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十六岁即位。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下去。
汉武帝刘彻继先父之业而为君,同时也继承了先父留下的人才班底,但不同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指导终使他将旧班底的人物逐步抛弃,并组建了听命于自己的臣属集团,汉武帝时期的臣僚组成的全新政治集团与汉初无为而治的政治集团截然不同,这些政治集团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法家思想为手段,开启了全新的政治篇章。那么,如何评价汉武帝时期的臣僚们政治集团,这一期间又发生怎样的历史现象呢?
01
统一思想的政策让异学之士怀才不遇

朝廷开辟了广泛的征才之路,但在“罢黜百家”刚刚开始的背景下,并不是任何有才能的人物就会脱颖而出,只有那些在朝廷独尊之学上有成就、有创见的人才才会得到政治的青睐。
公孙弘、主父偃多年受挫,及后来改学儒术并将其用之于当朝政治建言时才步入人生的通途,而朱买臣熟读《春秋》,一出仕就成为皇帝近臣,可见思想选择对个人政治活动的意义。
当社会的指导思想定于一尊时,与之不相符合的人想凭学识进入仕途通道,要么就要像主父偃那样实现政治理念的转换,要么就会像汲黯那样遭受压抑和排斥。思想一尊并非社会幸事,而社会的不幸,正是首先要由持有异学的个人直接分与承担。
02
推行儒家思想到社会的“正统地位”
定为一尊的思想不仅仅只是承担社会的教化功能,它也有一种政治实践化的要求。公孙弘和倪宽正是充当了儒家学说的政治实践者才在朝中大得彰显。
他们两人并无多少理论建树,但公孙弘以身自躬行的行为特征表现了儒家的为臣之道和处世方式,倪宽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施政措施,向人们展现了儒学的礼仪典式及其对社会政治的许多合用性,以实践化的推进稳定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无论思想一尊对社会的意义如何,力行这一思想的人物都是当朝的幸运儿。能够把一种思想学说推进到了政治实践领域,当然也是理论本身与实践人物的双方幸运。
03
臣僚集团内部斗争加剧,导致政治开始走向腐败
同朝治政的臣僚是系之于王朝兴衰之上的利益相同的政治共同体,但由于思想指导、价值理念、行事方式和个人品性的不同,政治实践中必然会发生相互间的对立和摩擦。
在专制集权的政治系统中,正常的矛盾纠纷不是通过辩论、说理及规范的程式来处置,而总是以非正常的方式来解决。

公孙弘对许多同的排挤、主父对他人阴事的揭发以及他遇到的报复,张汤对众人的打击及朱买臣等人对张汤的陷害等等,正显着汉朝臣僚们钩心斗角、相互倾轧的复杂图景。
专制体制中没有政治矛盾及个人纷争正常解决的必要程式,缺乏同僚们规范竟争的渠道,因而使构陷和暗算成了人们消除异己、保持禄位和晋阶升级的有效手段,堂堂朝政坛于是成了阴谋和诡计充斥的场所。
同时,社会没有从根本上竖起推动社会进步和以民为本的标杆,放弃了如文帝刘恒朝廷那样的道德理念,臣僚们的对立较劲几乎成了有利害而无是非的纷争。
窦要与田纷的相互排斥造成惨剧、张汤过手的狱案之决,都说明专制体制最终是以君主意志定是非的,在是非不清的地方由君主好恶定是非,这也合于君主专制的要求与逻辑。
这样的是非判定引导臣僚们朝着顺承君意、看风使舵、献媚求宠的方向去处置政务和塑造人格,而这种官场之风必然促使政治文化走向腐败、堕落之地。
04
汉武帝认可的臣僚不被下层民众和历史认可
刘彻的朝廷大兴事功,臣僚不少,这些臣僚各为当朝政治活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考察这些臣僚,可以发现当朝的君主和臣民对许多人的评价并不一致,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
君主认为公孙弘、张汤、主父偃均是难得的良臣,而同代的臣民却很难认可;汲黯被君主斥为“愚”而不愿接近,他却在下层民众中颇有声望,这种评价的分歧是由于立场的差异和期求的不同而引起的。
专制制度是君主一手倡导的,它在现实中总是向君主一方偏斜,因此,得到君主肯定的人物总是风光一片,而君主不赏识的人总要经历一番困顿。

