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如何选取天下人才为己用,是每个君王都要考虑的事。先秦时期,主要采用“世卿世禄”以及分封天下的诸侯、卿、士等等。也就是说,当官的基本上都是些贵族子弟,世代延续,平民唯一上升的渠道就是上战场杀敌立功。
到了汉代,选拔人才的方式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由各级地方官吏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地方、州里推举的称为秀才,由各郡推举的称为孝廉。魏晋时代,门阀制度更是垄断了官员的任用通道,入仕为官成了贵族的专利。
“科举制”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科举制打开了平民上升通道,伴随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影响极大。在大多数情况下,科举确实可以让那些家庭贫寒的人,凭着自己才学,有直上青云的机会。但是,要凭着自己实力在科举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却十分的艰难。科举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秀才,才之秀者,即是读书人中的优秀人才。考中秀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经过三场考试:县里考一次,府里考一次,最后到省里提督学政那里考一次,俗称“小三元”。根据考试成绩和资历,秀才被分为三等,只有考到一、二等级的合格者才能获得“秀才”的称号。
每个府院三年两考,每次录取45名,平均每年录取人数大约也就30名左右,再细分下去的话,每个县也基本只有5个读书人能考中秀才,相当于现在全县高考的前五名。这样的人,哪个不是“超级学霸”?因为秀才没有薪水,不可以当官,所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地位,需要自食其力,养家糊口。社会上往往称其“酸丁”,“穷秀才”。但是秀才多少还是有了一些特权:
一是见了县官不磕头,不称大老爷,而且还有座位;二是犯了罪不可以直接脱开裤子打屁股。即使要打手心也只能由县处级的学官动手,不许衙役打。动刑要省里批准革去功名才可以。三是不出徭役,房子可以比别家高三寸。
中了秀才,意味着有了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的资格。乡试是三年一次,通常在农历的秋天八月举行,所以乡试又称“秋闱”。举人的名额是有规定的,大省100名左右,中省70名到80名,小省40名到50名不等,不可以随便增加或者减少。据不完全统计,有明一朝276年,举人大约有10万人左右。平均下来,全国每三年只中举1000人,一年300多人,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参照清华、北大每年招生7000人左右来计算,一年下来考中举人的人数仅仅约为清华、北大人数的1/20,所以古代的举人的含金量本人觉得要远远高过清华、北大的学生。不过,一旦中了举人,就牛了!从此就被称为老爷,有了做官的资格,是体制内的人了,享受政府的特殊津贴,衣食无忧,生活潇洒。举人一般可出任知县、教职等职务。因此也有“头顶知县,脚踏教官”的说法。举人即使不当官,也可以和县处级干部平起平坐。
礼部会试,三年一次,都是在秋闱之后的第二年春天,中榜者,称之为“贡士”,其实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些贡士一般都将会是进士。只不过还得经过最后一关殿试,分出高低三等。一甲3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考取进士的难度,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参照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展示内容:在中国1300多年科举考试历史中,全国平均下来每375万个读书人才能考中一个进士。自宋代开始,中进士后即可以马上授以官职。清代略有不同,清朝状元一般授翰林院编撰,为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为正七品。二、三甲进士会被分派到朝廷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部委级”衙门观政,也就是实习,一般两年后经考核被授予正式职位。
附: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朝举行甲辰恩科会试,选拔出273名贡士参加接下来的殿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本次殿试的试题,也流传下来,各位可以看看难度。考试共分三场。
第一场:史论五篇。
1.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考国防,民族政策)
2.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同样考国防政策,显然与当年大清面对列强侵略相关)
3.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考国家内政治理战略,评价“以法治国,以德治国”。)
4.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考“人力资源”,人才选拔战略。)
5.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考国家外交战略,显然与当年李鸿章在各列强之间周旋相关。)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考教育改革,国际比较研究)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考外交政策,国际比较研究)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考国内治理——改革开放战略,国际比较研究)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考农业经济学,农业制度改革。土地,资本,劳力的概括相当“西方经济学”。)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考国际法,具体如何应对美国的排华法案。)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2.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考试题目大都与当时大清时局息息相关,考生既要通晓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又要具备国际视野,非学贯中西不可。
1856年9月2日深夜,天京东王府内火光冲天,北王韦昌辉的刀斧手在血泊中翻找着东王杨秀清的首级。这位曾以“天父下凡”掌控太平天国军政大权的领袖,最终落得身首异处...
杨秀清 傅善祥 2025-09-12 岳钟琪为何不反清:家族、现实与政治的交织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岳钟琪作为岳飞的后裔,本应是反清复明的天然旗帜,却始终对清廷忠心耿耿,甚至在面对策反时主动告密,最终在乾隆朝仍获重用。这一看似矛盾的选择,实...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岳飞 2025-09-12 明末熊廷弼:军事天才与政治悲剧的双重镜像在明末风雨飘摇的辽东战场上,熊廷弼以“铁血书生”的姿态横空出世,用三年时间重建辽东防线,令皇太极感叹“熊经略在,安敢南顾”。然而,这位被后世称为“唯一能扼杀后金...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9-12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疆域整合与伊犁将军的设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随着大小和卓兄弟的败亡,一场持续三年的叛乱在葱岭以东的南疆大地落下帷幕。这场由白山派首领波罗尼都、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不仅考验着清...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小和卓 2025-09-12 乾隆帝皇位传承:十五子永琰的继位之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实际执掌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他共有十七位皇子,但最终继承皇位的并非嫡长子或备...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11 张东官与刘善东:跨越时空的厨艺传奇与历史迷雾在中国烹饪史上,张东官与刘善东是两位常被提及的名字,但他们的故事却因历史记载的模糊与文艺创作的演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一位是乾隆御膳房的“江南第一名厨”,一...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2025-09-11 火耗归公:雍正整顿吏治与充实国库的双重变革康熙末年,清朝看似延续“康乾盛世”的繁荣表象,实则暗藏危机。由于长期对外用兵、赈灾开支及官员贪腐,国库银两仅存800万两,财政濒临崩溃。地方官员为填补亏空,借“...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9-11 孝康章皇后与董鄂妃:清初后宫的两位传奇女性在清初历史中,孝康章皇后与董鄂妃作为顺治帝后宫中最为瞩目的两位女性,常因身份关联引发误解。事实上,二者虽同葬孝陵、同为顺治帝后妃,却在出身、经历与历史地位上存在...
顺治为什么出家 董鄂妃与顺治的爱情 2025-09-10 贾探春人物形象分析:末世中的“玫瑰”与“凤凰”在《红楼梦》的群芳谱中,贾探春如一株带刺的玫瑰,既以“敏”字著称的治家才能令人惊叹,又因庶出身份与远嫁命运蒙上悲剧色彩。她既是封建礼教下的叛逆者,又是家族衰亡的...
贾探春 2025-09-10 布喜娅玛拉与皇太极:历史与虚构的交织之问在女真族的历史长河中,布喜娅玛拉(即东哥)与皇太极的名字常被并提,但二人是否真正有过情感联结或婚姻关系,需从历史与文学两个维度进行辨析。一、历史真相:布喜娅玛拉...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9-1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