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想知道徽县栗川乡的“杜公祠”里供奉的是杜甫吗?确实是这样,祠内供奉的“杜公”,就是杜甫,这背后有一段凄凉的故事,今天听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细细讲来。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是震撼唐王朝统治的“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五个年头。当时身任华州(陕西华县)司功参军的杜甫,不愿在他的上司郭御史面前摧眉折腰,于是立秋以后,便毅然弃官,携妻带子,和千万难民一起,开始了“万里饥驱”的流亡生活。
杜甫一家七口先辗转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住了不到四个月,生活困苦不堪,于是又流落到了同谷(今甘肃成县),一家的生活更加陷入了绝境。
这时,杜甫想起了名闻陇右的福地——栗亭,何不到那里去呢?说不定到栗亭去才有全家人的活路。
栗亭在当时只不过是同谷县所辖的一个小镇。这里山川秀丽,物产丰饶,地肥水美,民风淳朴;更有横川水、栗川河交汇于此,堪称鱼米之乡。
杜甫一家来到栗亭,正为无处落脚而发愁的时候,却意外地遇到一个养猕猴的老人,全家人才总算有了歇息的地方。交谈之下,才知老人也是河南巩县人,三年前,为避安史之乱而背井离乡。逃亡途中,老伴不幸病逝沟壑,长子被叛军冲散走失,老人只好和次子一路耍猴卖艺、沿路乞讨,来到同谷栗亭谋生。谁知祸从天降,前不久,次子又被县衙强行抓去戍守京城,现在只有老人独自空守柴门,生活甚为凄苦。
当地人见他善养猕猴,都叫他为“徂公”。异域遇老乡,自然分外热情。老人几乎拿出了家中全部的食物:薯干、萝卜干、酸白菜;又特意向乡绅借来几斤栗亭大米,做成香喷喷的大米饭,拿出珍藏的栗亭侯家坝烧锅产的陈年徽酒,和杜甫一家边吃边叙乡情。
杜甫的弟弟、儿子、女儿在逃难中第一次吃上如此“丰盛”的饭菜,也顾不上多少礼节谦让,不一会儿便风卷残云,碗空碟尽了。杜甫和老人把酒促膝相谈,说到各自的不幸遭遇,禁不住泪湿青衫。话长夜短,不觉已是夜半三更,妻儿已倒卧在草铺中睡熟了,杜甫还是意犹未尽。
第二天清晨,杜甫起床后,见老人腰系麻绳,手拿长柄铁铲,正欲出门。杜甫忙问老人到那里去,老人言说要上木皮岭去拾橡栗、挖山芋,用以充饥。杜甫说:“我们一块儿上山吧!说不定还能挖点药材呢!”老人迟疑了一下,就和杜甫走出了柴门。
木皮岭被大雪裹得严严实实,一切植物都被淹没在山雪之中,本来干枯的山芋苗就更难找了。两人在几个山坳里转了老半天,也没采到一点山芋和药材。眼看没有指望,天气又阴沉沉地飘起雪花来,只好空手下山,一路上谁也没说一句话。
以后一连几天,杜甫都和老人一块进山。这里山高风急,异常寒冷,杜甫穿着单布衫,手脚都冻裂了,为了生活也只好咬牙忍受。偶尔挖得一点山芋,采到一些橡栗野果,但终久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儿女们经常饿得哭喊不止,杨氏夫人也只有暗暗地流泪。
幸好杜甫精于岐黄医道,早年在长安就卖过药,半年前在秦州采集的一些药材,都带在身边。乡亲们有患头痛脑热,腰腿疼痛的都纷纷找他诊治。杜甫给人看病从不收钱,乡亲们过意不去,不时送点粗米、薯干、菜蔬之类的食物表达他们的心意。尽管杜甫一家得到邻里的不断接济,但生活仍处于贫困冻馁之中。有时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他想,自己冻饿而死于沟壑,被人耻笑倒没什么,只是膝下尚未成人的小儿女怎么办呢?栗亭虽好,毕竟不是久留之地啊!还是到成都去,那里地处西南,地大物博,况且还有一些亲朋好友,投奔他们可能更容易得到生活上的实际帮助,使全家人得以摆脱困境。
当晚,在昏暗的油灯下,杜甫向徂公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老人见杜甫去意已定,也不再挽留,便起身从墙上取下盛满徽酒的酒葫芦,双手递与杜甫说:“此去成都,千里蜀道,一路上风寒露冷,带上它壮胆御寒,消除劳累,也是我老汉的一片心意。”杜甫强忍心中的悲痛,紧紧抓住老人的手:“承蒙老人家扶危济困,杜甫将永世铭怀,诚望多加保重,待到平定胡虏,河清海晏之时,我必定前来看望你老人家!”
