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执政晚年,有一次找人进行占卜,结果得出“女主昌”,表示未来可能有女主取代天下。当时真宗病情越来越严重,大权逐渐转移到刘娥手上,此时真宗便担心武代唐重演,于是秘密和寇准商量太子监国的事情。虽然这件事进行的十分隐秘,但还是被刘娥知道了,真宗不想把事情闹大,便将责任都推到了寇准身上,这样太子监国便彻底失败,刘娥离掌权之路又近了一步。
《续资治通鉴》记载刘娥勤谨恭密,有参与朝政的热情。①也就是说赵恒让刘娥参与到了朝政。并将自己的治国理念等潜移默化地传给了这位“红颜知己”,而刘娥就在这个过程中抓住机遇,染指朝政,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只不过这样的朝堂气氛肯定不是文武百官能接受的,特别是对于赵恒执意立刘娥为后以及刘娥参与政事等,令寇准等人相当反感。最终在与寇准、李迪的争斗中刘娥基本上掌握了最高权力。史料《东轩笔录》完整地记载了这段过程。②
然后在真宗病重之时,对刘太后干预朝政,寇准很不满意,这也加剧了寇与刘的斗争,可见真宗的态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寇准等人了解到真宗不满的态度后,就想废掉刘娥以推行太子监国,而自己与李迪、杨亿、曹玮、盛度、李遵勉等从旁辅佐,进而掌控政权,维护赵宋王朝。没想到的是因为李迪漏言,有人抢先一步报告给了刘娥,而已经掌握大权的刘娥立即以真宗的名义进行了清算,寇准也由此被贬,直到刘娥去世、仁宗亲政以后才得以昭雪平反。
对于这个历史事件,自古以来讨论者甚多,褒贬都有。
但说到底这就是一场典型的宫廷夺权斗争,可惜的是夺权的发起者虽然抢占先机,却反而落了个失败的结局,刘娥为实现当皇后的理想,提高自己的地位,面对不利的复杂环境,采取了以柔克刚的策略,比如在真宗欲加封之时,一再推辞忍让,当真宗欲给其兄刘美加官进爵也是如此恳辞。
这正是“欲擒故纵” 手段运用得当的体现,而其柔顺更非指她温文尔雅、逆来顺受,而是在真宗的培养下、在政治斗争中形成了内敛深沉、胸有城府的性格,这也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必备的素质。这种性格的表现就是对政敌的打击一般都无声无息,但处理果断,成功率往往较高,因为这是后发制人。
例如对另一政敌李迪,《宋史》记载“上将立章献后,(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可是这样的弹劾逼的刘皇后这种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中奋起反击,李迪很快就被贬谪。③
可能此前刘皇后更畏惧寇准,也没对李迪过多关注,而寇准被赶下台后,面对李迪的弹劾,恼火的刘皇后很快采取了措施并大功告成,当然这与李迪自己也有一定关系,但在刘皇后卓越政治才能面前,李迪的分量明显还不如寇准。
此后不久,54岁的真宗赵恒病逝于延庆殿时,仁宗即皇帝位,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而小皇帝赵桢这时只有13岁,很显然真宗把最高决策权交给了刘太后。
事实上宋真宗在位时,刘皇后就有学习理政。比如说针对宋太宗路设置不规范的情况,真宗于咸平四年(1001年)三月对行政管辖机构进行了调整,此举措就被刘皇后学习,在其执政时,就根据形势来了个如法炮制,类似的情况很多。特别是积极纳谏,培养人才方面。
真宗曾为巩固统治曾多次下诏鼓励进谏, 重视选拔地方官吏, 对敢于直言者进行提拔使用,这些举措也被刘皇后牢记心中,在其垂帘之后即被采用,如对地方官吏的选拔她就特别注意, 宰执除真宗留下的旧臣外,基本上是她从地方优秀官员中提拔上来的。
再来就是调整官僚机构,发展手工业。
针对宋初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各设使、副作为其长官,因职责不够清晰,时常发生矛盾的情况,宋真宗设立三司使统管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三司各设副使,作为三司使的下属。这样财政权集中到三司使一人手中,而三司使对皇帝负责。
此外,针对与辽、夏处于战争状态、财政紧张的情况制定了“和预买”的交易方式, 这些措施同样使刘皇后获益匪浅,并且在其真正执政时针对具体情况,也在相应领域继续推进,如果没有这一阶段的学习,就不会有下一阶段刘娥诸多重视经济的诸多举措。
注:
