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我国古代是中的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那就要属战国时期的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邯郸之战了。可以说秦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进行了一次错误的战争,而得到的就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同样赵国也是如此,不存在胜利,所得到的仅仅只是数十年的苟延残喘罢了。
公元前260年九月,长平战场的血腥尚未散尽,数十万赵军尸骨未寒,秦军已开始趁胜追击。下一步的目标再清晰不过:正是赵都邯郸。所有人都惊恐地发现,赵国的末日就在眼前,他们已没有军队能保卫国土了。赵王君臣乱作一团,他们无力再与秦军正面抗衡,只得寄希望于外交手段,因此派出了纵横家苏代去贿赂秦相范睢,这或许是赵孝成王自上党之变以来唯一正确的决定。苏代成功地使范睢对白起产生了嫉妒,并劝阻秦昭襄王停止攻赵,理由是“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昭襄王听从了丞相建议,也许他对元气大伤的秦军能否拿下邯郸同样心存疑虑,这也使他错过了一举灭赵的最佳机会,一如赵国错过了赢得长平之战的机会。白起忿忿不甘地下令撤军,与范睢就此结怨。
赵国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为了这弥足珍贵的短暂和平,赵孝成王不得不亲自朝见秦昭襄王。和谈的结果是,赵国割让六城,秦军罢兵。赵孝成王本打算履约,大臣虞卿的进言促使他改变了主意:秦国用尽全力去进攻自己不能得到的土地,疲惫而归;大王却把它无力夺取的土地拱手相让,这正是助秦国攻打自己。赵孝成王赞同了虞卿的意见,六座城池没有割让给秦国,而是转给了齐国。这极大激怒了秦昭襄王。公元前259年九月,他重新派出大军向赵国进攻。这回领军的不再是白起,也许是被长平之战和杀降耗尽了全部心力,此时他一病不起。五大夫王陵接替了白起的职务,也准备完成他九个月前被中止的任务。然而此时,这个任务的难度已变成了“不可能的”。
面对危在旦夕的局势,赵国朝廷也仿佛一架年久生锈却被重新启动的机器,尽管滞涩笨重,但终究开始运转起来。赵孝成王每日早朝晚退,平原君为首的外交大臣们向列国求救,获得了五国情感上的支持。当秦军重新来袭时,赵国“其国内实,其外交成”,恢复了一定实力。
公元前259年十月,五大夫王陵统领的秦军抵达邯郸城下,名垂千古的邯郸保卫战正式打响。攻守双方的噩梦也由此开始。
开战之初,没人相信赵国能组织起有效抵抗,就像长平之战前没人能预料到最后的惨痛结果一样。他们错了,赵人体现出了惊人的斗志,长平之战丧失亲人的悲痛,对秦军的仇恨,统统化为共赴国难的决心。连赵孝成王都知道“折节以下其臣”,赵国朝廷君臣一心,上下同力,大有当年勾践被困会稽时的众志成城。
每天的进攻千篇一律。秦军的投石机抛出无数飞石砸上城头,不是为了直接杀伤敌军,只是一种威慑与掩护,士兵们扛着攻城梯,冒着守军的密集箭雨,向伤痕累累的邯郸城垣进发,运气好些的士兵能躲过滚木礌石,顺着梯子登上城垣,但迎接他们的往往一拥而上的守军,结局也无不是被砍成肉酱,或者跌下城垣、摔得粉身碎骨。
战斗从整个冬季一直打到第二年初春,秦军几次增兵,前后损失了五万人马,依然奈何不得邯郸。此时的秦昭襄王逐渐感到骑虎难下,他再次敦促白起领军,也再次遭到了拒绝。武安君的理由是,“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深感颜面无光的秦昭襄王没有听从白起的意见,《战国策》记载了他的一句话:“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这位暮年的老王比年轻时加倍争强好胜,如今他所追求的与其说是拿下赵国,不如说是赌一口气。他下令由王龁代替王陵为将,继续围攻邯郸。第二轮攻势持续了八九个月,依旧是无休止的进攻,无休止的死亡,数以万计的年轻生命就这样被轻易浪费,除了惨重的伤亡,秦军一无所获。围困和抵抗还在持续,赵人缺乏给养,秦人则缺乏斗志,双方都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甚至早已忘记了开战的理由,只是在以一种纯粹的本能支撑着自己不要倒下,谁也不知这场冗长的战争将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
秦国本不必担心东方五国发来援兵。试想长平之战那样的紧要关头,五国尚且一直骑墙观望,如今赵国即将灭亡,他们更没理由再投入兵力。可是如今的情况已和那时不同。
长平之战,赵王君臣并没有展现出必胜的意志,五国对它缺乏信心;如今秦军围困了三年仍没能拿下邯郸,这却使诸侯们悄然心动:与其坐等秦国灭赵、实力继续膨胀,不如助赵国解围,这样秦国被击败后,短时间内会无力东进,脱险的赵国同样无法构成威胁。战国后期最波澜壮阔的合纵就此展开。
平原君赵胜难得表现出了英雄气概,他带领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门客,亲自出城向楚国求援,“毛遂自荐”的经典故事由此上演,门客毛遂以半胁迫半游说的方式促使楚考烈王下定决心,双方歃血为盟,楚军出动援赵了,领军的是战国四公子中的春申君黄歇。
