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很直接的道出了韩信和萧何之间的命运联系。韩信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成为开国功臣,离不开萧何的举荐。但韩信的死同样也是萧何一手策划,这里不得不问一句,萧何对韩信到底是什么感情?或许早期萧何的确是真心欣赏韩信,但萧何毕竟追随的是刘邦,如果刘邦对韩信起疑,这二人必定会走向对立,实际上这是可以预见的,只是韩信没能把握住先机。
1、韩信与萧何
韩信出生于公元前231年,淮阴平民之家。萧何出生于公元前257年,丰邑小吏之家。二人原本无交集,全因共同辅佐刘邦起义开创大汉天下而闻名,在"汉初三杰"中各占一席之位。
公元前209年,风卷云涌的秦未农民战争爆发后,韩信最初投奔于项梁,后归附于项羽大军。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献计,奈何项羽看不上,就是不认可不采纳。
韩信见项羽轻视自己,便于公元前206年愤而转身投奔斩白蛇起义的沛公刘邦。幸得夏侯婴的推荐,受任治粟都尉这样一个管粮草的小官职务。显然,刘邦对转投的韩信起先也瞧不上,不那么看好。
那时,主吏掾出身的萧何深得刘邦的信任,已是其帐下重要的谋士。萧何对韩信的抱负早有耳闻,多次与之交谈后,便刮目相看,认定谈吐不凡的韩信乃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二人就这样惺惺相惜,成为彼此欣赏的朋友。萧何准备适时向刘邦力荐韩信,意欲共同倾其所能,帮助刘邦一统天下。
2、月下追韩信
哪知,韩信就在此时逃跑了。
原来,已封为汉王的刘邦因封地关中地势偏狭,难以发展。刘邦的部下,有一部分便认为挡不住西楚霸王项羽的进攻,迟早会被剿灭。兼之有些是徐州一带的乡民,想家心切下,便开小差逃亡而去。韩信因感伤于投奔刘邦仍得不到重用,便也随之离开。得到韩信逃跑的消息后,萧何心急如焚,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跳上战马,趁着月色,连夜将萧何追了回来。
这就是"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故事。起初刘邦对萧何此举很是不解,还有些生气,认为萧何亲自去追韩信这样一个芝麻小官,简直是小题大做,浪费时间。当萧何向他详细介绍韩信了不起的军事天才,又苦苦力荐,说:
"主公若甘愿做一辈子的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刘邦一下惊醒,求贤若渴之心瞬间激发。当即下令斋戒七日,设坛筑台,择定良辰后,以九宾礼隆重授拜韩信为大将军,令他统帅汉军平定天下。
自此,在刘邦的重用下,韩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与萧何、张良等一干文臣武将立下了赫赫功绩,成为大汉开国元勋。韩信还被刘邦封为与天王、地王、君王同齐的"三齐王",还授予"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能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五不死的待遇。
3、设计害韩信
然,功高震主。刘邦建立大汉后,担心英勇善战、战无不胜的韩信若起兵谋反,谁人能敌?就连西楚霸王战神项羽都不是韩信的对手,在"垓下之围"中只得自刎于乌江。想想这样的后果都可怕,岂不不寒而栗?于是,刘邦便想了很多法子约束韩信。
先是解除兵权,将韩信的"三齐王"改为楚王,后又贬其为"淮阴侯"。就在韩信郁郁寡欢时,又有人向刘邦的夫人吕后密报:韩信因彭越被处死,心怀不满,欲密谋造反。此时,正是公元前196年,刘邦不用韩信,正亲率大军攻打在邯郸叛乱的陈郗。吕后便急召萧何,商量如何处置未能领兵出征的韩信。
萧何明白,此时此景下韩信断然不会乖乖就范,肯定会称病不出,不愿入宫受审。冒然擒拿之下有可能节外生枝,便向吕后献计说,可以刘邦攻打陈郗得胜为由,宫中为之庆贺而宴饮群臣,由他亲自去韩信府上,骗韩信进宫后当即用"五不死"之外的方法一举击杀。
果然,韩信没有怀疑知遇自己的萧何藏有异心,在萧何一番连骗带拐的谎称中,身不由己昏昏然地随之来到长乐宫。吕后见韩信只身赶来,旋即"使武士缚信",又令宫女用布袋将他罩住后,用竹剑将他刺死。这就是《史记》记载的"韩信坏事于萧何"的典故。
4、萧何立场
韩信就这样遇难于长乐宫钟室。这位军事天才的传奇人生与不幸遭遇,让后人不甚唏嘘。明代诗人杨守正在《拜将坛》中云:"登坛不是萧何荐,高祖何缘得见奇。"亦有诗叹道:"反复谁知相国情,千古难消钟室恨。"可见,萧何反常对待韩何的做法,的确让人难以理解。毕竟他这样出尔反尔的行径,使得韩信惨死,是非常痛心和遗憾的事。
