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之战是靖难之役重要一战,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文二年(1400年),“靖难之役”进入第二年,无论是面对各地守军,还是面对耿炳文和李景隆率领的朝廷大军,在实力与运气并存的情况下,以一隅敌天下的朱棣百战百胜,然而当李景隆败退济南,朱棣率军围攻济南长达三个月,结果非但没能破城,反而最终无奈撤军,而济南之所以始终未能被攻下,除了铁铉、盛庸指挥有方外,还源于铁铉的一个损招。
朱棣屡战屡胜却局势不利,济南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靖难之役”爆发后,凭借着多年的带兵威望,北平周边各地迅速被攻陷,朝廷先派更并未率兵讨伐,却于“滹沱河之战”被朱棣击败,朝廷又改派李景隆统率五十万大军北伐,结果又于“郑村坝之战”再度战败。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朝廷再度增派援军,李景隆统率六十万大军再度北伐,双方于白沟河发生激战,朝廷军队本已占据绝对上风,谁知关键时刻一阵诡异的大风,竟然把李景隆的帅旗给刮断了,结果导致朝廷军队大乱,反被朱棣率军击败。
兵败之后,李景隆仓皇逃至德州,燕军尾随追至,李景隆又逃往济南。五月初九,燕军在进入德州获得大量粮草之后,于同月十五日发兵攻向济南。此时,李景隆手中虽然已经聚集了多达十余万残兵,但这些士兵却士气低下,结果李景隆再度战败逃走,燕军遂围济南。
对于朱棣来说,靖难以来虽然屡战屡胜,但却始终被限制于河北一带而难以得到扩展,短期内尚能赢得对朝廷的作战,但时间一久,以一隅敌天下的弊端便会暴露无遗,后勤补给困难的朱棣,必然无法与坐拥天下的朱允炆对抗。
如果能够攻占济南,燕军便可切断朝廷的南北联系,进可南下渡江威胁南京,退可画疆自守,而且朱棣的控制范围将得以极大扩充,如此才算真正拥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格。因此,济南对于朱棣来说,乃是争夺天下极为重要的一步,朱棣可以说势在必得。
与此同时,朝廷也是深知此理,因此建文帝撤免了李隆基的大将军职务,又采用黄子澄之谋,派遣使者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山东参政铁铉、都指挥盛庸也知道肩上任务之重,因此立誓死守济南。
朱棣围攻济南三月不下,铁铉损招逼退朱棣大军
济南攻防战开始后,朱棣先射信入城招降,未果。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十七日,为了尽快拿下济南的燕军,掘开河堤、放水灌城,铁铉见势不妙,遂定下擒贼先擒王之际,派千余人出城诈降,想要将诱朱棣进城将其斩杀。
次日,朱棣亲自率军入城,结果走到城门口时,城门处预设的铁板落下,但因落的略快,只砸中了朱棣坐骑的脑袋,朱棣被眼前一幕所惊呆,连忙换马逃回营中,惊魂未定的朱棣大怒,下令诸军围攻济南。
攻城战持续了长达三个月,由于盛庸、铁铉却动员城中所有力量死守,朱棣虽然动用了最为精锐的军队,却仍然难以破城。无奈之下,朱棣决定使用大炮攻城,在大炮的猛力轰击之下,即使济南这样的大城,也难以承受的住。
当此危难之际,铁铉却使出了一记损招,他命人在一些木牌上写下了“高皇帝神牌”几个字,然后分别挂在四面城头,燕军见状,谁还敢再用大炮轰击城墙,即使朱棣见了这阵仗,也是无计可施。
与此同时,在河间一带活动的平安所部又经常袭扰燕军粮道,再加上燕军出征数月,兵将早已疲惫不堪,在姚广孝的建议之下,朱棣这才无奈撤军。眼看燕军撤退,铁铉与盛庸则整军追击,接连收复德州等地,结果朱棣又被赶回了河北一带。
铁铉这招虽然够损,但朱棣却是无可奈何
有人或许会问,燕王朱棣已然起兵造反,在济南战略地位如此重要的情况下,为何会因为铁铉摆放朱元璋神位,而最终放弃攻城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古代极重孝道。自西汉以来,君王便开始以“孝道”治理国家,同时也以“孝道”教化百姓,使得“孝道”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虽然祖宗神位对于普通人而言不过一件死物,但受古代伦理观念的影响,却是谁也不敢轻易违背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敬祖宗画像和灵位,也会因不忠不孝而被骂的狗血淋头、抬不起头,更何况是对燕王这种志在天下之人,他更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父亲神位动刀动枪,否则必将陷入众矢之的。
2、朱棣不敢不敬。“人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君王统治天下的根本,朱棣靖难本就被骂做“乱臣贼子”,而他争取民心的关键便是“祖训”。朱棣自起兵之日起,便高举“清君侧”这杆大旗,为的便是“名正言顺”,而所谓“清君侧”便源自于朱元璋《皇明祖训》中的“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以“祖训”起兵的朱棣,若是敢于对朱元璋神位不敬,他的这个起兵理由便再也站不住脚,再也无法以“清君侧”的名义进行征战,那便真的成了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了。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朱棣再怎么英明神武,燕军再怎么能征善战,铁铉这一招正好打在了朱棣的“七寸”,只要朱棣不想做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也只能停止攻城。而正是由于这次攻打济南失败,以至于朱棣后来不得不冒险孤军深入,一路率兵南下,虽然最终成功攻陷南京,但若不是梅殷按兵不动,水军将领临阵倒戈,李景隆开门投降,朱棣想要取得靖难成功,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正因济南之战,导致朱棣对铁铉恨之入骨,荣登大宝之后,朱棣不仅下令将铁铉凌迟处死,就连其家人也不放过,铁铉父母被发配海南,长子充军,次子充做官奴(后被虐待而死),妻子杨氏和年仅四岁的女儿则被发配到教坊司为妓。
