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国曾横扫六国,为何秦朝没能延续百年历史?今天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秦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秦国能够攻灭六国,完成统一,强大的实力不言而喻。当时秦国国内军队数量超百万人,这是他能横扫六国的关键因素,毕竟在冷兵器时期,各国装备差异不会太大,所以人数占优的一方往往更容易获胜。不过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到了秦二世这短短14年间,百万雄师最后只剩下20万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秦朝的灭亡似乎让人难以置信,为什么秦朝不能像此后汉朝那样,一直延续百年?

秦灭于民心渐失,天下俱反
世人皆曰秦亡于暴政,虽然该观点争议较大,但暴政事实却无可争议,只是大多的争议点在于该点是不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然就是对国家的巩固、整改,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革。其实他推行的很多制度还是被后人肯定了的,但是正所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更何况,这其中还不止一颗老鼠屎。
首先就是多数人一提秦始皇就会联想到,还写进高中历史教材的严禁私学、焚书坑儒。虽然这一政策的推崇在当时有其重要作用,秦始皇也不是把所有书都给烧了,但是其对儒生的杀戮还是不可取的。焚书坑儒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文化繁荣局面的大毁灭,也是对知识分子的大摧残,其残暴的手段也引起人民的不满。
再提秦法,我们都知道秦国推行了很多法律条款,并且秦国的法律特别严苛,实行严格的连坐制度,拥有花样繁多惨无人道的酷刑。秦法之狠,以至于获罪之人数不胜数,其中被酷刑杀死的人更是到处都是!记得陈涉世家中写道,陈涉之所以起义,就是因为秦法无情,只讲法理,不讲情理,陈涉认为,误期便是死,反抗也是死,横也是死竖也是死,干脆起义反抗。严法重刑,人心惶惶!
在经济上,秦始皇也没少给百姓压力。大战之后,本该修生养息,而秦朝却制定了繁重的徭役和沉重的赋税,尤其是对于国家的男性,从17岁开始服徭役,得到70岁才可以免除。而且在此期间,秦始皇还大肆兴建土木,征集大量劳动力修长城、建阿房、修驰道,简直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吃不饱,过不好,每日还得为了沉重的田租、口赋、盐铁之利忧愁,民心又何所向?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稳定民心,才能得到巩固,而秦的暴政,却是一步一步摧毁民心,最终,苦秦已久,民心渐失,天下俱反!

秦灭于后院着火,军队难集
最开始,我们有提到秦国在一步一步崛起,在统一的过程中,军队也在不断壮大,最后可是拥有当时最强的军队,号称百万雄师。可是秦国被破的时候,他们都无力反击吗?如此强大的军队还守护不了自己的国家吗?
这就不得不提,当时秦国军队的划分与布局了。秦统一之后,原先的百万雄师自然不可能还是聚集在一起,于是秦始皇对于这百万大军便有了自己的分配。
其中,秦军的最强主力在北方,秦始皇派大将蒙恬领30万大军镇守北部防线;这30万大军可以说都是精兵良将,在北方修筑长城并与匈奴周旋,保卫国家。本来到了秦国危难之际,这支军队是该赶快支援的,我们暂且先不提他们能不能及时赶到,能否挽救秦国的命运,但是他们最终是没有出动的。
是蒙恬叛变了吗?其实不是,在当时,这支军队是遇到了大变故。那残暴的秦二世,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蒙恬又是公子扶苏的支持者,自然难逃一死。蒙恬死前,吩咐军队驻守边疆,禁止南下。再加上秦二世如此残暴,又逼死了将士们的将领,军队自然对他不满,不去支援,也是意料之中的。

除了这三十万大军,秦国自然还有其它军队。
当初秦始皇还命任嚣领50万大军驻守岭南百越之地。之后任嚣便病重,任赵仛为南海郡尉,将军队托付给他。但也是这可恨的秦二世,暴政残忍,杀害扶苏,致国家动荡,奸臣当道。再加上军队常年在外,离国都较远,本就容易心生歹意。咸阳危难之时,他们便没有回去支援,最后赵仛还自立了门户。
除却这两支大军队,据说,在秦始皇每攻下一个国家后,都会在其城市留下一些军队驻守,兵力分散较开。
最终起义军掀起反秦之战时,秦朝确实就没有集中的大部队兵力来抵抗起义军的突击了。反秦的力量越来越大,而当初的百万雄师也是零零散散分散各地,最后参与抵抗起义军的军队,不过就20来万人,还不是秦国的精锐部队。加上最后项羽的破釜沉舟之力,秦国最终走向灭亡。

