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皇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皇帝死后,灵柩为何要停放几个月才下葬?难道不怕腐烂吗?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杜甫
封建社会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而又等级森严的时代,几千年的延续让封建王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有大唐盛世经久不衰的传说,也有五代十国的频繁朝代更迭。
封建社会有许多现代人无法理解的地方,他们保留着传统,也有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这段历史不似欧洲中世纪那般漫漫长夜,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前进。
在古代历史中,有一个非常让人难以置信的传统习俗,那就是古代皇帝去世之后,并不会立马下葬,相反他们的灵柩要停放很久,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要如此行?
01花费巨大,礼制森严
人活着的时候享受这个世界带来的喜怒哀乐,去世之后不过是一把尘土,做人是一直被称为九五至尊的皇帝也逃不了一死的命运,但是皇帝的葬礼却和普通人有着千差万别。

普通人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也会被停放几天,防止是假死,但是皇帝要好几个月的时间,这种耗时又耗力的事情让很多人不理解。
其实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古代的礼制非常严格,当时没有现代社会这样的随性,因为皇帝一直被大家尊称为“万岁”,所以离开之后也被称为“国丧”。
在《甄嬛传》中出现过这样一幕,甄嬛离宫之后对皇帝彻底死心,有人去看望她的时候问她为何不关心皇帝的情况,甄嬛回答说:“若有国丧,天下皆知。”
可见皇帝的离开会引起全国人民的悲痛,并且他的葬礼要动用全国之力,花费也是惊人之大。
清宫戏一直非常流行,是因为清代距离现在很近,清代的历史也相对好研究,中国有着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所以不同时代皇帝下葬的礼节也是相差很远。
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讲究礼制,所以一直到清代都没有把“礼”废除,古代非常讲究选个合适的日子,在清代的时候,皇帝去世并非立马入棺。

而是要等很久,去世的时间不是人定的,但入棺的日子却可以人为的选择,当时的人们一定要选择一个他们认为的“黄道吉日”,这就会导致这个皇帝离开之后还要在床上躺很久。
02习俗复杂,步骤繁琐
当皇帝顺利入棺,事情还没有完成,一整套繁琐的礼节和活动就要开始。清代时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活动叫演杠。
就是一堆人抬着棺从停放的地方一直到下葬之处,如果普通人可能走个过程就结束,但是皇帝本身就意味着尊贵二字,绝对不可能敷衍了事。
所以就会开始在皇宫里和民间选择抬棺之人,选择的过程就要花费很多时间,然后为了确保这一过程万无一失,就会对他们进行非常严苛的练习。
他们首先会准备一根圆木头,然后再在木头上放上一碗水,什么时候这碗水洒出来,就代表他们可以开始执行任务了。

现代社会讲究一个人业务能力要非常强,古代也逃脱不了优中选优的规则。
演杠重点还是演,并不是单纯的下葬这么简单,期间还要伴随着各种法事,清代人们还非常相信迷信之类的东西。
还有皇帝的离开会让朝中重臣非常想念,很多人痛哭流涕只想见皇帝的最后一面,所以皇宫里面就举办了吊唁活动,为了满足能让这些大臣送皇帝最后一程。
当然,还有最后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修御道。这是为了表达一种尊重,所以要把这一段路修得非常与众不同。
还有就是这段路坚决不能打滑,这些业务能力很强的抬棺者好不容易训练出来,不能让他们因为外在因素掉链子,在当时还有可能是掉脑袋的危险。
等到正式出殡的那一天,阵仗轰轰烈烈非常庞大,据历史记载,抬棺的人就有128个。皇帝的棺木非常沉重,由专门的金丝楠木制作而成。

