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修(公元979~公元1032),字伯长,北宋文学家,山东郓州人, 后居蔡州。他在柳开之后继续倡导韩、柳古文,曾亲自校正、刻印韩愈和柳宗元文集。 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中,赐进士出身。初任泰州司理参军,以负才寡合,被诬贬池州。后为颍州、蔡州文学参军,徙居蔡州。性刚介,好议论时弊,诋斥权贵。不满五代以来及西昆体的靡丽文风,继柳开之后,力主恢复韩愈、柳宗元散文传统,至镂刻刊印韩柳集,亲自鬻书于开封相国寺。对尹洙、苏舜钦、欧阳修均有较大影响。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病逝。著有《穆参军集》。
人物生平
穆修(979-1032), 穆修幼年时就嗜好读书,不专注于文章辞句,倒细细探究道之本原。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穆修被宋真宗赐为进士,并调升做泰州司理参军,后又做颖州、蔡州文学参军,故人称“穆参军”。
穆修性情刚烈耿介,喜好论斥时弊,愤世嫉俗,诋诮权贵。尽管如此,权贵们却都想和他结交,结果常常遭到穆修的拒绝,并被他以言辞嘲讽。亳州有一豪士修建佛庙,听说穆修有名气,庙成后请他作记文,穆修写成记文后就是不署豪士的姓名,豪士想拿五百两白金送给穆修,他又深知穆修的为人,怕给没脸,便假称是给穆修作寿的礼物,实是贿赂他以求得在记文上载名。结果被穆修识破,把白金全部扔到庭院中,愤然说道:“我宁肯穷得象乞丐一样,也不愿让小人玷污我的文章。”朝廷有位宰相想结识穆修,答应让他做官,并偷偷暗示穆修去拜访他,但穆修始终不肯前往。
由于他自负才气,曾被通判秦应妒忌,秦应让别人诬告他,便借机把穆修贬往池州。穆修中途逃到京城,击鼓诉冤,结果衙门不予理睬。穆修在池州住了一年多,最后遇到大赦而得释。不久他接母亲住在京城,生活十分贫困。母亲去世,穆修不请僧侣作佛事,亲自扛着棺材埋葬,并自诵《孝经》、《丧经》。后来穆修迁居河南蔡州。
穆修在文学上积极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主张作文章应阐述宣扬儒家仁义,竭力赞扬唐代古文大师韩愈、柳宗元的文章,并把二人的文章刊印成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对五代、宋初时的华靡文风。 [2] 当时穆修的名声很大,连欧阳修也受到他的影响,充分肯定他革除时弊的功绩。苏舜钦兄弟都从师于他而“多与之游”,史书记载:“一时士大夫称能文者必曰穆参军。”“宋之古文,柳开与修为倡。”穆修不愧为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穆修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古文创作上,创作风格朴实,他的《亳州魏武帝帐庙记》一文,思想性、艺术性颇佳,从文中观点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胆识。他在文中褒扬魏武帝曹操说: “魏武帝本是亳州人,后来做官,有着图谋大略称雄于世的才量。当时国家衰败,法度紊乱,海内不太平,群雄纷起抗争,魏武帝奋起扬鞭,雄居群首,施展才能,统一中原,建立盛大功业以流传后世。当时袁绍、袁术父子盘兵于黄河以北,东吴孙权、西蜀刘备也在窥伺中原疆土,魏武帝精心策划征南伐北,挟持汉室以令诸侯,奋力抗击三方势力。魏武帝凭着他那慷慨言辞,使得诸路英豪胆颤心惊;凭着他那高超的军事才能,使得对手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最终消灭袁氏,削弱孙权、刘备势力。他的才能,岂能是东吴、西蜀之辈所匹敌的?至今虽已过去一千多年了,但每当观看有关他的文章,还会震荡耳目,毛发耸动,让人深深为他的余风遗烈所震惊。” 穆修对曹操的文治武功作了很高评价,这在当时实属鲜见。但由于当时把曹操当作“篡逆”、“奸贼”的贬曹之风愈演愈烈,结果这篇文章反被认为“贻玷汗青”了。
穆修著有《河南穆公集》。 穆修死后,曾有人收集他的诗文,仅得数篇,不足成卷。到庆历年间(公元1042年前后),他的学生、蔡州人祖无择收辑了穆修的诗五十六首,书、序、记、志、祭文等二十篇,编为《穆参军集》。
穆修自幼苦读,10余岁即落笔成章,出口成诵。20余岁博览群书,对文体文风便有了见解。他不满当时流行的“西昆体”靡丽文风,力主恢复韩愈、柳宗元散文传统。一时间,其作品不胫而走,有些竟被传入宫廷。一天宋真宗读了他的文章,责问阁臣:“这等奇才,怎么不推荐给我?”宰相丁谓忙说:“此人出身微贱,行为不端,不可大用。”原来,穆修与丁谓有布衣之交,后丁谓居官,一味拍马逢迎,不思民忧,为穆修所唾弃。一次两人相逢于汉水,穆修非但未表示亲近,反而揖而远之。丁谓就此记恨,所以进谗言。
大中祥符年间,真宗东封泰山,诏举齐鲁人才。穆修得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考中进士,被委以泰州司理参军。按惯例,新官上任先要拜会通判。可穆修自负才气过人,不肯违心随俗。对一班庸俗之辈,更是不理不睬。很快得罪了包括通判在内的一批人。后来通判捏造了几条罪名,将他贬往池州,年余方得自由。
他过着贫寒的生活,志趣操守,一如既往。亳州知府张知白,一向欣赏其文才,请他为新落成的佛庙作《记》。一豪富为将自己名字书于《记》中,以白银五十两相贿。穆修一言不发,掷银院中,即打点行装返家。豪富次日携更多银子登门。穆修怒喝道:“我宁愿吃不上饭去乞讨,也不会拿你这不干净的银子,来玷污我的文名的!”