①《续资治通鉴》:“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本末。帝每巡幸,必以从。衣不纤靡,与诸宫人无少异。庄穆既崩,中宫虚位, 上即欲立之,后固辞。良久,将降诏,而宰相王旦忽以病在告,后疑旦有他议,复固辞。于是中书门下请早正母仪,后卒得立。凡处置宫闱事,多引援故实,无不适当者。帝朝退,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之。周谨恭密,益为帝所倚信焉。”
②《东轩笔录》:“天禧末,真宗寝疾,章献明肃刘太后渐预朝政,真宗意不能平。寇莱公探此意,遂欲废章献,立仁宗,侧真庙为太上皇,而诛丁谓、曹利用等。于是引李迪、杨亿、曹玮、盛度、李遵勉等叶力。处画以定,凡诰命,尽使杨亿为之,且将举事。会莱公因醉漏言,有人驰报晋公,晋公夜乘犊车往利用家谋之。"
③《续资治通鉴》:“先是,上久不豫,语言或错乱,尝盛怒语辅臣日:‘昨夜皇后以下皆之刘氏,独留朕于宫中。’众皆不敢应,迪进日:果如是,何不以法治之? ……后适在屏间,闻之,由是恶迪, 迪所以不得留,非但谓等媒孽,亦宫中意尔。”
作者:吹雪
1100年正月,北宋政坛因宋哲宗的猝然离世陷入动荡。这位年仅25岁的皇帝未留下子嗣,皇位继承成为朝堂焦点。在宰相章惇力主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时,向太后却以“端王...
宋哲宗 2025-09-23 宋度宗赵禥:南宋末代王朝的荒诞镜像1240年5月2日,临安城荣王府中,一名小妾因被迫服下堕胎药而痛苦挣扎。这个本该被抹去的生命,却以先天不足的姿态降生——手足绵软无力,七岁方能言语,智力发育迟缓...
宋度宗 2025-09-22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千年古训中的治国警世箴言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当宋神宗力推王安石变法时,朝堂上激荡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四次提及"纪纲&quot...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9-22 岳飞与李清照:时代交叠中的“平行线”南宋初年的历史舞台上,岳飞以“精忠报国”的赤诚成为抗金中流砥柱,李清照则以“生当作人杰”的豪情成为婉约词坛的巅峰。尽管二人同处宋室南渡的动荡时代,但历史档案与现...
李清照的词 岳飞 2025-09-19 乌台诗案:苏轼诗文中的政治风暴与文字之祸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因诗文引发的政治风暴席卷朝野,史称“乌台诗案”。这场案件以苏轼被捕入狱为核心,牵连数十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之一。其导火...
苏轼 2025-09-18 宋清未入天罡之谜:血缘、能力与梁山秩序的博弈在梁山108将的星宿体系中,天罡三十六星与地煞七十二星的划分,既是对英雄排位的象征性安排,也暗含着权力平衡与利益分配的深层逻辑。作为梁山首领宋江的亲弟弟,宋清虽...
宋江 2025-09-18 丁得孙与李逵:梁山武力与价值的双重镜像在《水浒传》的江湖叙事中,丁得孙与李逵的武力对比常被读者津津乐道。一位是东昌府副将、飞叉绝技的“中箭虎”,一位是梁山步军头领、板斧开道的“黑旋风”,二者虽同属地...
李逵 2025-09-18 梁红玉真实下场:血战疆场,忠魂永驻南宋抗金烽火中,梁红玉以营妓之身逆袭为巾帼战神,其人生轨迹堪称传奇。然而,这位让金军闻风丧胆的女将,最终以惨烈方式血洒疆场,其真实结局远比后世附会的“归隐山林”...
梁红玉 2025-09-18 乱世双雄:钱镠与赵匡胤的生存智慧与历史抉择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火纷飞,两位出身迥异的豪杰——钱镠与赵匡胤,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乱世中崛起。钱镠从贩私盐的底层青年成长为“保境安民”的吴越王,赵匡胤则从后周...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9-17 赵佶:艺术巨匠与政治困局的双重镜像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一生,是艺术天赋与政治失能交织的悲剧。这位以“瘦金体”和《千里江山图》闻名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将北宋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
宋徽宗 2025-09-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