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建立了新朝,这件事情,一直被当作是西汉和东汉的分界,后世人看当时的情况,可能会觉得,王莽篡汉是违背了汉朝宗室的意愿,自己强行篡权建立新朝,所以后来才会被刘秀所灭掉。但是,篡位这种事情怎么可能那么简单,自己一个人说篡位就篡位,没有其他人的支持,王莽是绝不可能会成功的,换句话说,当时一定是有人支持王莽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人反对他,甚至连百姓也很支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白居易《放言》五首诗之一的最后两句,我们都知道其中之意,这是对王莽否定在前,肯定在后。尽管王莽的新王朝与秦王朝统治的时间一样长——都是十五年,但班固写的《汉书》只是将《王莽传》附在其末。
不过班固还能将其事迹如实记录:不管是好的坏的,为王莽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使后人对他有个较全面的认识。古代历史学家对王莽的评价,对当代历史学者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只从"奸诈虚伪"的角度来评价王莽,将之列入"昏君"之册,几乎是众口一词。
一笔抹煞王莽是否公允?对他的评价能否只从篡位和奸诈虚伪以及其改革失败着眼?应该怎样评价如此复杂的历史人物?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做系统的,辩证的探讨。要正确评价王莽,先要弄清楚他"篡位"前的历史背景,这可从两方面来说明:
(一)西汉统治已不可救药
西汉出现的社会危机,其病源在于土地和奴婢问题上。西汉初,因楚汉相争,人民死的过半,大量土地荒芜,由于汉高祖采取"重农"政策,生产逐渐获得发展,土地还不成为问题。
文帝时,土地兼并开始严重,很多农民因破产沦为奴婢。文帝为缓和社会矛盾,继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社会危机一度减轻。武帝时,官僚、地主、大商人三位一体兼并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沦为奴婢的更多,之后,汉代历代皇帝,不仅不愿或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反而人为地加速土地兼并的进程。
成帝时,不仅诸侯、官吏、地主强占民田,成帝本人也在民间占有大量田地。哀帝时,大臣师丹、何武等提出"限田限奴婢之议",政策制订了,却遭到外戚丁氏、傅氏和弄臣董贤的反对,哀帝也带头破坏"限田"政策,他一次就赐给董贤田地二千顷,"限田"政策只好束之高阁。因之,地主剥削越来越重,农民穷困越来越甚。
由于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土地越来越多集中于少数豪强地主的手里,农民越来越破产沦为奴婢,使之成为西汉末期的两大社会问题。因这两个严重的问题解决不了,人民日益穷困,只能铤而走险。早在成帝时,流民、士兵、刑徒的起义到处发生:到哀帝时,人民反抗的形式多种多样,波及的范围更其广阔,局势更其严重,刘氏王朝已岌岌可危了。
造成如此局势,是由于西汉后期昏君辈出。汉元帝是个糊涂皇帝,只知追求享乐,不问政事。他任太子时,因其好儒非法!,其父宣帝预言:"乱我家者太子也"。
果如宣帝所料,在他统治期间,中央集权削弱,社会危机日深,豪强地主兼并之风更盛,官奴达十余万,西汉王朝趋于衰落,其继位者汉成帝更荒淫昏庸。他最信任外戚,任太后同母弟王风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总揽朝廷大权,同日封太后异母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为侯,世人称"五侯"。
外戚王氏集团权倾天下,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五侯大都骄奢淫逸,横行霸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连汉成帝也受制,要任一个官不得王凤点头也不行。他虽知王风太骄横,因有太后庇护也无可奈何。当然,主要还是因他对政事毫无兴趣,故乐得把它交给王氏集团,自己可以尽情游玩享乐。他经常微服出游,斗鸡走马,有一次微行过阳阿公主家,悦歌舞者赵飞燕,便召她及其妹入宫(后封赵飞燕为皇后,其妹为昭仪),从此,只在两美人帷帐中厮混,乐在其中。
继位的汉哀帝也像成帝一样信任外戚,他在位时,王氏集团被排挤,其舅家丁氏、祖母家傅氏受到重用,丁、傅家族同样飞扬跋扈,渔肉人民。哀帝这人比成帝更荒唐,成帝好女色,他却喜欢男色,对娈童董贤宠幸无比,赏赐无数。谏议大夫鲍宣、丞相王嘉先后对他苦谏,因刺中他的痛处,鲍宣被充军,王嘉被下狱,绝食而死。
哀帝对董贤更加宠爱,竟下诏任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领尚书事,把国家行政大权交给一个才二十二岁毫无从政经验的弄臣,昏庸得惊人!更其荒谬的是:有一天,他在宫中欢宴蕈贤及其亲属,酒酣,他视着董贤笑说:"我欲效尧禅舜,让位给你怎样?"(《汉书·董贤传》)痴呆如晋惠帝司马哀还知恋帝位,汉哀帝竟想让位给弄臣,堪称超级昏君!
