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御膳讲究“食不过三”,皇帝真的会照做吗?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甄嬛传》当中,皇帝前去景仁宫陪皇后用膳,尝到了一道鸭子汤觉得味道很好,于是就让剪秋帮自己再盛一碗,但被皇后宜修拦住,宜修的说法是“老祖宗的规矩,食不过三,这道鸭子汤虽好,可已经是第三碗,皇上若再要动筷,恐怕这道汤十天半月都上不了桌了”。
食不过三
任何一道菜肴,最多只能尝三口,绝对不能有第四次,这在很多的清宫戏之中都是能够见得到的设定,似乎清朝的皇帝就是这样。
对于为什么如此,理由好像也非常充分,那就是避免皇帝的喜好被外人知道,防止有人在皇帝喜欢的菜肴当中下毒来加害皇帝。
然而,所谓清朝皇帝“食不过三”的规矩,在《清史稿》与历代皇帝的实录等正式典籍当中都找不到任何的记载依据,而每当有人提起这件事,前面往往都要加个“据说”,并不能说出其具体的出处来源,说白了,“食不过三”不过是后来人所编造出来的“清朝祖宗规矩”。
不仅如此,就现实来说,让皇帝“食不过三”也并不合理。
清代皇帝喜欢吃什么并非秘密
食不过三之说,最主要的理由就是防止外人窥探皇帝喜欢吃什么御膳,好对菜下毒,然而在清朝的相关典籍当中,皇帝们喜欢吃什么东西,压根儿就不是什么秘密的事情。
比如说,乾隆帝酷爱吃鸭子,他的膳食当中用鸭子做成的菜肴几乎天天都有。
目前内务府膳食底档上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除夕,乾隆帝的御膳菜单当中,就有燕窝挂炉鸭子、苹果山药酒炖鸭子、托汤鸭子、清蒸鸭子等一大堆的鸭子做的菜。
晚清的慈禧太后,她非常喜欢吃乳制品跟燕窝,基本天天都有。
当时皇帝后妃们的饮食喜好,根本就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皇帝还经常指定自己要吃什么菜肴让御膳房去做,这些都是有具体记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用“食不过三”防止外人窥探皇帝饮食的喜好,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要给皇帝下毒难比登天
很多剧中都有什么“无色无味”的神奇毒物,但现实中,古代能够使用的毒物是非常少的,主要就是砒霜,而鹤顶红其实也是砒霜,只不过是因为纯度不高,呈现出红色而已。
当时的毒物气味浓烈,无法做到无色无味,而且需要不少的剂量才能够产生效果。
皇帝日常用膳,菜式都并不固定,虽然面前一大桌子,但皇帝真正吃的菜也就几道,大部分的菜肴都是不吃的,要给皇帝下毒肯定要知道皇帝要吃什么,但这谁也说不准。
虽然没有食不过三,但是古代皇帝的确有一系列的测毒防毒办法,比方说用银器,还有尝膳太监,御膳之中都有一块银牌,检测菜肴之中是否有毒,而皇帝吃饭之前,都需要让尝膳太监先尝尝,看看到底有没有问题。
有了这些流程,想要对皇帝下毒变得愈发困难,如果是慢性毒药,自然是需要长期进行才能够产生效果,但下一次毒尚且十分困难,更何况长期如此。
在隋唐之前,的确有皇帝被下毒害死,但之后却没有了,唐宋以后中毒驾崩的皇帝基本都是自己吃了所谓的仙丹金丹中的毒,这是因为后来宫廷御膳制度变得非常完善。
从宋代开始,宫廷之中的膳房,专人制作专门的菜肴,并且一切都要详细记录,到了明清时期更加严格,清代御膳房之内,什么厨师做什么菜全都是定好了的,并且配菜、切菜与炒菜的流程也都是分开的,一个厨子做菜,旁边还有笔帖式与太监看着,进行记录。
皇帝不管是吃什么出了问题,都能找到相关的人员,根本就是跑不掉的事情,给皇帝下毒那就是抄家灭族,连累的可不是一点点人,根本不会有谁去冒险做这种事情。
不吃第四口是因为御膳太难吃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宫廷御膳自然是非常奢华而且好吃的,但现实却未必如此,古时候皇宫里的御膳,可能要比我们想象中难吃得多。
打从宋朝开始,就有皇帝们不爱吃宫里的御膳,打发人去宫外购买膳食,而到了明朝,负责宫廷御膳的并不是什么御膳房,而是光禄寺,那时盛传一句顺口溜,叫“光禄寺的茶汤、武备库的刀枪、太医院的药方、翰林院的文章”,意思就是这些都非常烂,水准差不多。
一顿一百多道菜并非杜撰
之所以如此也是正常,毕竟当时的饮食水平有限,而且宫廷御膳有很多的禁忌,做来做去就是那些,反反复复也没有什么新意,是个人都吃不下去,因此后来的明朝皇帝,都让身边的太监另外做菜吃,逐渐形成了内廷的膳食机构。
清朝时期,光禄寺不再负责宫廷内的御膳,而交给御膳房处置,但是御膳房的菜肴水准还是没有什么明显进步,清代宫廷菜以鲁菜、满菜为准,多炖煮之类,而宫廷里对于各种调味料的使用限制很多,做出来的菜肴通常没什么滋味。
一大桌子菜,真正能吃的没多少
