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深受“避讳”桎梏的大才子李贺一生有多惨?年少时候家里没钱,长大后终生无法考取进士,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年少家贫
李贺在唐朝诗人中的地位仅次于李白、李商隐,并与他们两人一起并称为“中唐三李”,李贺也有属于自己的称号叫“诗鬼”,因为他有着创作诗歌的鬼才。
李贺一生中留下了诗文有253篇,其中也不乏经典的名句。但遗憾的是他一生都因为无法求取功名而郁郁寡欢,终是一代诗人只能依靠诗歌来抒发世俗的不公和现实的残酷。
李贺出生于河南洛阳,他们家跟李唐是沾亲带故的,祖辈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因此他也算是大唐皇室亲戚。然而这样的显赫的身份并没有为他们家带来多少荣华富贵。
武则天时期,李唐的支流已经被她屠杀了所剩无几了,李唐一支也在那时开始衰败。李贺出生的时候,正赶上家道中落,因此从小到大家里都非常的贫穷。
后来他父亲为了贴补家用还应征去了军营,年幼的李贺跟着母亲过日子更加苦不堪言。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李贺就是这样,小小年纪就外出谋生了,但由于没有技能,还是经常被饿肚子。
在“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的环境下成长的李贺渐渐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拥有知识。好在李贺聪明好学,更是写得一手好诗,这个技能也成为了他谋事的一个“招牌”。
据说李贺七岁的时候就能作诗,而且字也写得相当好。七岁那年他以一首《高轩过》惊艳四座,也引起了大文豪韩愈的注意,他说:“这孩子以后不简单”,随后李贺与韩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考取功名
李贺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因此时常吃不饱导致身形细瘦、通眉长爪,长得非常有特点。为了提升在诗词上的造诣,李贺白天骑着驴出门找灵感,晚上将路上所见收集起来当做诗词的素材库。
这样的刻苦学习也终于为他赢得了满堂彩,十五岁那年李贺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十八岁那年,李贺已经诗名远播。当时他听闻韩愈在洛阳,于是写了一首诗前去拜见他。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首经典名句就是出自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他所作是为了进见韩愈的,没想到这首诗当即就名动洛阳城。
韩愈本人也非常喜欢这首诗,对李贺的才华更是看重。于是他便劝说李贺去考取功名,以后可以入朝为官。其实李贺刻苦读书正是为了能高中魁首,实现心中的理想和抱负。
他十七岁那年也曾参加过科举,只不过当时他的父亲刚好过世,按照规定他必须守孝三年才能参加考试,因此被耽搁了。
因此直到公元810年李贺守孝期满之后才第一次参加科举。刚开始韩愈在河南举行“府试”,李贺信心满满的报名参加了考试并且一步到位的通过了考试。
通过“府试”之后,便要到长安去参加“进士”的考核,如果能够成功通过,那么李贺就算是正式踏入仕途的门槛了。这让寒窗苦读数十载的李贺心情激动万分,然而没想到此去长安却一路坎坷不平。
受困长安
当李贺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希冀前往长安参加“进士”考核的时候,却接到主理科举的官员通知让他立即退出考试。原因就是他父亲的名字李晋肃与“进士”读音相同,按照规定需要“避讳”。
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中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避讳”。就是在考试的时候如果遇到与尊长相似的名讳,那么为了表达对尊长的尊敬,考生就必须退出考试。
其实“避讳”这种事情自古以来都有,且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就比如很多人为了避讳皇帝的姓名或字号,只能改掉自己的姓氏等。如赵匡胤的弟弟登基后,为了避讳先皇,只能改名为“赵光义”。
李贺父亲的名字“晋肃”与“进士”读音相似,所以他这一辈子都无法参加进士的科举考试。这个结果让李贺感到无奈,但也必须接受这个事实。

后来韩愈不舍李贺的大才,还曾写过一篇文章来抨击这种不公平的传统,但最后也无法改变千百年来的固执思想。李贺也在与主考官争论无果之后,愤然离开了考试院。
回到住所后,李贺在悲愤中写下了一首诗来批判这种“避讳”的习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内心的茫然无措和对世俗不公的愤怒跃然于纸上,虽然已经历经千年,但读者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他对当时那种境遇的无奈之情,这首诗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