明成祖朱棣的迁都之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决策。这场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历经十八年筹备的迁都工程,最终于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年1...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09 耿炳文死守不战:能否成为拖垮朱棣的战略?靖难之役初期,建文帝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北上讨伐燕王朱棣。这位以防守著称的老将,在真定之战中采取“据城坚守、伺机出击”的策略,与朱棣的骑兵...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9-03 方孝孺十族之殇:873条生命背后的忠节与暴政在中国古代株连刑罚的残酷历史中,“诛十族”是仅见于明代的极端案例。1402年,建文帝旧臣方孝孺因拒绝为篡位的明成祖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处以“诛十族”之刑,其宗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01 朱高炽禁海:一场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拨乱反正”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于北征归途,其长子朱高炽以“仁宗”之号登基,开启了大明王朝短暂却关键的“洪熙之治”。这位在位仅九个月的皇帝,却以一道禁海令引发后世...
朱高炽在位多长时间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8-28 朱棣靖难成功: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必然靖难之役(1399—1402年)是明朝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燕王朱棣以北平一隅之地起兵,最终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开创永乐盛世。这场看似以弱胜强的战...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8-21 姚广孝的三大预言:历史迷雾中的权谋与天命在明朝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姚广孝以“黑衣宰相”的身份独树一帜。这位兼具佛道儒三家智慧、精通阴阳术数的谋士,不仅主导了朱棣靖难之役的战略布局,更以三则预言为后世留下...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姚广孝 2025-08-18 朱棣为何“杀”张玉?一场权谋与忠诚的双重变奏公元1401年冬,山东东昌城外尸横遍野。燕王朱棣被南军重重包围,危在旦夕之际,58岁的老将张玉率亲兵撕开血路,救出主帅后却陷入敌阵,力竭而亡。这场惨烈的东昌之战...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8-14 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忠义、伦理与政治的抉择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在群臣纷纷跪迎新君的场景中,唯有魏国公徐辉祖独守父亲徐达的祠堂,拒不承认朱棣的帝位。这位朱棣的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8-13 朱棣:从藩王到帝王的身份嬗变与权力重构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权力谱系中,藩王与亲王作为皇室宗亲的重要封爵,既承载着维护统治的使命,也暗含着威胁皇权的隐患。明成祖朱棣的传奇人生,恰是这一矛盾的典型写照——他...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7-29 朱棣杀解缙:帝王权谋下的必然选择与隐秘心绪公元1415年正月十三日,锦衣卫诏狱中,解缙被纪纲用烈酒灌醉后埋入雪堆。当朱棣在囚籍名单上瞥见“解缙”二字时,那句看似随意的“缙犹在耶”,成为压垮这位大明才子的...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解缙 2025-07-1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