皇帝吃饭的规矩,的确非常多,御膳房做好了菜肴之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流程,最后才能端到皇帝面前,这时候的菜早就没了热乎劲,溥仪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描述,他在宫里除了火锅之外从来就没吃到过热的菜肴,全都是凉的,再好吃也变得不好吃。
也正因如此,之前的皇帝不少都酷爱吃火锅,哪怕不是冬天,就是因为火锅可以保温。
可就算好吃,宫里的御膳做来做去永远都是那些,没有什么新意,时间一长皇帝自然也不肯再多吃几口,因此虽然没有食不过三的规矩,但清朝皇帝用膳的时候,也的确经常出现一道菜就随便尝两口的现象,而原因,就是因为吃腻了,根本不想吃。
乾隆时期,御膳规格变多
自然,除了御膳不好吃之外,清代皇帝还有个习惯,那就是“食不过饱”,这的的确确是有明确记载的,从皇子时期开始,清代皇室之中就不许过饱、过暖,一来希望磨炼意志,二来也是认为过饱过暖对身体不好。
乾隆帝在位时期,每天两顿正餐两次小食,正餐永远只有七分饱,夜间不用膳,这些都是非常符合现代健康饮食的习惯,最终乾隆帝也活到了八十九岁高龄,就整个古代来说,清代皇帝的平均寿命最长,十二个皇帝有六个活到了六十岁以上。
在清宫剧《甄嬛传》中,果郡王允礼的死亡是一场震撼人心的悲剧。这位温润如玉、才华横溢的皇子,最终因权力斗争与情感纠葛命丧毒酒,其死因背后牵扯出皇帝的猜忌、甄嬛的无...
甄嬛 果郡王 2025-08-08 果郡王与甄嬛:凌云峰上短暂而永恒的夫妻情缘在《甄嬛传》的宏大叙事中,果郡王允礼与甄嬛的感情线宛如一首凄美婉转的长诗,而他们在凌云峰上结为夫妻的那段时光,更是全剧最温暖也最令人心碎的篇章。尽管剧中并未明确...
甄嬛 果郡王 2025-07-30 从卑微格格到崇庆皇太后:解密“甄嬛”的真实人生轨迹在清宫剧《甄嬛传》中,女主角甄嬛凭借智慧与美貌,从选秀少女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太后。然而,真实历史中的“甄嬛”——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其人生轨迹...
甄嬛 孝圣宪皇后 2025-07-14 甄嬛的蜕变:从汉军旗秀女到钮祜禄氏皇后的生存智慧在清宫剧《甄嬛传》的虚构叙事中,甄嬛从“甄氏”到“钮祜禄氏”的姓氏嬗变,实为清代后宫权力更迭的隐喻。这一转变绝非简单的称谓替换,而是镶黄旗汉军与满洲八大姓之间身...
甄嬛 2025-06-06 沈眉庄与甄嬛:情谊深厚下的微妙波澜在《甄嬛传》这部描绘后宫风云的经典剧集中,甄嬛与沈眉庄的姐妹情谊一直是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她们一同入宫,相互扶持,在波谲云诡的后宫中成为了彼此的依靠。然而,随着...
甄嬛 沈眉庄 2025-04-30 沈眉庄:名门之女的宫闱浮沉在热门古装剧《甄嬛传》里,沈眉庄宛如一朵清幽的莲花,以其端庄大气、温婉贤淑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她背后所承载的身世背景,更是为其在后宫的命运走向...
甄嬛 沈眉庄 2025-04-21 拨开虚构迷雾:探寻乌拉那拉青樱的真实历史在影视与文学的精彩演绎中,乌拉那拉·青樱的形象深入人心,她或是《甄嬛传》里命运波折的侧福晋,或是《如懿传》中历经沧桑的皇后。然而,当我们翻开历史的厚重书页,会发...
甄嬛 2025-04-08 电视剧与正史:雍正之死真相探究在热门的电视剧中,雍正皇帝的死因往往被演绎得极具戏剧性,其中不乏他被甄嬛害死的情节。然而,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呢?一、电视剧中的演绎:雍正被甄嬛害死在电视剧中,雍正...
雍正如何继位的 甄嬛 2025-02-05 富有争议的鹂妃安陵容是怎么怀上孩子的在电视剧《甄嬛传》中,鹂妃安陵容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角色。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算计,而关于她如何怀上孩子,更是剧情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安陵容的怀孕计划安陵容在剧...
甄嬛 2024-11-14 为什麽甄嬛不告诉果郡王孩子亲生父亲是谁在电视剧《甄嬛传》中,甄嬛与果郡王(允礼)之间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让观众们为之动容。然而,这段爱情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甄嬛所生的双生子,其实是她...
甄嬛 果郡王 2024-11-0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