接着转身从行囊中取出《栗亭十韵》诗稿交与徂公,分外感伤地说:“想我杜甫乃一介儒生,半世穷困潦倒,身无长物,唯诗歌是为家传之事,临别无以相赠,就用它作个纪念吧。”老人接过诗稿,紧紧把它贴在胸口上。
十二月一日凌晨,天刚泛白,杜甫一家便打好行装,准备启程。乡亲们听说杜甫一家要离开栗亭,前往成都,纷纷前来送行。有的送来几斤炒面,有的送上一些山芋干,也有送徽酒和崖蜜的。杜甫推托不过,只好一一收下,再三表示谢意。
徂公送别杜甫回到家里,乍觉屋内空空荡荡,怅然如有所失。杜甫一家寓居他家的日子里,生活虽然清苦,但毕竟可以相对而坐,谈论古今,也算是苦中作乐,别有情趣。现在人去屋空,老人倍感孤单,不禁长吁短叹。这时,他拿起杜甫相赠的《栗亭十韵》诗稿,恭恭敬敬地将诗稿贴在堂屋正墙上,看着它直发呆,好像杜甫仍住在他家一般。
杜甫给徂公赠诗的消息一经传开,人们纷纷观瞻、传抄,—时广为流传,读书之人更是奉为楷模。可惜由于战乱频频,《栗亭十韵》至晚唐竟佚失无传,这实在是一件憾事!
数年后,徂公身患重病,临终时,他嘱托乡邻把他的两间茅屋作为供奉杜甫的祠堂。他的遗愿很快得到当地士绅和乡亲们的支持,人们踊跃捐款捐资,不多日子,一座雕梁画栋、气势宏伟的祠堂就建成了。祠堂四周植种了翠柏青竹,黄菊红梅,寄托着人们对诗圣杜甫的怀念之情。而这座杜公祠恰好面对着云遮雾掩、莽莽苍苍的木皮岭,更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物换星移,乾旋坤转,人世间风雨沧桑;春去秋来,栗亭杜公祠几经兴废,现在已成了农人的房舍。但古树、古碑犹存;更让人欣慰的是,当年杜甫居住过的村庄依然以“杜公”为名,赫然标在徽县区划图上。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杜甫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共同照亮了盛唐诗歌的天空。他们以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轨迹,构建了中华文化中“诗仙”与“诗圣”的永恒图腾。一...
李白 杜甫 2025-09-19 杜甫:诗史长河中的永恒灯塔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中,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恒星,以1400余首传世诗篇照亮了盛唐转衰的历史天空。这位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文学...
杜甫 2025-09-17 唐肃宗时期的权臣:宦官与文臣的权力博弈唐肃宗李亨(711—762年)在位仅七年,却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安史之乱的爆发迫使玄宗西逃,肃宗于灵武即位,肩负平叛复国的重任。然而,在内外交困的局势...
李亨 唐肃 2025-09-15 打油诗人张打油:诗坛的幽默先驱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河中,李白、杜甫、王维等巨匠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意境,铸就了唐诗的辉煌。然而,在这片星光熠熠的天空下,还有一位独特的诗人——张打油,他以...
李白 杜甫 2025-09-01 杜甫:唐代诗坛的璀璨星辰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以其深邃的思想、...
杜甫 2025-08-29 杜如晦与杜甫:同宗同源下的历史回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杜如晦与杜甫作为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分别以政治智慧与文学成就闻名后世。尽管二人未有直接交集,但通过家族谱系与历史脉络的梳理,可清晰勾勒出他们同...
杜甫 2025-08-25 诗酒江湖终陌路:李白与高适绝交的诗句背后的历史褶皱盛唐的月光曾照亮过三位诗人的足迹——李白、杜甫与高适。他们曾在梁宋大地上纵马狂歌,在吹台琴台间泼墨挥毫,用诗酒浇灌出一段文坛佳话。然而,安史之乱的烽烟撕裂了这份...
李白 杜甫 2025-08-20 杜甫之名:fu音背后的千年文化密码“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名字之一,其读音问题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汉典》等权威工具书及语言学研究结论,“杜甫”的正确拼音为dù f...
杜甫 2025-08-15 刘穆之:未入武庙的南朝“萧何”,何以成为历史坐标中的关键支点?在中国古代军事荣誉体系中,武庙自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确立以来,始终是历代名将的最高精神殿堂。从最初的姜太公居中、张良配享,到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形...
唐肃 萧何 2025-08-07 杜甫为何无缘“唐宋八大家”:从文体、时代与文学运动的三重解构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与“诗圣杜甫”如同两颗并峙的星辰,前者以散文革新引领时代,后者以诗歌成就辉映千古。然而,当我们将杜甫的文学地位与“唐宋八大家”并列...
杜甫 2025-07-2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