数年后,他被补为颍州文学参军。清贫一如旧日。母亲去逝,他负榇以葬,日诵《孝经》《丧记》,不用浮屠为佛事。自此,他再无牵挂,对自己的追求更加执著。他动手镂刻濒于失传的唐本韩、柳文集数百帙,千里迢迢肩挑于都会开封。一次,他在相国寺卖书,遭到几个儒士模样人的刁难。穆修怒目而视,说:“你们有谁能读其中一篇不错一句,我就把全卷赠送给他!”结果几个“儒士”当众出丑。穆修鬻书相国寺的消息,很快在社会上传开。尹洙、苏舜钦兄弟等径向投师。穆修视为知己,谆谆教授,终使他毕生提倡的古文运动得以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穆修的文章存者不多,但颇有深度。如《亳州魏武帝帐庙记》称赞曹操“伐谋制胜,料敌应变”。
宋真宗赵恒(968—1022年)作为北宋第三位皇帝,在位25年间不仅推动了“咸平之治”的繁荣,更因复杂的宫廷情感与政治博弈,留下了五位皇后的历史印记。这五位皇后...
宋真宗 2025-09-12 柳宗元妻子杨氏:河东柳门中的温婉月光在唐代文学星空中,柳宗元以“韩柳”并称的古文运动领袖身份熠熠生辉,其《江雪》《永州八记》等作品至今仍闪耀着思想与艺术的光芒。然而,在聚光灯之外,一位名为杨氏的女...
柳宗元 2025-08-19 赵光义皇位传承:从“金匮之盟”到赵恒继统的权力变局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皇位由第三子赵恒继承,史称宋真宗。这场看似平稳的权力交接,实则暗藏北宋初年皇位继承制度的深刻矛盾——从“金匮之盟”的...
宋真宗 宋太宗 2025-08-18 王钦若的籍贯考据:从临江新喻到北宋政坛的江南身影北宋真宗、仁宗两朝的宰相王钦若,其政治生涯充满争议,但关于他的籍贯,史籍记载却高度一致——这位以“五鬼”之名载入史册的政治家,确凿无疑地出身于江南西路临江军新喻...
宋真宗 2025-07-22 丁谓:北宋权臣的功过与历史定位之谜丁谓(966-1037年),字谓之,苏州长洲人,北宋真宗、仁宗两朝重臣。他以"才高八斗、机敏善辩"著称,却因&quo...
宋真宗 丁谓 2025-07-04 张打油雪诗与柳宗元雪诗:雅俗之间的雪景对话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咏雪之作数不胜数,而张打油的雪诗与柳宗元的雪诗,宛如两颗风格迥异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二者虽都以雪为题材,却在表现手法、意境营造和情...
柳宗元 2025-06-25 柳宗元诗代表作:山水间的孤独与哲思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出生于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散...
柳宗元 2025-05-26 始于嫌隙,终于相知:李遵勖与万寿公主的婚姻蜕变史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当科进士李遵勖与宋真宗胞妹万寿公主的联姻,本应是一段佳话,却因容貌差异演变成惊动朝野的风波。这场始于嫌隙的婚姻,在权力、人性与情...
宋真宗 2025-05-20 韩绛:北宋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在北宋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韩绛是一位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他活跃于北宋政坛,历经多朝,留下了诸多值得探寻的足迹。韩绛的生平概述韩绛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
宋真宗 2025-05-07 二王八司马事件:革新理想的湮灭与制度困局的显影公元805年的长安城,一场仅持续146天的政治革新如流星般划过中唐的夜空。这场由王叔文、王伾领衔,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位士大夫参与的改革运动,最终以&qu...
柳宗元 2025-04-3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