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秦韬玉有句诗叫“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用这句诗来形容黄巢真可谓贴切。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也让垂死的李唐王朝大伤元气。他辛辛苦苦南征北战却没有灭掉唐王朝,而另一个人却不费吹灰之力就登上皇帝之位,这无疑是为别人做了嫁衣。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先回到黄巢所生活的年代,看看黄巢为什么要起义以及他为何会失败。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早已是苟延残喘。中间虽经历过几次改革,但由于宦官和藩镇的阻挠,都一一流产,这就注定了大唐从此一蹶不振。到了唐僖宗时,局势更恶,君不君,臣不臣,老百姓流离失所,可谓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根据《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关内大饥,人相食”,局势混乱到如此程度,简直就是人间地狱。《旧唐书·僖宗本纪》也说道:“京师食尽,贼食树皮,以金玉买人于行营之师,人获数百万。山谷避乱百姓,多为诸军之所执卖。”连军队也做起了买卖人肉的“生意”,老百姓可以说是没有活路了。
而朝廷呢?朝廷三令五申,说如今灾难纷起,老百姓度日维艰,一定要爱民如子,不能强加赋税。“本是平人,迫于饥馑,驱之为盗,情不愿为”。朝廷也体谅老百姓的难处,因此所下达的圣旨可谓是合情合理。可是有谁听呢?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再好的政令一旦到了基层也会变了样。官吏哪管百姓死活,该盘剥,该贪污的一样不少,反而变本加厉。

面对如此恶劣的形势,唐僖宗当时也不过是十二岁,根本不省人事,只顾贪玩。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出来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局面或许会有转机。但是“国无良相,军无良将”,这就注定了大唐气数将尽。灾荒不断,赋税沉重,老百姓不得不铤而走险,落草为寇。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是以唐民迫于必死而揭竿以起也”。当时,韩秀昇造反,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擒,问他为何要反?他说:“天下无复公道,纽解纲绝。今日反者,岂惟秀昇!”
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时候,蝗灾更加严重。自东向西,所过之处,颗粒无收。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京兆尹上奏:“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而宰相听到这个消息后,却相互庆贺,可见这些大臣腐朽到何种程度!
面对如此的局势,天灾人祸,朝廷根本指望不上。那么,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就轮到黄巢出场了。黄巢以贩私盐为生,善骑射,喜任侠,屡举进士不第。干的是杀头的买卖,屡次名落孙山,对朝廷早就心怀不满,于是便揭竿而起。由于老百姓都没了活路,一下子就有几千人跟随黄巢,以期能找条活路。与安禄山不同,黄巢没有兵强马壮的势力,也没有图谋已久的野心,只是希望朝廷能够封自己个节度使,能够找条出路。可是朝廷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一口回绝,就这样双方僵持达十年之久。
由于没有既定的目标和远大志向,因此黄巢只能像流寇一样到处乱窜。只能像一股旋风一样对唐王朝起到扫荡作用,根本构不成致命一击。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感慨道:“若黄巢,则陷广州旋弃之矣,蹂湖湘旋弃之矣,度江淮旋弃之矣,甲、蔡、卞无尺地为其土,无一民为其人,无粒粟为其馈,所倚为爪牙者朱温、尚让,皆非素所统御,同为群盗,偶相推奉尔。”唐朝虽然腐朽,但黄巢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推翻它。
你也许会在想,黄巢为何会这么弱。我们不是读过他的诗吗?充满豪情壮志,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可是历史总是经不起细推,我们所熟知的黄巢关于咏菊花的诗共有两首,即《题菊花》和《不第后赋菊》。这两首诗皆见于《全唐诗》,后人一般认为是黄巢所作。根据宋人张端义《贵耳集》下记载:“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为至,巢信口应以“堪与百花为总首”云云。巢之父怪,欲击之,翁乃令巢再赋一篇试之,巢便以‘飒飒西风满院栽’一篇应之。”当时黄巢只有五岁(虚岁),一个乳臭未干的儿童能够作出这样的诗总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且赵与时《宾退录》引黄巢的“记得当年草上飞”的《自题像》,也是后人肢解元稹的《智度师二首》而成。总之,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够做出这样的诗是值得令人怀疑的。如果黄巢真的是天才儿童,那么为何会屡试不第呢?即便是朝廷腐朽,考试环节存在问题。那么,在后来的起义中,为何没有儿时的那般志向,却像个流寇一样到处乱窜呢?
