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什么没有趁热打铁灭掉卫国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都知道,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分裂状态。因此,秦朝的建立者秦始皇,不仅被称为“千古一帝”,还成为了我国第一位始皇帝。基于这个常识,常常让很多人误认为,在秦始皇的统治下,全中国只有一个封建制王朝,肯定不会有其它王朝的存在,要不然早被他灭了。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在秦始皇统治时期,还有一个小国家和它并存。而且,在始皇帝在位期间,也没有对这个国家发动过战争试图征服它。直到秦二世统治时期,它才结束了900多年的历史。
这个国家就是:卫国。
春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以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后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其中,七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在战国时期,并非只有战国七雄。当时,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小国。当然,对于以上这些诸侯国,基本上都在战国时期被消灭。比如:齐国消灭宋国,韩国消灭郑国,楚国消灭鲁国、越国等。
那么,为何卫国能一直存活到秦始皇去世呢?是因为它的强大吗?
经过一番考究,事实并非如此,卫国不仅不强大,还非常弱小。在各大诸侯国中,卫国的实力非常堪忧。
其实,说起卫国,不得不说一下它的历史。
西周初年,周武王将都城“殷”作为封地给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并且,在殷周围建立了邶、鄘、卫三个封地,这就是历史上的“三监”,而“卫”这个封地的主人就是霍叔。之后,武庚集结三监发动了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在这场叛乱中,周武王的兄弟康叔平叛有功,将原来的商朝土地和首都给了他,且继承了之前卫国的国号。之后,经历了康叔、卫庄公、卫桓公、卫宣公多位君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国国君康叔开拓的盛况,几乎已经被消耗殆尽了。
卫懿公荒淫无道,因为喜爱养仙鹤,甚至,给仙鹤加官进爵,最终,导致亡国了。如果,不是卫文公得到了齐桓公的鼎力相助拼死复国,卫国基本上在此次动乱中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历程。但是,抢救回来的卫国,也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经历过一系列的动荡之后,卫国的实力大不如前。而复国后的卫国,也只是苟延残喘,艰难生存,在各大诸侯的夹缝中,如履薄冰,步步小心。
但即便是这样,卫国还是难逃被吞并的命运,先在公元前254年被魏国吞并,接着被秦国吞并。如此看来,卫国的历史应该追溯至西周时期,前后立国900多年。直到秦二世胡亥将卫国国君废为庶人之后,才使得这个国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从卫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它确实存在感太低,低到几乎没有国家在乎它的存在。也正是因为它的弱小,反而保护了自己,在战国时期,没有被周边强国注意到。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过“刚极易折,强极则辱”的观点,即:太过刚强,反而容易被折断,太过强大,反而容易受辱。
正所谓物极必反,便是这个道理。
此外,正如郑国,实力强于卫国,但是,其疆域却遭到了旁边韩国的觊觎,所以,最终被韩国吞并。再比如:宋国,一度号称战国七雄之外的又一强国,结果,魏国、楚国、齐国三大强国联合消灭了宋国。而且,卫国的无论哪位君主都懂得示弱,他们知道自己的国家没有实力和其它国家抗衡。
因此,示弱在无形之中会放松其它国家对它的注意,使它得以在混乱中立国保存自己的实力。据记载,卫成侯十六年(前356年),卫成侯自行贬号曰侯。在此之前,卫国君主往往称公,比如:卫武公、卫庄公、卫桓公等。到了战国后期,卫国只剩下濮阳等城池,而卫侯更是贬号为君,类似武安君、平原君、信陵君等诸侯国大臣的封号。
然而,对于卫国君主来说,选择贬号为君,连自己君主的名分都不要了,不过是为了生存。另一方面,除了示弱之外,它还懂得寻找庇护。为了自保,为了自己不被其它国家蚕食,这个国家相继选择成为魏国和秦国这两大强国的附庸。《礼记·王制》中记载:“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在战国时期,“附庸”一词可以理解为附属诸侯国。
众所周知,在战国初期,魏国通过变法迅速崛起,成为了可以与秦国、齐国、楚国相抗衡的霸主。在战国前期和中期,卫国选择成为魏国的附庸。而在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此时的卫国则选择依附于强大的秦国。通过成为这些国家的附属国,卫国虽然不能在战火纷飞中独善其身,但却能躲过灭国之劫。