为了保证棺材能够真的和“万岁”相匹配,不被时间腐烂,所以会在外面套上两层椁,这就导致了棺材非常沉重。当真正操作的时候,皇帝的葬礼还要更加繁杂。
队伍的长度有几十公里远,无论在政治官场如何斗争,当这一天的时候,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都会相聚在这里为皇帝送行。
03纵享奢华,未来难测
皇帝的陵寝也非常奢华,历史上还有非常特殊的事情,一般皇帝登基之后都会为自己修陵寝,秦始皇生前的阿房宫非常绚丽奢华,秦始皇陵更是想要吧阿房宫复原。
皇帝要追求自己生前住的宫殿是什么样子,那么去世之后也想修一个一模一样的,无论何时都想纵享荣华富贵。
这种传一统直延续了很久,到清代的时候,皇帝住进了围墙深重的故宫里面,故宫之大,如果真的要修建一个故宫一样的陵寝,那么整个国家将会生灵涂炭。
这些皇帝会退而求其次,尽量复原自己所住的那个宫殿 ,但是会有非常尴尬的事情发生,有些皇帝还没有等自己的陵寝修好,就已经去世了。

慈禧太后虽然生于清代末年,但是这些习俗却一点没少,她为了能够让自己的陵寝一直保留原样,隔三差五就会派人去修。
皇帝长时间不下葬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原因,有时候皇帝的去世并不能立刻告诉所有人,继位者争权夺利的事情并不罕见,所以他们会秘不发丧。
确保自己已经成为太子之后再宣布,秦始皇去世之后李斯、赵高等人为了扶持秦二世上台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关于人们很担心的尸体腐烂问题,其实古人也有考虑,古代的防腐技术虽然没有那么成熟,但是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
比如对棺材严加密封,五棺二椁是皇帝的正常规格,这样层层包裹下来,可以保证空气不流通。
04结语
总之,皇帝的去世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和仪式感才能体现出来,当然,如果遇到陵寝没有修好的情况,那么注定会拖延。

不过人终有一死,即使再多的繁杂礼仪也无法换回生命,好好把握住当下的所有,珍惜现在的时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唐代诗坛群星璀璨,杜甫以“诗圣”之名独树一帜。他的一生如波澜壮阔的长卷,既有壮游山河的豪情,也有困守长安的落魄;既有战乱流离的悲怆,也有草堂安居的片刻宁静。这位...
杜甫 2025-10-17 李白与杜甫:盛唐诗坛的双子星辉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杜甫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共同照亮了盛唐诗歌的天空。他们以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轨迹,构建了中华文化中“诗仙”与“诗圣”的永恒图腾。一...
李白 杜甫 2025-09-19 杜甫:诗史长河中的永恒灯塔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中,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恒星,以1400余首传世诗篇照亮了盛唐转衰的历史天空。这位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文学...
杜甫 2025-09-17 打油诗人张打油:诗坛的幽默先驱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河中,李白、杜甫、王维等巨匠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意境,铸就了唐诗的辉煌。然而,在这片星光熠熠的天空下,还有一位独特的诗人——张打油,他以...
李白 杜甫 2025-09-01 杜甫:唐代诗坛的璀璨星辰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以其深邃的思想、...
杜甫 2025-08-29 杜如晦与杜甫:同宗同源下的历史回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杜如晦与杜甫作为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分别以政治智慧与文学成就闻名后世。尽管二人未有直接交集,但通过家族谱系与历史脉络的梳理,可清晰勾勒出他们同...
杜甫 2025-08-25 诗酒江湖终陌路:李白与高适绝交的诗句背后的历史褶皱盛唐的月光曾照亮过三位诗人的足迹——李白、杜甫与高适。他们曾在梁宋大地上纵马狂歌,在吹台琴台间泼墨挥毫,用诗酒浇灌出一段文坛佳话。然而,安史之乱的烽烟撕裂了这份...
李白 杜甫 2025-08-20 杜甫之名:fu音背后的千年文化密码“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名字之一,其读音问题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汉典》等权威工具书及语言学研究结论,“杜甫”的正确拼音为dù f...
杜甫 2025-08-15 杜甫为何无缘“唐宋八大家”:从文体、时代与文学运动的三重解构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与“诗圣杜甫”如同两颗并峙的星辰,前者以散文革新引领时代,后者以诗歌成就辉映千古。然而,当我们将杜甫的文学地位与“唐宋八大家”并列...
杜甫 2025-07-24 孙伏伽:中国科举史上首位状元的传奇人生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孙伏伽这个名字或许并不如李白、杜甫般耳熟能详,但他作为中国科举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其生平事迹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唐朝初期的...
李白 杜甫 2025-07-16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