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秦献公是一位有智慧、有远见的君王,他在位期间,对秦国制度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废除了殉葬制度,奖励生育并编制户籍,促进了劳动力的积极增长。收复了大量失地,并推广县制、反对歧视。扩大商业贸易与交往,从中抽取税收,极大地充盈了国库。
秦献公的这些举措,都为后来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而秦献公在为国家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则又一次显示出了他过人的智慧和远见。那么秦献公为何将王位传给了次子嬴渠梁而非长子嬴虔呢?他是通过什么辩认出嬴渠梁会成为之后的一代贤君秦孝公的?
一、走访民间
秦献公是一位深思熟虑、心思缜密的人,在他深负重伤、久治不愈后,他开始思考起自己的身后之事。想到自己辛苦多年打下了这一片江山,励精图治数载只为恢复秦穆公当年盛景,然而宏图未尽,却要中途崩殂,实在可惜。
而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寻找一位合格的继承人,带着自己的遗志,好好地治理国家。这位继承者,不仅要志向远大、一心为民,更需要有足够的智慧、谋略、胆识,才能担当大任。
秦献公的两个孩子,长子嬴虔与次子嬴渠梁,被秦献公言传身教地很好,都符合上述两点要求。两人的区别不在于人品与能力,而在于性格的不同。
嬴虔是个武将,喜欢征战沙场,身上有秦献公年轻时的影子。嬴虔为国家屡屡立功,英勇神猛,心系天下,只不过他太容易急躁冲动,遇事无法冷静处理。
嬴渠梁性格刚好相反,他虽然年龄太小,担当大任会非常辛苦艰难。不过他少年老成,理智冷静,心思细腻,能及时体察民情,发现政治动向与朝纲漏洞,是个当君王的好苗子。
秦献公认为不能仅凭主观意愿去选择新君,应该思考的是国家到底需要那种性格的新君。于是,秦献公亲自前往民间体察了民情。通过了解国家当时的实际情况,秦献公发现百姓的生活其实很不好。
当时由于与魏国连年征战,秦国人民民不聊生,军队非常疲惫,国库也因为战事持久而亏空严重,秦国百废待兴,经不起任何一场战役了。因此,如果让喜爱打仗的嬴虔继承王位,秦国免不了要再启战端,这样的结果甚至可能会是亡国。
而如果让稳重的嬴渠梁继任王位,秦国才得以休养生息,逐渐地恢复元气。想到这里,秦献公便开始偏向于次子嬴渠梁了,不过他要考虑的事还很多,不能直接就做决定。
二、观察朝臣动向
秦献公在选择继承人时,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避免稍有不慎,导致新君根基不稳时发生老臣篡位之事,把天下拱手送给了外姓之人。
当年秦献公嬴连十岁时,父亲秦灵公不幸崩殂,他的叔祖父趁人之危、夺权篡位,立号秦简公。年幼的嬴连怕被秦简公所害,因此连夜潜逃,流亡到了邻国魏国境内。
随后的二十九年中,嬴连沦落天涯,日子过得十分辛苦。但他始终励精图治,勤奋苦读,习得一身过人的才学和治理国家的技能,只等着有朝一日可以翻身。
后来秦简公逝世,传位给他的孩子赵仁,而十几年后赵仁也去世了,年仅两岁的小赵昌便被推上了皇位。新王年幼,只好由其母妃主持大局,而赵昌的母亲迂腐贪婪,大肆宠信宦官、提拔外戚,严重激化了政治矛盾,搞得朝局一片混乱。
同时,毫无政治能力的她,为了拉拢亲信,总是一掷千金、大力赏赐,致使秦国财政亏空,不得已政府只能加重赋税徭役。百姓负担过重,民不聊生、怨言四起。
潜伏魏国多年的嬴连觉得复仇时机已到,便开始暗中筹划夺位之事。而嬴连有胆有识、有勇有谋、血缘正统,让他不仅得到了魏国武侯的支持,还得到了秦国老臣们的全力鼎助。
就连赵昌母亲派去暗杀嬴连的军队,都心甘情愿地被嬴连所收买,改暗杀为护送,簇拥着嬴连来到了秦国都城,冲进王宫里助他杀掉了赵昌和其母亲,夺回了君主之位。
秦献公夺位时的经验,让他意识到了老臣们的“威力”。自己当年就是凭借着杜挚、甘龙等德高望重的老氏族的扶持,才成功夺得君位。而这些年来,朝堂里的重要职位皆被老氏族们掌控,如何牵制重臣之间的利益,成为了一个永恒的难题,秦献公不希望这个难题继续恶化。
选择自己的继承人时,秦献公询问了一众老氏族的建议,而几乎所有的老臣都极力拥护嬴虔继承王位。这让秦献公十分担忧,若是让与氏族们关系亲近的嬴虔登基,只会让秦国朝局更受老氏族的牵绊,一旦老臣们趁机坐大,后果将不堪设想。
考虑到这一点后,秦献公便更加坚定了选择嬴渠梁为新君的想法。这样一位在朝中独立、清白、超脱的人,成为君王后必然能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行事,不会被老臣们的建议所左右,可以更好地放手去干实事。
三、嫡庶之分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因此许多人在考虑秦献公选传位人这件事上,并没有注意到礼乐制度这个因素。但其实周仪礼法却是王位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嬴虔虽然是秦献公的长子,但却是庶出身份,相反次子嬴渠梁却是嫡出。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而非长子继承,虽然礼崩乐坏时期确实出现过不少非嫡继承的案例,但大多为阴谋论与篡位的产物,不能用来同正常传位作比较。
