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是少年将军,曾多次在危难之际救下父亲朱棣,但最后却落得“被祖父讨厌,被父亲诓骗,被兄弟捧杀,被侄子活活烤死”的悲惨下场,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他是最像朱棣的儿子,骁勇善战手段狠辣,却为何敌不过肥胖病弱的兄长。走进这段历史你就会发现,汉王朱高煦是怎样一步步走入万丈深渊的。
少年时期 品行不端 被祖父讨厌
汉王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和许皇后生的第二个儿子。亲哥哥是仁宗皇帝朱高炽,亲弟弟是赵王朱高燧。虽都是许皇后的亲子,也都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但皇位只有一个。
今天的主角朱高煦在洪武年间和秦、晋、燕、周四王世子被明太祖叫去京城学习。可他不仅不学无术还言行轻佻,总惹是生非。由此明太祖对他十分厌恶。
建文帝即位之后,朱高煦和兄长朱高炽一同入朝。没了朱元璋的管制,朱高煦更加猖狂,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甚至盗走舅父徐辉祖心爱的宝马私自返回北平。途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在涿州杀害驿丞,为此连累父亲朱棣被一众朝臣责罚。
靖难之役 屡建战功 受父亲诓骗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世子朱高炽被任命镇守北平,朱高煦随军出征。
此时朱高煦明白,他在父亲面前表现的机会来了。而事实也证实了朱高煦非常有作战才能且英勇无比,数次作为先锋奋勇杀敌,在战场上屡立奇功。
起兵第二年,朱高煦参加白沟河之战,带领精兵杀入敌阵,斩杀都督翟能父子。同年朱棣兵败东昌,大将战死。危急关头是朱高煦率援军赶到,击退南军,将朱棣救出。
这时候的朱高煦意气风发,势不可当。当他第二次率军救下朱棣后,朱棣感慨道:“努力罢!世子常疾”。
看似无心的一句话,却在朱高煦心里掀起巨浪,这意味着百年后皇位极可能是他的。
可怜汉王终是为这句话,为得到父亲的肯定,穷其一生去追寻。
野心膨胀 妄想夺嫡 遭兄弟捧杀
父亲称帝后,朱高煦以为父亲会像之前承诺的一样封他为太子,可没成想被他那体弱多病的兄长抢了先机,自己不仅被封为汉王,藩国还远在云南。
俗话说马上打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二儿子朱高煦虽然骁勇善战但不喜读书,并没有治国才能与智慧。
更何况汉王性情残暴、自负且没有容人之量,朝廷上下百官很少有支持他的。
而且成祖虽夺侄儿位子,但依旧惧怕日后羽化时无颜见太祖朱元璋,担心父亲的责怪,更没能守住朱家江山,再加上成祖喜爱朱高炽之子朱瞻基。所以综合考量后选择了大智若愚的大儿子朱高炽。
成祖自觉亏欠老二,有诸多不忍,便放任其留在南京。在父亲的纵容下,朱高煦越发嚣张,他自负战功卓越,又常跟随在父亲左右,于是不仅逾礼增加护卫,讨要等同御林军的天策卫,还屡次陷害支持太子的朝臣,导致不少无辜忠臣入狱,太子与成祖差点离心。
朱高煦还常常以秦王李世民自比。不久,朱高煦的言论就传到了朱棣耳朵里。朱棣听了大为震惊,朱高煦是李世民,那他朱棣是谁?那个被架空了的太上皇李渊?这回不知天高地厚的朱高煦犯了大忌。于是,在永乐十三年,朱棣把他改封青州。
朱高煦这次连老爹的话也不听,铁了心要留在南京。只因他知道一旦离开,继承皇位就彻底没了希望。
有时候锋芒毕露并不一定是好事,就像田忌赛马一样,没有硬碰硬的必要,适当地隐藏自己的实力反而是更聪明的做法。这是道家的智慧。
这时候的朱高煦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回到封地韬光养晦,等到时机成熟再卷土重来。
可朱高煦没有这么做,他私自挑选三千精兵。在离开京城途中,欺压劫掠百姓,还一刀砍死了阻止他的兵马指挥徐野驴。而最让成祖不能忍的是他——僭用御用的车马兵器。
成祖剥掉了他的官服,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贬其为庶人。
如若不是太子朱高炽仁厚,顾念兄弟旧情,极力为其作保,成祖定是不会放过他。
乱臣贼子 终被诛杀 惹侄儿被烤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逝世,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这位明仁宗人如其名,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仁德温厚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朱高煦又伺机叛乱。
但仁宗并未责罚这位弟弟,而是赏赐金银珠宝数以万计来安抚他。还把他的儿子封为世子。而这并没有让朱高煦打消他的皇帝梦,安稳当他的汉王。
“捧杀”这词套用在仁宗皇帝对朱高煦的态度上最合适不过。不管朱高煦做出什么事情,他都一味纵容,使得朱高煦更加骄傲自满、无法无天。
可惜的是这位老好人皇帝并不长命,登上皇位不到一年就与世长辞了。由他的的儿子朱瞻基继承大统,可事发十分突然太子朱瞻基还远在南京监国。
此时朱高煦又看到了争夺皇位的希望,他认为朱瞻基要到北京即位就一定会经过他的封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于是就在其必经之路设伏,准备半路诛杀朱瞻基。
但朱瞻基也非等闲之辈,有了危机意识的他连夜返京,让朱高煦扑了个空。
