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淮是北宋的名相大臣,一个忠实正直的人,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在中国历史上,寇准算得上是一代名相,给历代后世人留下的印象是刚直、清正、善断大事,但他在仕途上却是屡进屡退,最后竟客死于偏远的雷州。是啥原因呢?本文专门聊聊他的故事。
(一)勤奋好学入仕为官
寇准出生于名门望族,远祖苏忿生曾在西周武王朝任司寇,因多次立大功,遂以官职为姓。曾祖父、祖父因逢乱世均未出仕,但都很有学识。父亲寇湘曾于后晋开运年间(944-946年)考中进士。任魏王记室参军(即王室秘书),因屡建功勋,被封为三国公(即燕国公、陈国公、晋国公)。
寇准自幼受着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加之自身天份极佳、勤奋好学,年纪轻轻就脱颖而出了。十四岁时会写诗,十五岁时熟谙典籍《春秋》等,剖析问题也比较快当准确。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年仅十九岁的寇准考中进士甲科,取得了参加宋太祖殿试的资格。有人劝寇准,说宋太祖喜欢录用中年人,你就把年龄多报几岁,选中的概率要大得多。寇准正南其北地说,我不能去哄骗国君,要靠自己的努力进取。由于寇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一上殿应试就中,任职大名府成安县(今河北成安)知县。
寇准的确有“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决心和行动,一上任,对于赋税和徭役严格按照朝廷的规定办,禁止巧立名目搞摊派,大大地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衙门的公差在收税和征役时,不得到乡下去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后来他采用了一个好办法,既便民又堵塞了漏洞,在县衙门前张贴布告,上边写清应征对象的姓名、住址和纳税(征役)的具体内容,百姓见了主动来缴税或服役。
(二)勤政谋政为国极谏
宋太宗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常常征询寇准的意见,他也常能直言面呈。皇帝虽然称为天子,其实也是实实在在的人。人就有脾气和喜怒哀乐,在廷前议事中,有时因言语不合,宋太宗发了脾气,起身就要退朝,寇准却上前大胆地扯住衣角,让宋太宗坐下,继续劝谏,直到取得一致意见后才罢休。宋太宗息怒后,细细想寇准的言行,的确是百分百为国家着想而不是谋私利。宋太宗感动地说道:我有寇准这样的大臣,好比唐太宗有魏征一样。魏征是唐代的一代名臣,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位列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四位。宋太宗将寇准比喻成魏征,可见对其评价有多高!
从唐末到宋初,渭水南北住着一些少数民族,俗称番民。宋太宗晚年时期,番民经常闹事,影响社会稳定。是啥原因呢?原来是当地的行政长官(知府)采取驱赶政策,把渭南的逐到渭北,还修筑栅栏和堡垒,切断番民之间的往来,番民们十分不满,经常寻隙生事。寇准熟谙古今社会稳定的道理,提倡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宋太宗委派寇准去当地任职。
寇准上任后,把当地的番民首领召集到一起,经过多次协商,拆除了那些栅栏和堡垒,恢复了他们原来的庐舍和帐篷,努力协调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从此当地出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国军队多次侵犯北宋北部边境,深入到北宋城镇掠夺,还故意装出毫无斗志的样子,引诱北宋军队出击。寇准分析敌情后,认定这是敌人大举入侵前的惯用伎俩,旋即奏请宋真宗下诏加紧练兵,增派精兵强将把守关隘要地,防备辽军偷袭。
同年十一月,辽国萧太后、辽圣宗率领二十万军马大举入侵北宋,北宋朝野震动,宋真宗急忙召见大臣们询问退敌之法。寇准主张御驾亲征。陈尧叟等人建议西去成都避难。两种意见争论激烈,宋真宗拿不定主意了。
寇准大义凛然地说,如果圣上流亡到偏远的蜀地,全国军民人心动摇,大宋江山岂能安然无恙?宋真宗认为寇准说得很有道理,便决定御驾亲征。
宋真宗来到了澶州北城,登上城楼检阅当地的军民,大家的欢呼声传到数十里远。把辽国的兵士都吓了一大跳,以至于扰乱了队形。
两国军队相持了多日,孤军深入的辽军最利速战速决,最忌旷日持久,到阵前督察军情的辽统帅萧达揽被北宋大将射死,辽军士气大挫,寇准建议乘胜前进,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由于不少大臣贪生怕死,说寇准主战是为了抬高自己身价,纷纷要求主和。宋真宗是被迫出征的,内心巴不得尽快结束此役,因此在初战有利的情况下同意签署和约。但从力劝皇帝出征澶州这件事上,充分体现了寇准忠于国事,发奋御侮的高尚精神。
(三)坎坷的仕途之路
由于北宋统治者昏庸软弱,使清正之人难容于邪枉之徒,加之本人生性刚直,尚缺乏深沉和大度,不谙刚柔相济之道,因此寇准的仕途之路十分坎坷,令人唏嘘。
淳化二年,寇准任同知枢密院事,他与院里的最高长官张逊不和。一天他与同僚温仲舒一起骑马到郊外,路途中一个疯子来到两人的马前狂呼万岁。这本是区区一桩小事,寇准没有放在心上,但被张逊察知后,指使其心腹向宋太宗告发。宋太宗大怒,传讯寇准前来“理麻”,还叫当时同行的温仲舒来作证,双方在朝廷上相持不下。宋太宗恨张逊和寇准有失大臣体面,也不给皇上面子,把两人都贬职外放。其中寇准贬为青州知府。如果寇准大度深沉一点来处理,不要在朝廷上对着干,至少比贬职的处理要好一些吧?