难道是萧何与韩信二人在交往中有了致命过节?其实并没有。萧何力荐韩信后,二人便在一条战壕里结下了更为可贵的战友情谊。韩信也一直视萧何为知音,对他特别尊敬。萧何也从来没把韩信当做敌人看待。只是,忠君的萧何一生追随刘邦,他将匡护大汉天下一直视为毕生的使命。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为了刘邦得到军事奇才的辅佐,所以不遗余力地帮助韩信拥得展露头角的平台。"萧何设计害韩信",固然有萧何自保的考虑,更主要的因素是,在刘邦、吕后忌惮韩信尾大不掉之下,萧何担心大汉天下的稳定,不希望再有兵戎之乱,而不得不帮助吕后设计除掉韩信。这便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悲催,亦或是天命昭昭使然。
韩信也罢,萧何也好,都将是烟雨长廊里的一粒尘埃;百年过后,终究只留下一束叹息之光,或深或浅地照耀着前行之路……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在楚汉争霸的烽火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如同一把淬毒的匕首,刺破了鸿门宴的虚伪和平。这位被司马迁以寥寥数笔记载的楚国...
司马迁 项庄 2025-09-23 刮目相看:吕蒙的蜕变与历史回响“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流传千年的成语,源自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的蜕变故事。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武将从“吴下阿蒙”到学识渊博的逆袭,更折射出中国古代对“终身...
吕蒙 2025-09-23 刘秀的成功太诡异了?解码东汉开国皇帝的“逆袭密码”公元23年的昆阳之战,28岁的刘秀以不足2万兵力击溃王莽43万大军,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被《后汉书》记载为“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会大雷风,屋...
刘秀 王莽 2025-09-22 鲁元公主的丈夫:赵王张敖——权力联姻下的命运交织在中国西汉初年的历史长卷中,鲁元公主作为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的独女,其命运始终与王朝政治紧密相连。而她的婚姻,更是权力博弈的典型缩影——丈夫张敖的身份,不仅承载...
吕雉 刘邦 2025-09-22 吕后:历史褶皱中的复杂人性与权力镜像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吕后(吕雉)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她既是汉高祖刘邦的结发妻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统治者。关于她是否算“好人”的讨论,本质上是...
吕雉 刘邦 2025-09-22 张骞西域风云:娶妻生子的隐秘篇章与历史回响公元前138年,长安城门外,26岁的张骞手持汉节,率领百人使团踏上西行之路。这位汉代汉中郡城固人未曾想到,这场本为联合月氏共击匈奴的使命,将因匈奴的阻截演变为长...
张骞 2025-09-19 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一位传奇与争议交织的女性在中国西汉的历史长河中,汉元帝刘奭的皇后王政君,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却又饱受争议的女性。她的一生跨越了多个朝代,见证了西汉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全过程,其身居后位长...
刘奭 2025-09-19 吕后为何不杀周昌:权力博弈中的理性抉择与人性羁绊在中国历史上,吕后以手段狠辣著称,戚夫人被做成“人彘”、赵王如意被毒杀等事件,均彰显其政治斗争中的残酷无情。然而,面对曾多次公开反对自己、甚至阻碍其诛杀赵王如意...
戚夫人 2025-09-18 田安:王莽家族的先祖血脉与历史转折在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田安与王莽的关联犹如一条隐秘的线索,串联起战国末年至西汉末年的风云变幻。田安不仅是王莽的直系先祖,更是其家族从齐国贵族到新朝皇族的命运转...
王莽 2025-09-17 汉武帝征朝鲜:铁血东征与东亚格局重塑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以雷霆之势向朝鲜半岛发起远征。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争不仅终结了卫满朝鲜的独立政权,更将汉朝疆域拓展至鸭绿江流域,在东亚历史上刻下深刻印记。...
刘彻 2025-09-1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