然而,事情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一个人哪怕曾经为君主所轻视,但当民众对他有极好的评价时,君主也会重新审定自己的往昔评价,大多会由轻视变为器重。汲黯治东海和准阳,卜式治理缑氏和成,倪宽治理京,他们最终让刘彻更加看重,就是因为清醒的君主更看重民众的意志和社会的安宁,能实现地方治理和社会安宁的臣属,自然会在君主的动态评价中获得不少加分。
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民众的评价是最能与历史的评价相一致的,因为历史的进程总与民众的心愿更相一致,在民众与君主的认识分歧中,唯有历史是更多地偏向于民众一方。
处在一种偏狭的政治系统中,那些善于阿世的精明人物不乏人生的辉煌,但却常被岁月丢弃,历史映照出的是他们的猥与卑;被人们高度评价的历史人物常被现实冷落,却往往得历史的敬佩。
虽然武帝时期经常发生臣僚政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以及非儒学人士的怀才不遇的事件,但这并不妨碍这段时期成为汉朝历史上的“高光时刻”。武帝时期一些臣僚虽然后世评价一般,例如主父偃和张汤,但是这部分臣子却帮助武帝维护了汉王朝的统治。稳定统治加之大规模的对匈战争让很多文人墨客有“场面”可写,成就了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
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四年,后宫佳丽无数,但卫子夫与钩弋夫人的命运轨迹,却因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成为历史长河中最具悲剧色彩的注脚。一位是稳居后位三十八年的皇后,一位是诞...
卫子夫 刘彻 2025-11-13 汉武帝六子命运图鉴:权力漩涡中的皇家悲歌汉武帝刘彻以雄才大略铸就"汉武盛世",却在家族传承中埋下悲剧种子。其六子命运如六面棱镜,折射出封建皇权制度下人性异化与权力绞...
刘彻 2025-11-04 汉室悲歌:六子凋零背后的权力困局与人性悲剧汉武帝刘彻一生雄才大略,开疆拓土,却难逃“六子无善终”的家族诅咒。从戾太子刘据自尽于巫蛊之祸,到广陵王刘胥因诅咒被赐死,六个儿子的命运如同被诅咒的棋局,最终全部...
刘彻 2025-10-20 汉武帝的求仙执念:与方士李少君的千年迷局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刘彻以开疆拓土、尊儒兴文的雄才大略闻名,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天汉之君”晚年深陷对长生不老的狂热追求。其与方士李少君的纠葛,不仅折射出帝王对...
刘彻 2025-09-30 汉武帝六子悲剧:权力漩涡中的宿命之殇在中国古代帝王家族中,汉武帝刘彻的六个儿子以集体性的悲剧结局,成为历史长河中一段令人唏嘘的篇章。他们或死于非命,或英年早逝,无一善终的命运背后,折射出皇权制度下...
刘彻 2025-09-29 从盛宠到决裂:汉武帝与卫子夫的情感裂变解析汉武帝刘彻与皇后卫子夫的情感轨迹,堪称中国古代宫廷权力与情感交织的典型样本。这对从一见钟情走向生死决裂的帝后,其关系演变折射出帝王情感、政治博弈与人性弱点的多重...
卫子夫 刘彻 2025-09-29 从杀死太子到逼死皇后:汉武帝晚年权力困局的终极抉择公元前91年,长安城笼罩在血雨腥风中。66岁的汉武帝刘彻以"巫蛊之祸"为名,将屠刀挥向自己的至亲——太子刘据被迫起兵自卫,最...
刘彻 2025-09-28 刘彻与刘陵:权力漩涡中的皇室纠葛与历史真相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案震动朝野。其女刘陵因“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被连坐处死,史载她“慧,有口辩”,曾以美色与金钱游走于长安权贵之...
刘彻 刘安 2025-09-24 汉武帝征朝鲜:铁血东征与东亚格局重塑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以雷霆之势向朝鲜半岛发起远征。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争不仅终结了卫满朝鲜的独立政权,更将汉朝疆域拓展至鸭绿江流域,在东亚历史上刻下深刻印记。...
刘彻 2025-09-17 王娡的三个女儿:命运交织的西汉公主群像作为汉景帝刘启的皇后,王娡以二婚之身入宫并诞下汉武帝刘彻的传奇经历广为人知。然而,她与汉景帝所生的三位公主——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其命运轨迹同样折射出...
王娡 刘彻 2025-09-10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