由于寇准从政有方,1005年宋真宗提拔他为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但王钦若等佞臣却怀恨在心,时不时找机会陷害寇准。宋真宗听了佞臣们的挑拔,渐渐疏远了寇准,最终竟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贬职为刑部尚书,出任陕州(今河南陕县)知州。
1022年,寇准被贬职到雷州(今广东海康)。年逾花甲的寇准身处偏远的异乡,回首往事,不甚感慨,曾赋《感兴》诗一首,诉说仕途的艰难及险恶。
1023年九月,六十三岁的寇准病逝。寇准的灵车北归时,官民一路设祭哭拜,沿途遍插竹枝,其上悬挂纸钱等祭品。一月之后,枯竹生笋.....百姓争着为寇准修祠立庙,年年岁岁按时祭奠。
寇准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现有《寇忠愍公诗集》传世。
在北宋官场的历史长河中,“双天官”寇准的传奇故事始终是民间与学界热议的焦点。这个看似矛盾的称谓,既承载着北宋官制演变的独特轨迹,又折射出寇准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
寇准 2025-08-11 寇准:从澶渊名相到民间神祇的文化嬗变在北宋澶渊之盟的历史烟云中,寇准以铁腕宰相的形象力挽狂澜;而在民间信仰的维度里,他却逐渐演变为手持法器的神仙。这种历史人物到神祇的嬗变,折射出中国民间信仰的独特...
寇准 2025-06-04 寇准与寇凖:北宋名相姓名之谜的历史解构在北宋政治史的长河中,寇准的名字如同一座灯塔,其政治智慧与人格魅力穿越千年仍被传颂。然而,在文献记载与民间记忆中,“寇准”与“寇凖”两种写法并存,引发了后世对这...
寇准 2025-06-04 寇准与“八贤王”: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叙事错位在民间传说与戏曲演绎中,寇准与“八贤王”常以“忠臣护国”的黄金搭档形象出现,二人携手惩奸除恶、力挽狂澜的情节深入人心。然而,拨开文学虚构的迷雾,真实历史中的寇准...
寇准 2025-04-28 澶渊之盟:一场“打赢的赔款”背后的战略智慧公元1004年,宋真宗赵恒在宰相寇准力谏下御驾亲征,于澶州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国大将萧挞凛,迫使辽军陷入僵局。然而,这场看似胜利的战役,最终却以北宋每年向辽国输送...
宋真宗 寇准 2025-04-07 澶渊惊雷:寇准力挽狂澜的孤勇与智慧公元1004年的深秋,北风裹挟着辽军铁蹄的震颤,黄河岸边的澶州城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北宋朝廷内,主和派大臣们如惊弓之鸟,或主张南迁金陵,或建议西逃蜀地。在这历...
张南 寇准 2025-04-03 丁谓与寇准:拂须典故的深度解析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典故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背景。丁谓与寇准之间的“拂须”典故,便是其中之一。一、丁谓与寇准的关系背景丁谓与寇准,两位北宋时期的重...
寇准 丁谓 2024-11-28 揭秘宋朝宦海沉浮五起五落的传奇人物:寇准在中国宋朝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宦海沉浮,五起五落,他的名字叫做寇准。寇准的一生,是宋朝政治斗争的缩影,也是一位忠臣不屈不挠精神...
寇准 2024-11-09 生性奢侈嗜酒的寇准,为何在百姓心中成了贫困清官?寇准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位生性奢侈、嗜酒如命的官员,为何在后世百姓的传说中,却摇身一变,成了一位贫困清官呢...
寇准 2024-10-19 北宋贤相寇准的传奇人生与悲剧结局寇准,字平仲,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在北宋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贤相名将,最终却落得...
寇准 2024-10-1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