴隗嚣为上将军。隗嚣听从军师方望的建议,出兵攻杀雍州牧陈庆和安定大尹(即郡太守)王向,又遣将略取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边郡。更始二年(24),更始朝廷派使者来征召隗嚣入长安,封隗嚣为右将军,而隗崔、隗义得不到官职。当年年底,崔、义两人商量要逃回天水,隗嚣害怕自己受牵连,就向更始帝告发。于是,崔、义二人就被诛杀,而隗嚣因忠诚而任为御史大夫。
不久,赤眉从东攻来,又传闻刘秀已在河北称帝,更始派在洛阳的张印、申屠建等将领密谋劫 持更始帝逃出长安,回南阳地区另谋出路。隗嚣也参与密谋。更始帝发觉后,捕杀了申屠建,又 派邓晔逮捕隗嚣。隗嚣与手下当夜冲出长安,逃回天水。隗嚣重新招集旧部,自称西州上将军。赤眉进入长安,更始政权分崩离析,三辅地区的耆老士大夫,都西来投奔隗嚣。隗嚣平时就是一个谦恭下士的人物,此时更是一一重用这些前来归附的士人。所以,在当时的割据者中,隗嚣的名望最大,连山东地区也闻其盛名。
移在刘秀与公孙述之间
汉将邓禹经营关中,屯兵在云阳(在今陕西淳化西北),裨将冯情反叛,窜入陇地,被隗嚣击败在高平。邓禹就以光武帝授予的节制大权,任命隗嚣为西州大将军,允许他专制凉州、朔方的事务。赤眉军撤离长安时,一度想西投陇中,被隗嚣的大将杨广击退。隗嚣觉得对汉军有功,就上书给光武帝。光武帝的回信对隗嚣很是尊重,不把他当作属下。当时,陈仓人吕鲔在公孙述的支持下,袭扰三辅地区,隗嚣又派兵马上配合冯异反击吕鲔。光武帝对隗嚣更是礼遇有加。后来,公孙述屡屡出兵汉中,又派人授给隗嚣大司空扶安王的印绶。隗嚣不甘居于人下,斩杀公孙述的使者。可是,当光武帝要求隗嚣出兵征讨公孙述,以观其真实态度时,隗嚣又婉言拒绝了。光武帝知道隗嚣持观望态度,不会真心归附,以后的书信,不再那么尊重,而是改用君对臣的口吻了。建武五年(29),隗嚣见东方的割据者陆续被消灭,就在汉将来歙的劝导下,派长子隗恂入朝为质。
有一次,隗嚣派使者周游来长安,途经冯异军营,被仇家杀害;而光武帝派卫尉铫期带珍贵礼物去赏赐隗嚣,刚到郑县(今陕西华县)地面,就被盗贼掠去礼品。光武帝常认为隗嚣是忠厚长者,一心要招揽他,至此只得叹息说:“我和隗嚣之间的事,看来好不了。他派来的使者被杀,我送去的礼物被抢!”正好公孙述出兵攻打荆州,光武帝就下诏书,要隗嚣出兵伐蜀。隗嚣上书说白水关险峻,当地栈道断绝。光武帝知道隗嚣不可能臣服,就亲自来到长安,派耿弁率七将军,经过陇地去攻打公孙述。隗嚣立即派大将王元据守陇坂,伐木阻塞道路。诸将与隗军交战,大败而退,王元乘势入三辅地区,被冯异、祭遵击退。隗嚣向公孙述称臣;公孙述派兵出蜀,与隗军呼应。
得陇望蜀
在汉军不断的攻击和劝降下,隗军渐有叛降的将领,隗嚣见形势窘困,派大将王元入蜀向公孙述求救,自己则带着家属,投奔西城守将杨广。光武帝再次招降不成,就命令吴汉、岑彭包围西城,耿弇、盖延包围上部,自己动身返回洛阳。月余之后,杨广身亡,隗嚣的处境更加危急。又捱过了几个月,王元、周宗带着蜀军五千,突然赶到西城,登高大呼:“百万大军来到!”汉军大惊,还未排好战阵,王元就冲入包围圈,把隗嚣接到冀县去。汉军粮食耗尽,撤兵返回关中。于是,安定、北地、天水、陇西诸郡,又倒向隗嚣。建武九年(33),隗嚣财力人力消耗殆尽,处境每况愈下;而且又病又饿,只能以大豆和米,熬成稀饭充饥,终于愤恨而死。隗嚣部下拥他的少子隗纯为主,据守在落门(在今甘肃甘谷)。一年后,来歙率军攻克落门,隗纯和诸将投降,只有王元单身入蜀,投靠公孙述为将。
光武帝从陇中东返时,留下一函给围攻西城的岑彭说:“如两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带兵南下去攻下西蜀。人心苦于不知足,才平定陇右,又想着蜀地。”从此,“得陇望蜀”就成为讥讽人心没有厌足之时的成语。而光武帝正是在不断的“得陇望蜀”中,完成其“中兴”大业的;这也是历代王朝更迭时,无数次兼并战争的内在动力。
得陇望蜀(东汉建武六年(30),刘秀率兵平西北。部将岑彭与吴汉把隗嚣围在西城。在四川的公孙述派兵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鄞(今甘肃天水),刘秀留盖延、耿弇率兵围之。布置好之后,刘秀便移驾东归。临行前他曾写信给岑彭,说:“如果攻下两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又望蜀。每一发兵,头须发白。”后来人们把“既平陇、又望蜀”概括为“平陇望蜀”或“得陇望蜀”,比喻人心不知足。
《三国演义》中的“得陇望蜀” 故事:
“……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
还记得应该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翻的是连环画版的演义。看到这一节后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学到一个新成语,但同时总觉得用在这个地方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那时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脸,一个反面人物,那么他怎么会不复望蜀,不贪心呢?