当时的卫国虽然小,但却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才济济,国内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例如:推行商鞅变法、率领秦军收复河西的商鞅;秦国赫赫有名的丞相吕不韦;法家的代表人物吴起;孔子的得意的门生子路等等,他们都是卫国人。
都知道,卫公孙鞅(即商鞅)入秦,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走向强大,乃至于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由此,对于秦国来说,商鞅的功劳难以度量。除了商鞅,吕不韦也是卫国人。而且,碍于吕不韦的面子,秦朝并没有废除卫元君的君主之位。
虽然,吕不韦和商鞅最后都不得善终,但是,这两位人才确实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功臣。
此外,对于秦国来说,卫国不仅有主动臣服的态度,连卫国的人才都帮助其变大变强,这或许也是秦国没有马上消灭卫国的原因。
总而言之,卫国虽然国力弱小,但是,在混乱动荡的年代里,它懂得示弱,将自己的弱小体现到了极致,让所有国家都几乎忽略了它的存在,自此才得以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里,立国900多年。而且,虽然国家弱小,但是,卫国人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坚韧意志,不仅国君忍辱负重,连臣子都奋发图强。这才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留下了卫国人的光辉一页。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传国玉玺始终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权力信物。自秦始皇命李斯以和氏璧雕琢“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玉玺起,这枚承载着“天命所归”的玉器便成为历代...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9-18 彭城之战刘邦联军规模考辨:从“56万大军”到实战真相的解析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彭城之战爆发。史书记载刘邦率“56万大军”攻占彭城,却在半日内被项羽3万骑兵击溃,这一战果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
项羽 刘邦 2025-09-17 昌文君之死:战国末年楚系权臣的悲剧终章昌文君(?—前224年)作为战国末期秦国高官,其人生轨迹与秦楚两国的政治博弈紧密交织。作为出身楚国的秦国重臣,他因平定嫪毐之乱崭露头角,却最终因楚系势力反秦而殒...
嫪毐 2025-09-16 从项羽大腿到千年望族:杨喜后裔的传奇崛起之路公元前202年,乌江畔的寒风裹挟着血腥气,项羽自刎的瞬间,历史的天平彻底倾斜。五名汉军将领争抢尸首以换取爵位,其中郎中骑都尉杨喜夺得左腿,被刘邦封为赤泉侯,食邑...
项羽 刘邦 2025-09-16 燕王喜与太子丹:乱世父子间的权力博弈与命运悲歌战国末年,燕国作为北方弱国,在秦国铁骑的碾压下摇摇欲坠。燕王喜与太子丹这对父子,一位是懦弱求存的亡国之君,一位是刚烈抗争的末代太子,他们的关系既是血缘羁绊的缩影...
太子丹 2025-09-16 沙丘之变:秦始皇帝国的黄昏与权力崩塌的序曲公元前210年夏,秦始皇第五次巡游的车队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这位以“千古一帝”自居的统治者,在鲍鱼掩臭的辒辌车中咽下最后一口气。这场看似寻常的死亡,却因...
秦始皇陵 2025-09-16 秦始皇的情感迷局:黎姜与阿若,谁才是他心中的白月光?秦始皇嬴政,这位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诩的千古一帝,其政治功绩与铁腕统治早已被历史铭刻。然而,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他的情感世界却如迷雾般难以捉摸。关于他是...
秦始皇陵 2025-09-15 兵马俑的来历:从殉葬制度到永恒军团的千年跨越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一支由8000余尊陶俑组成的地下军团沉睡了两千余年。1974年,当地农民打井时意外揭开这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
秦始皇陵 2025-09-12 破釜沉舟:绝境中迸发的决绝智慧公元前207年的巨鹿城下,漳河波涛裹挟着历史的重量奔涌向前。楚军统帅项羽立于船头,望着对岸秦军二十万大军的旌旗,突然挥剑斩断船锚,铿锵之声穿透晨雾:“凿沉所有船...
项羽 2025-09-12 王离算名将吗?——从家族荣光到历史迷雾的军事人生在秦末乱世的风云中,王离的名字常与“巨鹿之败”“将门之后”等标签紧密相连。作为秦朝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他继承了家族的军事基因,却最终在项羽的铁骑下折戟沉沙。...
项羽 王离 2025-09-1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