中和二年(884),黄巢去世。关于他的死,坊间有种种传闻,或被斩,或自杀。有的干脆说,他没有死,出家为僧了。
黄巢起义尽管轰轰烈烈,但最终还是失败了。王夫之感慨道:“亡汉者黄巾,而黄巾不能有汉;亡隋者群盗,而群盗不能有隋;亡唐者黄巢,而黄巢不能有唐。”是啊,这些都是为他人做嫁衣的人,黄巾起义尽管兴盛一时,但不过是撼动了东汉的根基,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群盗反隋,如瓦岗者,虽盛极一时,但天下最终还是归了李唐。那么黄巢反唐呢?他究竟是为谁做了嫁衣?
如果我们知道唐朝灭亡后,谁做了皇帝,那他就是坐收渔翁之利之人。唐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正是后梁,其建立者是朱温,也就是说黄巢是为朱温做了嫁衣。何以如此说呢?
首先,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唐朝也没有灭亡,但毕竟也是元气大伤。其次,朱温当初是黄巢的部下,当黄巢攻入长安时,他感到前途渺茫,毅然而然地弃黄巢而去,投降唐朝。朱温降唐之后,朝廷赐名“全忠”,他便和黄巢反戈相向,但他异常精明,总是有意保存自己的实力。
唐僖宗去世后,即位的是唐昭宗,尽管他很想振作,有所作为。但命运掌握在朱温手里,可以说是回天无力。朱温逼迫他迁都洛阳,想要昭宗禅位给他,但又不想背上弑主的恶名。昭宗心里虽然明白,却并无此意,始终认为人心向唐,天下就还是李唐的。后来,朱温的手下杀了昭宗。李唐至此灭亡,于是朱温也就称帝,顺理成章地成为后梁太祖。可是后来,即位不久的朱温也被杀了,而杀他的正是他的儿子朱友珪。
还是那句话,“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黄巢终其一生都在反唐,却没有成功,反而身首异处。政治投机者朱温则先反唐后降唐,不费吹灰之力得了天下,穿上了黄巢为他做的“嫁衣”。可悲的是,这“嫁衣”没穿多久,就被他的儿子杀死了。
唐朝,这个曾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铸就华夏文明巅峰的王朝,在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却深陷政治黑暗、经济崩溃与社会动荡的泥潭。从安史之乱的烽火到黄巢起义的...
黄巢 2025-09-15 黄巢最霸气三首诗:以诗为刃,劈开千年门阀铁幕在晚唐的黑暗天幕下,黄巢以盐商之身掀起农民起义的狂飙,更以三首诗作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锋利的“反诗之刃”。这三首诗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呐喊,更是寒门阶层对千年门阀制...
黄巢 2025-09-09 黄巢最有名的诗:菊花意象下的时代呐喊与精神图腾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黄巢的诗作以独特的暴力美学与反叛精神独树一帜。这位唐末农民起义领袖虽仅存三首诗作,却以《不第后赋菊》中“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磅礴气势,将个人命...
黄巢 2025-08-07 黄巢:历史迷雾中的复杂人性黄巢,这位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却争议不断的印记。从私盐贩子到“冲天大将军”,从长安称帝到狼虎谷败亡,他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解构与重构...
黄巢 2025-07-29 黄巢诗作:乱世烽火中的豪情与悲歌在唐末动荡的历史长河中,黄巢作为农民起义领袖,以武力撼动王朝根基,更以诗作抒发壮志豪情,留下三首风格迥异却同样震撼人心的诗篇。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从落第书生到起...
黄巢 2025-07-10 朱温:乱世枭雄的霸业瓶颈与统一天下的历史遗憾在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浪潮中,朱温以黄巢降将的身份崛起,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控制唐廷,最终篡唐建梁,成为五代十国开端的风云人物。然而,这位曾“四战皆克”、...
朱温 黄巢 2025-07-01 葛从周:乱世中的武勇与谋略——从降将到陈留郡王的传奇人生在中国五代十国的烽烟中,葛从周的名字如同一柄淬火寒刃,划破了唐末至后梁初年的混乱时空。这位从黄巢义军投奔朱温的降将,凭借战功跻身后梁开国名将之列,最终以陈留郡王...
朱温 黄巢 2025-06-30 单雄信后裔的复仇之火:黄巢起义与唐朝覆灭的隐秘联结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个延续289年的大一统王朝轰然崩塌。历史教科书将唐朝灭亡归因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制度性危机,却鲜少提及单雄信后裔在黄巢起义中...
朱温 黄巢 2025-04-09 黄巢之死:历史迷雾中的真相探索黄巢,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了传奇色彩。从领导农民起义,到建立大齐政权,再到最后的败亡,黄巢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么,...
黄巢 2025-02-20 黄巢:唐朝末年的杰出领袖与复杂人物黄巢,唐朝末年的一位杰出领袖,以其非凡的才华、坚定的信念和复杂的性格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是一位有着深厚文...
黄巢 2025-02-18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