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随着宋神宗的去世而失败,但在此之后王安石在在宋朝的地位仍然很高,甚至还能位列孔庙,与颜回、孟子并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我们都知道,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发动了一场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改革运动,到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而告结束,变法也随之失败。
当初,王安石为了保证变法成功,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利用范仲淹时代建立的学校系统,开始大规模地统一思想。
王安石以个人的著作代替古代众多先贤的著作,把自己的《三经新义》《字说》列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这种方式等于是用自己的思想统一大家的思想。
此外,王安石还开始限制宋朝长期实行的言论自由。在王安石变法之前,朝廷申谏官、御史的批评权利很大,成为宰相等执政要员的掣肘。
王安石之前,宋朝为了保证对朝廷政治的批评,台谏官的任命权不在主政的宰相手里,而在皇帝手里。
王安石为了排除改革的阻力,将台谏官的任命权逐步移到宰相手中,使得台谏官与宰相在人事关系上保持一致,减少批评,甚至使台谏官成为批评反对政革的主要力量。
以当代观点来看,国政方针要想顺利实施,行政系统内部是应该统一协调。
但是,它并不是排除一切批评的理由。现代社会对于国政方针的批评,民间舆论和媒体承担了较大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有理性的认识。在宋朝,没有现代社会的媒体,民间舆论虽然有,但是,力量并不强大。
因此,宋朝对于“国是”的批评,主要来自于朝廷内部,或者说,主要是政府的自我批评。王安石削弱了政府自我批评的作用,又没有用其他方式来替代,对于政府的批评便开始流于形式,这是王安石变法带来的一个不良后果。
王安石为了推进变法,实行统一思想、减少批评、压制反对声音、限制言论自由的做法,如果要受到肯定,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王安石绝对正确。
事实上,这种绝对正确任何人都很难做到。然而,王安石的这一做法却被后来的很多人利用。王安石的个人操守也被人指责。
但是,他确立的这一方式不能保证以后推行这一方式的人,个个都是个人操守值得称道的正人君子。即便在王安石当权的时候,在大政方针的影响下,也有不少唯利是图的小人投其所好、趋炎附势。
因而,反对王安石并不意味着反对王安石个人,而是反对他的这种方式可能带来的危害。
例如,宋徽宗时期奉行王安石做法的蔡京,他在统一思想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面向社会的广泛性的科举制度,由于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自社会各阶层,多样性便是客观公正的保证之一。自从王安石把个人著作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后,蔡京更进一步取消了科举制度,完全采用从公立学校选拔人才。
宋徽宗时期,蔡京当上宰相后做了几件大事,一是将此前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大臣,包括文彦博、司马光、苏辙、苏轼等190人的名字刻石树碑,史称“元祐党人碑”,实行打击报复。
后来,蔡京又将“元祐党人”的名单扩大到309人,改称“元祐奸党碑”。宋徽宗和蔡京两个当时的大书法家还过了一把展示书法技艺的瘾:皇宫里的“元祐奸党碑”由宋徽宗亲自书写,蔡京书写的则颁示全国,在各州县刻石立碑。
宋徽宗还下诏禁毁“元祐党人”的著作,不得“聚徒传授”。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因为有大力支持王安石的宋神宗撰写的序文才幸免于难。被列入“元布党人”名单的人,子弟不得重用,移出京城,并受到歧视。
与此同时,宋徽宗还封王安石为“舒王”,配享孔庙,与颜回、孟子并列,王安石的儿子王雾也在这时成为孔庙中被祭祀的对象。此后,崇宁三年(1104年)废除科举制,完全由学校选拔官员。
王安石为了变法而统一思想的做法,到了蔡京时期终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王安石为国家理财的做法,也被蔡京等人完全接受,民间的财富大量涌入京师,百姓的生活却日益贫困。
蔡京废除科举17年后,至宣和三年(1121年),由于不得人心,科举制重新恢复,但此时为时已晚。6年后,北宋灭亡。
宋朝本来是一个学术繁荣的时代,当时有各种各样的学派,王安石的新学,也称临川学、荆学。但是,自王安石主政后,他的新学就长期一统天下,他的著作长期都是科举和学校教育的教材和标准答案。
学术上如此,以学术划分的党派政治更是如此。变法派一旦当政,便利用行政力量,对其他学派进行压制和打击,这不能不说是王安石的一个大缺陷。
王安石虽然变法失败后下台,但并没有使新学立即退出主流学术的地位。宋徽宗时期,依然以新学为正统,禁止其他学术“聚徒传授"。北宋末位皇帝宋钦宗为了挽救国家颓势,进行学术解禁,但也只是短暂地改变了王安石“新学”的独尊地位。