昔日大国,终是陨落
每当回顾一遍秦国灭亡的历史,笔者都禁不住感叹遗憾。秦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蛮荒小国,步步为营,到最后大国崛起,实在可叹。可是,它的强大与辉煌,在历史长河中又只如昙花一现般短暂。
秦的陨落,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究、分析并学习、反思并寻找启示。
首先,对于秦的制度改革与变法,其实还是应该称赞的。但是我个人认为,一些政策制度还是有点过犹不及了。
比如为了文化、思想的统一,推行的焚书坑儒;为了国家有序发展,推行的各项法律条文,过于严苛、无情。如果当时,陈涉因下雨误期,能得到秦始皇的理解宽容,赦免他们不被砍头,是不是当时的那一场起义就可以避免呢。想让一个国家发展并强大,与时俱进与改革创新是有必要的,但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火候过旺。
其次,常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去民心者,失去天下。当初秦国是小国时,遭遇其他强国的打击,濒临亡国边缘,秦国百姓同心协力,共患难,一起抵御外强,为国家的存亡努力。
而到了统一后,秦始皇急功切利,大战以后,不修生养息,还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让百姓生活在繁重的徭役和沉重的赋税之中,民不聊生。再加上秦始皇和秦二世的种种暴行,失去民心,几乎算是失去了江山的依靠。
所以,大国的强盛与繁荣是离不开人民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国家的建设中,应该注重人民的诉求,安定民心。
秦国的陨落,我们惋惜,但惋惜之余,我们更应该谨记历史的警醒,吸取教训,为我们国家的长久繁荣发展助力!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进入胶着阶段,韩信手握30万精锐之师,坐拥齐地七十余城,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变量。项羽派武涉游说,谋士蒯通献上“三分天下”之策,甚至刘...
项羽 韩信 2025-11-19 权力漩涡中的生死博弈:戚夫人之死背后的深层逻辑在楚汉争霸的烽烟中,刘邦以泗水亭长之身崛起为开国帝王,其后宫虽无秦始皇"六宫粉黛"的规模,却也聚集了八位各具特色的女性。当吕...
秦始皇陵 刘邦 2025-11-19 英雄落幕时:刘邦大哭项羽背后的政治博弈与人性考量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乌江畔的霸王自刎声犹在耳。当汉军将领王翳割下项羽头颅时,这位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震...
项羽 刘邦 2025-11-17 王翦:战国名将的传奇人生与智慧归隐在战国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王翦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邃的政治智慧,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关键人物。他的一生,既是征战沙场的辉煌史诗,也是功成身退的智慧典范。一、少年从...
王翦 2025-11-14 权力漩涡中的母子裂痕:秦始皇囚禁赵姬的深层动因公元前238年的咸阳宫中,22岁的秦王嬴政面对母亲赵姬的情人嫪毐叛乱,以雷霆手段将其车裂,并诛灭三族。这场血腥政变不仅终结了嫪毐的权势,更将赵姬推向了历史审判的...
秦始皇陵 嫪毐 2025-11-14 嫪毐的“特殊魔力”:让赵姬痴迷至深并诞下子嗣的真相战国末期的秦国深宫,一段充满欲望与权谋的纠葛,让市井小人物嫪毐成为历史舞台上备受瞩目的角色。他究竟有何特殊之处,竟能让秦始皇生母赵姬爱得死去活来,甚至为其生下孩...
秦始皇陵 嫪毐 2025-11-14 项羽败亡后刘邦对项氏亲属的处置:宽仁表象下的政治权谋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畔自刎,标志着楚汉争霸的终局。这位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震慑天下的枭雄陨落后,其亲属的命运...
项羽 刘邦 2025-11-14 乌江渡口的历史迷思:项羽东山再起的可能性探析公元前202年寒冬,垓下战场硝烟未散,西楚霸王项羽率800余骑突围南逃。当这位31岁的军事天才在乌江边面对亭长的小船时,他选择将乌骓马赠予船夫,转身步战至力竭自...
项羽 2025-11-13 沙丘迷雾:胡亥继位背后的历史真相与权力博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这起看似寻常的帝王驾崩事件,却因赵高、李斯与胡亥的密谋,演变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位继承疑案。两千年来,&a...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1-13 章邯:大秦帝国的末路战神,以囚徒之军撼动乱世在秦末烽烟四起的乱世中,章邯以一介文官之身临危受命,率领骊山刑徒组成的军队横扫六国复国势力,连斩楚军统帅项梁、齐王田儋、魏王魏咎等名将,甚至在巨鹿之战前与项羽形...
章邯 项羽 2025-11-12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