魏国也开始有所动作。此前赵国曾多次向他们求救,这回魏安釐王分外慷慨地派出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在大将晋鄙的统领下北上。这使秦昭襄王有些措手不及,之前他似乎没料到会有援军前来,为此特意向魏国声明:秦国很快就会拿下赵国,各国如果有敢救赵的,秦国灭赵后下一个就要攻打它。为了证明这不完全是口头威胁,当年十月,秦将张唐率军攻克了邺城。魏安釐王因此又动摇起来,他指示晋鄙在邺地停住脚步继续观望。
赵国没有投降,秦国没有取得进展,魏国没有进兵,楚国同样没有,邯郸之战因此陷入了胶着。实力对比的此消彼长使交战各方都不敢轻举妄动,互相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不过这一局面依旧对秦国有利,他们只要坐等邯郸流尽最后一滴血,就可以宣告胜利,楚国和魏国的联军也会就此作鸟兽散,一如此前秦国多次粉碎合纵联军的攻势一样。
他们的如意算盘被另一位关键人物打碎了。战国四公子的最后一位,信陵君魏无忌,成为决定邯郸之战胜负的关键,也是那一战当之无愧的英雄。他是平原君的内弟,曾多次劝说魏王发兵,被拒绝后甚至打算亲自率领门客去救赵。后来在门客侯嬴的建言下,他改变方式,请魏王的宠妃如姬盗来虎符,赶到援赵的魏军中,由门客朱亥椎杀晋鄙夺取军权,就此留下“窃符救赵”的经典故事。此后他将十万魏军精简至八万,遣散了一些父子兵和兄弟兵,从而极大鼓舞了士气。士兵们一扫多年来屡败于秦军的压力,抱着必胜的决心赶向邯郸。这样久违的求胜欲望,只有在名将吴起统领的魏武卒身上才能见到,那还是遥远的魏武侯时代,距今已有上百年。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像太阳撕开厚重云层,投下一缕金线般的光明,单是这支队伍的出现,足以使气息奄奄的赵人重新燃起希望,何况魏军那猛烈的攻势前所未有。围城中迅速行动起来,在门客李同的请战下,回到邯郸的平原君迅速招募了三千名死士,出城突袭秦军,一举将对手击退了三十里。在同一时间,楚军也杀了出来。
魏军有信陵君魏无忌,楚军有春申君黄歇,赵军有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中的三人同时出现,这几乎是战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参加这一战的有可能还包括赵国的一连串名将:廉颇、庞煖、乐乘,甚至后来的李牧。除了邯郸之战,还没有哪一场战争能像眼下这般,汇集那么多光彩熠熠的名字,持续了三年的惨淡战事终于在这一刻迸射出银河星爆一般的炫目光彩,这是六国几乎所有雄杰的集体亮相,也是六国对秦国几乎唯一一次酣畅淋漓的胜利。
攻守之势在一瞬间颠倒,面对三支来势汹汹、从不同方向突然出击的军队,早习惯了按部就班进攻的秦军顿时猝不及防、左支右绌,各部秦军纷纷告急,多处阵脚已开始松动。为了避免全军溃败,主将王龁下令解除对邯郸的包围,向西面河东郡的汾城撤军,准备站稳脚跟后伺机反攻。王龁只能把挽救战局的希望寄托在援军身上,他也向咸阳请求增兵。秦昭襄王应允了他的请求,命范睢的亲信郑安平领军救援。没人想到,这支军队很快陷入包围,郑安平索性率领两万秦军投降了赵国,这是秦军近百年来都没有过的耻辱举动。失去了求援的希望,王龁也不得不悻悻撤军。赵国的命运总算被从悬崖边缘拉了回来,这个国家得救了。
秦国战神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他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没有任何人能在战场上杀死他,他是死在了秦昭襄王的愤怒之下。
战事陷入僵局时,白起多次拒绝了秦昭襄王和范睢要自己领军出征的命令,很多人以为他是在和秦昭襄王赌气,或者只是为了保住自己一生不败的名将光环,甚至据此认为他情商低下,因为只要忍气吞声答应、亲自领军出征,即便战事失利,他依旧可以保全性命。种种看法,都是对这位名将的贬低甚至羞辱。
面对亲自前来催战的秦昭襄王,他在病榻上艰难说出了最后的谏言:“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秦昭襄王的反应是,“王不答而去。”
秦军败战的消息从前线传来后,白起发出了叹息:“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成为点燃秦昭襄王怒火的引线,他下令将白起贬为普通士兵,流放阴密(今甘肃灵台县),由于白起还在病中,未能立刻成行。三个月后,更多的失利消息接踵而至,秦昭襄王再度下令驱逐白起;当这位昔日的名将刚离开咸阳十里,来到咸阳西郊的杜邮时,一名使者又匆匆赶到,递上了秦昭襄王亲赐的长剑。一切都在不言中。白起接过长剑,横亘在脖颈,史书记下了他临终前的发问:“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许久的沉默后,他自己给出了答案:“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在这番最终的忏悔后,他自刎而死,此时距他赢得长平之战的辉煌胜利,不过三年。