朱瞻基回京以后,顺利登基,史称明宣宗。为了稳固根基,他没有惩治他这位野心勃勃的叔叔,而是像他父亲一样对朱高煦进行了安抚和封赏。
朱高煦当然不会就此收手,迫不及待地他发起第二次“靖难之役”。
然而朱瞻基御驾亲征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就这样还没来得及打就已经分出了胜负。朱高煦又一次成功败北。
之后朱高煦和他的儿子被带回京城软禁了起来,好吃好喝供着。当时宣宗刚刚登基,根基不稳,留下他们为了更好地宣扬新帝仁德之心。
无论目的是什么,这已经是乱臣贼子的最好结局了,可朱高煦竟还不懂安分。在宣宗来看他的时候,不仅不行礼还绊了宣宗一脚。
惹得宣宗众目睽睽下摔了个狗啃泥,恼羞成怒的皇帝,下令把他装进一口三百斤的缸里,围绕在缸周围放柴火点着,随后哀嚎阵阵,汉王朱高煦就此被炙烤而死。
其一家老小全部被诛杀,汉王一脉全部断绝。
至此汉王朱高煦被杀完完全全就是自作孽。虽野心勃勃,骁勇善战,但能力不足,品行败坏,终难成皇位继承人。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权力谱系中,藩王与亲王作为皇室宗亲的重要封爵,既承载着维护统治的使命,也暗含着威胁皇权的隐患。明成祖朱棣的传奇人生,恰是这一矛盾的典型写照——他...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7-29 朱棣杀解缙:帝王权谋下的必然选择与隐秘心绪公元1415年正月十三日,锦衣卫诏狱中,解缙被纪纲用烈酒灌醉后埋入雪堆。当朱棣在囚籍名单上瞥见“解缙”二字时,那句看似随意的“缙犹在耶”,成为压垮这位大明才子的...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解缙 2025-07-18 朱棣生母之谜: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千年博弈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作为明朝最具争议的皇帝,其生母身份问题自明代中期便成为史学界悬案。官方史书《明史》《明实录》明确记载其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孝...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7-17 帖木儿与朱棣对决:历史假设下的军事与战略博弈若将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的两大军事强人——中亚征服者帖木儿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置于同一战场,这场跨越时空的巅峰对决不仅关乎个人武勇,更涉及战略体系、后勤保障与文...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7-15 靖难烽火:朱棣与朱允炆的皇权生死局1399年的北平城头,寒风卷过燕王府的琉璃瓦,朱棣凝视着南方——那里,新登基的建文帝朱允炆正以雷霆之势推进削藩政策。这场叔侄间的权力博弈,最终演变为中国历史上著...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7-10 盛庸:以弱胜强的战术大师,为何难挽靖难败局?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挥师南下,一场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拉开帷幕。在这场决定明朝命运的内战中,一个名字如彗星般划过战场——盛庸。他以布衣...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盛庸 2025-07-01 沐英不死,朱棣敢反吗?—— 滇南柱石与燕王野望的时空对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滇池畔的沐王府传来噩耗,开国名将沐英因太子朱标去世哀痛成疾,卒于任上。这位统领云南三十万大军、坐镇西南边陲的“黔宁王”,其离世不仅改...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标 2025-06-30 朱棣晚年顿悟:朱元璋之死的真相与皇权更迭的隐秘逻辑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七日后,皇太孙朱允炆仓促即位,改元建文。这场权力交接的异常速度,在二十四年后因燕王朱棣发...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6-27 朱棣为何诛杀纪纲:锦衣卫指挥使的权力迷途与皇权底线永乐十四年(1416年)七月,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被押赴刑场,这个曾替朱棣铲除异己、制造“瓜蔓抄”的特务头子,最终因“谋大逆”罪名被处以极刑。从寒门子弟到位极人臣,...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6-24 靖难之役:百万生灵涂炭的皇权更迭靖难之役(1399-1402年)是明初朱棣与朱允炆争夺皇位的战争。这场持续四年的内战,不仅改写了明朝的政治格局,更造成空前的人口损失。据历史学家估算,战争直接及...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6-2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