无法考取功名,李贺在当时的境遇可想而知。五年后,在韩愈的举荐下,凭借着李唐后羿的身份,他被提拔为“奉礼郎”九品官员。从此他在长安度过了三年“暗无天日”的日子。
虽然在这里他结交了一批文人雅士,但官场的尔虞我诈依然让他喘不过气来,“瞧悴如刍狗”就是他对自己当下心境的最好描述。
在怀才不遇的如此境况之下,反而让他的才情挣脱了枷锁,驰骋在了诗文的海洋当中。他一生中的诗文大多数都是这段时期写下的,其中有60首奠定了他“诗鬼”的名号。
在长安的这些年,李贺深感升迁无望之后,再加上妻子病逝,心灰意冷之下他便告病回到了老家昌谷。但他又不甘沉沦,休养一段时间后便开始到南楚和吴越等地游历,希望有一番作为。
不久后李贺又折回长安彻底辞去“奉礼郎”一职,在回乡的途中路过山西长治市,在朋友举荐下又做了三年的幕僚,但也没什么作为。
此时李贺身体已经每况愈下,他辞去幕僚一职回到昌谷后再也没出去过,不久便病逝在这里,享年27岁。
纵观李贺的一生,有着雄才伟略的抱负,也有着惊涛骇浪的才能,但却因为生不逢时而遭受重大的打击。就像他的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一样,世道若有情,李贺何故有此遭遇。
晚唐诗人杜牧以“小李杜”之名与李商隐并称,其人生轨迹如一幅跌宕起伏的画卷,既有科场传奇的锋芒初露,也有扬州风月的恣意沉醉,更有历史长河中永恒的诗酒风流。这位出身...
杜牧 李商隐 2025-10-27 杜牧轶事与后世评说:诗酒风流中的家国情怀晚唐诗人杜牧以“小李杜”之名与李商隐并称,其人生轨迹交织着传奇轶事与家国忧思。从考场奇遇到情感纠葛,从仕途沉浮到诗书传世,这位出身世族的才子用一生书写了独特的文...
杜牧 李商隐 2025-10-11 诗赋双绝:杜牧在晚唐文坛的革新与突破作为晚唐最具争议性与创造力的文人,杜牧(803—852)以“小杜”之名与李商隐并称,其诗文成就不仅重塑了唐代文学的审美范式,更以独特的批判精神与艺术创新,成为连...
杜牧 李商隐 2025-10-11 李商隐:寒门孤子的诗性人生与时代困局晚唐诗人李商隐,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绝唱穿透千年时光,其人生轨迹却如《锦瑟》般朦胧曲折。这位出身寒微的才子,在党争倾轧中辗转漂泊,最终以45岁...
李商隐 2025-10-10 李白为何未入“唐宋八大家”:文体分野与文学运动的双重解构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仙”李白与“唐宋八大家”的“缺席”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命题。当我们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位散文巨匠的名单与李白并列审视时,会发现这一现...
李白 欧阳修 2025-09-24 唐代三李:诗坛星辉的浪漫交响在唐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位诗人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成就,被后世并称为“唐代三李”。这一称号不仅是对他们诗歌造诣的高度概括,更折射出唐代由盛...
李白 李商隐 2025-09-24 李白与杜甫:盛唐诗坛的双子星辉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杜甫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共同照亮了盛唐诗歌的天空。他们以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轨迹,构建了中华文化中“诗仙”与“诗圣”的永恒图腾。一...
李白 杜甫 2025-09-19 鲍照:李白诗歌精神与艺术血脉的源头在中国诗歌史上,唐代诗人李白以“诗仙”之名傲立巅峰,其豪放飘逸的诗风、天马行空的想象,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然而,若追溯其艺术血脉的源头,南朝宋诗人鲍照的身影...
李白 2025-09-18 诗仙的笔墨:李白诗歌数量与创作传奇的考证在盛唐的月光下,李白以诗为剑,劈开了中国文学史的苍穹。这位自称"谪仙人"的诗人,一生游历四方、纵酒狂歌,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
李白 2025-09-17 李贺:中唐诗坛的“鬼才”之光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昌谷”“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这位仅存世27年的诗人,以其瑰丽奇谲的诗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
李白 李商隐 2025-09-16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