这也是为什么秦献公选择传位于嬴渠梁之后,嬴虔不仅没有任何怨言,反而还在嬴渠梁登基后全力扶持他。正是因为当时王族们都非常在意嫡子即位这个传统,认为这是稳定朝纲、信服百官的法度,所以嬴虔才不会去违背原则与身份高于自己的弟弟争权。
不过不得不说,秦献公确实眼光独到,秦孝公登基后果然不负众望,大力推动改革,让秦国的国力逐渐强盛,为之后秦吞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总结
泱泱中华数千年,历史无数次在向人们印证一个道理,即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一位优秀领导人的指引。自古以来,只有一心为民、已天下苍生幸福安乐为己任的君王,才能推动一个时代走向巅峰,而沉迷权势、只想着争名夺利、手足相残的人,只会得到后人无尽的唾弃。
与此同时,还要明白历史总是在向前发展的,人们不能沉溺于过去习惯俗成的误区中,而应该敢于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身居高位的统治者,更应该大刀阔斧地去除制度糟粕,积极吸收新鲜的观念,这样才能促进国家体系的正常代谢,让民族永葆活力与能量。
战国时期,秦国在秦孝公的推动下,由卫国入秦的商鞅主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将秦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赢驷车裂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结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然而,这场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商鞅,却在秦孝公死后,被新君赢驷下令车裂,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赢驷车裂商...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嬴驷诛杀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抉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溘然长逝,其子嬴驷即位后迅速下令逮捕商鞅,最终以谋反罪名将其车裂于市。这场震动秦国的政治风暴,表面是君臣反目,实则是新兴法家集团与旧...
商鞅 秦孝公 2025-07-21 秦孝公到秦始皇:跨越百年的帝国崛起之路在中国历史的星河中,秦国从边陲诸侯到吞并六国的崛起轨迹,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而秦孝公与秦始皇,正是这部史诗中两位关键的领航者。他们相隔百年,却通过血脉与制度...
秦始皇陵 秦孝公 2025-07-01 秦孝公:战国变革的奠基者与秦国崛起的引路人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前338年),嬴姓,名渠梁,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公元前361年—前338年),以非凡的改革魄力和战略眼...
秦孝公 2025-06-26 赢虔的儿女:历史迷雾中的模糊身影在战国时期风云变幻的秦国历史中,赢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是秦献公庶长子、秦孝公兄长,也是秦惠文王嬴驷的老师,以能征善战闻名。然而,关于赢虔的儿女,史料记载却...
秦孝公 2025-04-29 商鞅:法家流派的杰出代表在中国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中,商鞅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改革决心,成为了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为日后的统一六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2-24 赢虔的结局与劓刑之谜在战国时代的历史长河中,赢虔作为秦国的重要人物,其命运波折、结局凄凉,引发了后人的诸多感慨与思考。一、赢虔的生平与贡献赢虔,秦献公的长子,秦孝公的兄长,以左庶长...
秦孝公 2025-02-22 咸阳宫的主要建筑及重要景点咸阳宫,作为大秦帝国的大朝正宫,不仅是秦国的政治中心,更是国家象征。它位于今陕西西安以西,咸阳以东,历经秦孝公至秦昭王时期的不断扩建,最终形成了占地3.72平方...
秦孝公 2024-11-07 秦孝公与秦惠文王:父子之间的政治传承与变革秦国,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极其重要位置的国家,其崛起和强盛的过程离不开历代君王的英明治理。在秦国历史上,秦孝公和秦惠文王是两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们不仅是父子...
秦孝公 启 2024-07-2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