南宋时期,王安石的学术地位有所下降,但王安石的著作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教学的主要参考书。秦桧主政时期,还一度恢复过王安石《三经新义》的教学地位, 《三经新义》成为官办学校的专授课程。
南宋首位皇帝宋高宗赵构更是准确地指出:“秦桧尚安石。”
一直到南宋建立约80年后的宋宁宗时期,官办学校的教材才改为理学家著作。
除了王安石学术的淡出,王安石的个人荣誉也经历了很长时间才趋于沉寂。王安石很早就因才高名重而被誉为圣人,王安石的女婿蔡下(蔡京之弟)写了《王安石传》,将王安石推到“追亮舜三代”的高度。自宋徽宗开始,王安石父子被列入孔庙供奉,与颜孟并列。
南宋以后,王安石父子依然位列孔庙,但祭祀的地位开始下降。直到南宋建立约110多年后,也就是南宋末期的宋理宗时期,孔庙之中才彻底没有了王安石的身影。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春,金陵城笼罩在连绵阴雨中。66岁的王安石蜷缩在半山园的病榻上,窗外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早已模糊成一片。当得知自己毕生心血推行的变法被全面...
王安石 2025-08-27 王安石变法:理想与现实的撕裂——从民生视角审视变法之弊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赵顼启用王安石推行新政,史称“熙宁变法”。这场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通过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等经济措施,以及保甲法、将...
宋神宗怎么死的 启 2025-08-22 吕惠卿:北宋变法浪潮中的复杂身影在北宋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吕惠卿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既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推动者,被时人称为“护法善神”,又因攻讦王安石、借改革营私等行为被列入《宋史·奸...
王安石 2025-08-19 王安石与王珪:同榜进士的政坛双轨人生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的春闱,将两位未来政坛巨擘的命运悄然交织。来自临川的王安石与舒州迁居的王珪,以第四名与榜眼的身份同登进士榜,开启了这段跨越四十年的复杂...
启 王安石 2025-08-14 苏轼最美的一首诗:在题西林壁中窥见永恒的智慧之光若以“美”为尺丈量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或许并非以辞藻华美取胜,却以哲思的深邃与意境的澄明,成为千年诗史中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这首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8-13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历史浪潮中的关键推手北宋熙宁年间,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
商鞅 王安石 2025-08-07 乌台诗案:苏轼的文学劫难与北宋政坛的风暴眼在北宋熙宁变法与元丰更化的激荡浪潮中,一场以文字为导火索的政治风暴席卷文坛——乌台诗案。这场发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的文字狱,不仅将苏轼推向生死边缘,...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8-04 杜衍与王安石:北宋政坛的清流与改革者北宋时期,政治舞台上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他们或以清廉正直著称,或以锐意改革闻名。其中,杜衍与王安石便是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虽身处同一时代,却以不同的方式在...
王安石 2025-07-28 曾布的婚姻与情感:一位北宋名臣的夫人之谜北宋名臣曾布,字子宣,抚州南丰人,作为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他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官至宰相。然而,在历史记载的宏大叙事之外,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状况,却因...
王安石 2025-07-16 福康公主香消玉殒后:驸马李玮的沉浮与历史余波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正月,兖国公主赵徽柔在孤寂中病逝,年仅33岁。这位曾被宋仁宗捧在手心的长女,死时衣衫褴褛、满身虱虮,甚至因生火取暖被炭火烧伤面容。这...
宋神宗怎么死的 赵祯下一任皇帝 2025-07-1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