我起初给曹操找的解释是他怕陷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益州。几乎就在这个想法产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原因上面司马懿和刘晔已经替我解释了。
那么就是因为战线太长,因为襄樊和合肥战场的压力了。但这也是不成立的。襄阳曹仁,合肥张辽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当时这两线的战事并不是那么吃紧。再说有满宠李典等人的协助和“贼来乃发。”的木夹的指点,即便是逍遥津这样的会战,坚守到救兵到来也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只能是曹操老了。这里的老不是指年龄,不是老骥伏枥那个老,而是一种在于内心的沧桑,厌倦和疲惫。连年的征战特别是赤壁战后破马超灭张鲁这几年这几仗,那颗曾经不已的壮心里的烈火渐渐熄灭了。是的,曹操的心已经老了,没有了如日中天的气势与激情,论英雄的豪情,观沧海的壮志,赋赤壁的雄心,到如今都只剩下了一抹晚照。
逍遥津战后,错过了平西川最好机会的曹操同众官议曰:“此时可收西川否?”刘晔曰:“今蜀中稍定,已有提备,不可击也。不如撤兵去救合肥之急,就下江南。”于是只有退兵,留夏侯渊,张颌守汉中。
公元8年,王莽以“禅让”之名篡夺汉室江山,建立新朝,试图通过“托古改制”重构社会秩序。然而,这场激进的改革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危机,反而成为压垮新朝的最后一根...
王莽 2025-09-10 王莽篡汉:一场看似“众望所归”的权力和平更迭西汉末年,王莽以外戚身份逐步掌控朝政,最终通过“禅让”形式篡夺汉室江山,建立新朝。这场改朝换代在历史上显得尤为特殊——与后世董卓废立皇帝引发的诸侯讨伐不同,王莽...
董卓 王莽 2025-09-09 王莽改制:理想主义改革的历史镜鉴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王莽以“托古改制”为旗号,试图通过全面社会改革重构国家秩序。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改革,虽以失败告终,却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最具...
王莽 2025-09-04 西汉灭亡:多重危机交织下的帝国崩塌西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至公元9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而灭亡,共历时210年。这个曾以“文景之治”的繁荣、“汉武盛世”的辉煌载入史册的王朝,最终在多...
刘邦 王莽 2025-08-22 王莽诸子命运:权力绞杀下的家族悲剧王莽,这位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篡位者,以“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形象与“虚伪奸诈”的阴谋家标签并存于史册。其统治新朝15年间,不仅将西汉王朝推向覆灭,更将六个儿子卷...
王莽 2025-08-08 王政君:历史长河中的复杂镜像王政君(前71年—公元13年)是西汉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后妃之一。她身居后位61年,历经四朝,最终因侄子王莽篡汉而背负“葬送西汉”的骂名。然而,若以单一标签评判这位...
王莽 2025-07-22 马宫未任大司马:历史脉络中的官职辨析在西汉末年的政治舞台上,大司马一职因王莽专权而备受瞩目,其地位远超三公体系中的其他官职。然而,通过梳理《汉书》等史料与现代学术研究,可明确判定:马宫从未担任过大...
王莽 2025-07-16 血脉溯源:王莽祖先的陈姓密码与姓氏嬗变在中国姓氏文化的长河中,王莽家族的姓氏演变堪称一部微缩的家族史。这位西汉末年篡位称帝的改革家,其血脉源头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陈国,历经田氏代齐、秦灭齐国等历史巨变...
王莽 2025-06-03 王莽之子:权力漩涡中的命运沉浮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王莽作为新朝的建立者,其政治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他的儿子们却在这场权力风暴中,命运多舛,成为了历史洪流中的牺牲品。长子王宇:政治斗...
王莽 2025-05-23 历史真实的王莽:儒学理想与现实困局的交织者在两汉交替的动荡岁月中,王莽(前45年—23年)以新朝开国皇帝的身份,在历史长河中刻下复杂而深刻的印记。他既是儒家理想的践行者,又是现实政治的失败者,其人生轨迹...
王莽 2025-05-1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