西汉后期一朝比一朝腐败,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人民"七亡七死"已活不下去了,统治者统治不了也不想统治了,西汉王朝已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其不亡何待!在人民中早就传有"汉运将终"之说,连最忠于汉朝的刘向也认为汉朝的命运已经完结了,篡汉或代汉之事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了。
(二)王莽"篡位"势在必行
公元前10年6月,年仅二十五岁的哀帝死了,哀帝无子,哀帝祖母傅太皇太后和哀帝母奉丁太后也在早些时候一年死了,这时立嗣大权就只掌握在太皇太后王政君手里,她到未央宫去取皇帝玺绶后,下诏免去董贤大司马职务,由王莽做大司马,接管国家一切大权,立一个五岁的娃娃为皇,是为平帝,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听政。于是,国家军政大权又全归王氏集团。
初,王莽因伯父王凤、叔父王商的推荐,姑母王太后的提携,逐步高升,官至大司马,后因得罪傅太后被迫辞去大司马职务,受这次排挤的教训,他深知要巩固王氏集团的统治地位,必须清除其他外戚势力。其打击矛头先是指向外戚傅、丁集团,凡其家属为官和依附的官僚一概免职。为防止平帝的外家渗入朝廷,规定平帝母中山孝王后卫姬及其舅关内侯卫宝、卫玄仍留在中山,严禁来京师。
据说王莽后来毒死年仅十四岁的平帝,《汉书·平帝纪》只称驾崩,但以理推测,他毒死平帝是可能的。王莽既然把帝外戚几乎杀绝,如果留下平帝,他长大亲政后是绝不会放过王莽的,王莽从其王氏集团利益出发,毒死平帝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在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田安与王莽的关联犹如一条隐秘的线索,串联起战国末年至西汉末年的风云变幻。田安不仅是王莽的直系先祖,更是其家族从齐国贵族到新朝皇族的命运转...
王莽 2025-09-17 刘秀与刘发:跨越时空的宗室血脉与正统重构在东汉王朝的恢弘叙事中,光武帝刘秀的崛起不仅重塑了汉室江山,更以一场精妙的宗法重构,将庶出支脉的身份升华为正统象征。而这场历史剧变的核心纽带,正是其与西汉长沙定...
刘秀 2025-09-12 傀儡天子与权臣岳父:刘衎与王莽的权力困局西汉末年,朝堂暗流涌动,外戚专权与皇权衰微的矛盾达到顶点。在这场权力博弈中,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衎被推上皇位,成为权臣王莽手中的提线木偶。这对翁婿的复杂关系,既是...
刘衎 王莽 2025-09-11 郭圣通与阴丽华的年龄之谜:历史迷雾中的真相探寻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两位皇后——郭圣通与阴丽华,其人生轨迹交织着权力、爱情与家族命运的纠葛。关于两人的年龄差异,史书虽未明确记载具体生年,但通过现存史料中的时间线...
刘秀 阴丽华 2025-09-11 王莽篡汉后被谁灭的:绿林赤眉起义与东汉王朝的崛起公元8年,王莽以“禅让”之名篡夺汉室江山,建立新朝,试图通过“托古改制”重构社会秩序。然而,这场激进的改革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危机,反而成为压垮新朝的最后一根...
王莽 2025-09-10 刘苍未登帝位:德才兼备的皇室典范为何止步于王?东汉光武帝刘秀一生雄才大略,其子嗣中不乏贤能之士,其中东平宪王刘苍以“才思敏捷、治国有方”著称,却始终未被立为太子。这一历史选择,既源于东汉初期的权力格局,也与...
刘秀 2025-09-10 王莽篡汉:一场看似“众望所归”的权力和平更迭西汉末年,王莽以外戚身份逐步掌控朝政,最终通过“禅让”形式篡夺汉室江山,建立新朝。这场改朝换代在历史上显得尤为特殊——与后世董卓废立皇帝引发的诸侯讨伐不同,王莽...
董卓 王莽 2025-09-09 邓禹妻子考:南阳豪族的联姻密码与历史隐线东汉开国名将邓禹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其军事谋略与政治智慧为光武帝刘秀的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其婚姻状况在史书中却仅以寥寥数语带过。通...
刘秀 2025-09-05 王莽改制:理想主义改革的历史镜鉴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王莽以“托古改制”为旗号,试图通过全面社会改革重构国家秩序。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改革,虽以失败告终,却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最具...
王莽 2025-09-04 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奠基者与“光武中兴”的缔造者光武帝刘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今湖北枣阳市,一说河南南阳市),是中国历史上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西汉皇室后裔中以卓...
刘秀 2025-08-2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