而那位秦国名相范睢因为误用亲信,使秦国遭受耻辱,被秦昭襄王罢免相位,不久抑郁而终。
赵国成功的保卫了邯郸,取得邯郸保卫战的胜利,邯郸却是悲喜交集,喜的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悲的是死去的同胞和破碎的家园。赵国赢得了最后的的胜利也赢得了一片废墟,邯郸经此一劫,又得需要几代人时间来恢复元气。胜利对赵国来说是迫切的,但是,胜利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赵王在邯郸一役之后为了感谢楚魏的救援,又把几座城送给了信陵君和春申君,这样,赵国的领土在经过长平一战之后实际上是发生了的萎缩,这也就意味着赵国的实力的削弱。
而我们反观秦国,在邯郸一战中,在敌国的领土上作战,损失的只是部分士兵,而且也只是在最后的时候遭受了一定的打击,这对秦国来说,只能算是一种正常的损失,并不能影响到秦国进攻的策略,当然就更不可能使秦国的失去战国第一强国的地位。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邯郸之战并没有改变秦强赵弱的根本局面,也没有成功的遏止住秦国进攻势头。胜利者不胜,失败者不败,这就是邯郸之后的秦赵。
在中国古代史学体系中,"本纪"是纪传体史书的核心体例,而项羽作为未称帝的军事领袖被列入《史记·项羽本纪》,这一特殊安排既体现...
项羽 2025-09-25 吕不韦之死:一封信背后的权力困局与时代悲剧公元前235年,秦国前丞相吕不韦在洛阳封地饮鸩自尽,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这场死亡的核心导火索,是一封仅30字的书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
吕不韦 2025-09-25 司马卬之子:历史长河中的隐秘身影在秦末汉初的乱世风云中,司马卬作为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的殷王,曾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儿子,史书记载却极为简略,宛如历史长河中若隐若...
项羽 2025-09-24 虞子期与虞姬:历史与虚构交织的兄妹传说在楚汉争霸的波澜壮阔中,虞姬与项羽的“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而虞子期作为虞姬的“兄长”形象,也因文学创作与民间传说深入人心。然而,当拨开历史迷雾,会发现这对兄...
项羽 虞子期 2025-09-24 范增算顶级谋士吗?——历史迷雾中的谋略之辨在秦末汉初的风云变幻中,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重要谋士,其谋略水平与历史地位一直备受争议。有人将其与张良并论,视其为绝代谋士;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因历史机遇而稍有...
项羽 张良 2025-09-23 宋真宗赵恒: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帝王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历史长卷中,封禅泰山是一项象征“功盖三皇五帝”的至高礼仪。自秦始皇首开先河,至宋真宗戛然而止,两千余年间仅有六位帝王完成这一壮举。而宋真宗赵恒,...
秦始皇陵 宋真宗 2025-09-23 君士坦丁大帝凭什么排第一:重塑罗马与基督教的双重遗产在历史学界关于“世界八大君王”的评选中,君士坦丁大帝始终稳居榜首,甚至超越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等传奇人物。这一评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罗马帝国政治结构的根本性...
秦始皇陵 2025-09-22 有巢氏:文明曙光中的四大发明与人类生存革命在远古洪荒的混沌中,当人类与禽兽争夺生存空间时,一位被后世尊为“巢皇”的智者横空出世。有巢氏,这位被《庄子》《韩非子》等典籍记载的中华文明始祖,以“构木为巢”为...
韩非子 有巢氏 2025-09-22 刘承佑与刘邦:跨越四百余年的皇室血脉与时代变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刘邦与刘承佑虽同为刘姓帝王,却分属西汉与五代十国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以布衣之身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开创四百年汉家基业;...
项羽 刘邦 2025-09-22 扁鹊三次劝医蔡桓公:一场跨越千年的健康警示春秋时期,名医扁鹊以精湛医术闻名诸侯,却因三次劝医蔡桓公未果,最终酿成“病入膏肓”的悲剧。这场医患博弈不仅被《韩非子·喻老》记载为经典寓言,更成为中医“治未病”...
韩非子 2025-09-1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