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将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将军手握重兵镇守边疆,为何很少叛乱,他们到底忌惮什么?
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刘邦成就大业之后杀了无数开国功臣,种种迹象表明自古帝王心思最难测,伴君如伴虎。可是,手握重兵的将军即使预料到了自己的既定命运也都从容赴死,几乎很少发动叛乱,这是为什么呢?
按理来说,他们手握重兵,积攒的名望也足以能一呼百应,忠心耿耿的部下也愿意和他们同生共死,戍守边疆的将军更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那么,他们为什么很少叛乱呢?他们到底是在忌惮什么?
儒家思想教化不想叛乱
教育学中有这么一句话:教育能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古代。
古代自科举制度产生以来,不论文官武官都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考试。考试的内容自然离不开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文化。而儒家思想最重视的就是等级制度,忠君爱国。
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精忠报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他们眼里,社会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只有跻身统治阶层为君王分忧才是王道。
所以,将军认为镇守边关,保家卫国是自己的本分,是神圣的职责,反叛朝廷就是大逆不道,辜负帝王的信任。其实,他们除了他们不想反,更不敢反。
完善的用兵制度不能反
自古帝王无情,哪个帝王不是踩着无数人的鲜血上位的。而作为国家命脉的军队,皇帝更不可能放心地交到某一个特定的人的手中。为了防止将军拥兵自立,古代帝王也是费劲了心思。
首先,他们想到了虎符。他们将兵符一分为二,左一半交由带兵的将领保管,右一半则由皇帝亲自保管。
需要打仗调动军队时,皇帝会将右一半交给另外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才能够调动军队。
这样一来,即使将军有兵符也难以调动军队。当然,虎符由于制作特殊,极难复刻。而因为虎符事关重大,每次都要经过仔细的对比,确保万无一失才能顺利调兵。
若是伪造兵符,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会被发现,就此在人世间销声匿迹,不复存在。
而且,为了防止将军和士兵产生感情,朝廷会把将军不断调离任务区,不惜做到兵无常将,将不识兵。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但却达到了君王的目的:将军不能一呼百应。
其次,朝廷建立了严格的监察制度。从极度害怕武官谋权篡位的宋朝来看,每个武将身边都有文官的监督,一般说来这些文官的品级高于武将。虽然宋朝重文轻武使国家积贫积弱,但也警醒后世应注重对武官的监管。
所以,后世不论是戍守边疆还是镇守京城,几乎每个武将都会被严加监督。那些戍守边疆的将军更是不能有半分懈怠,稍不留意,自己的言行就会被有心之人无限放大,引来杀身之祸。
最后,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粮草,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诺大的一个军队光是后勤保障就需要巨大的花销。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突然拥有了500个房间,那个时候你是不是感觉自己拥有全世界,可如果到了交物业费的时候呢?
同理,一个将军纵使手握重兵,纵然令人羡慕不已,可他们根本负担不起这样的花销。一旦造反,朝廷断了粮草供应,他们只能苦苦挣扎,人困马乏之际被斩草除根。而这时候士兵也不会盲目的跟随将军,糊里糊涂的丢掉性命。
这样一来,把握住军队命脉的朝廷当然不会害怕将军造反。可是,尽管准备如此充分,君王还是难以放心。
他们太害怕将军比自己更得民心,太害怕有朝一日失去砝码沦为阶下囚。于是,他们又想到一个好办法——将他们的家眷留在京城。
家人远在都城不敢反
在古代,帝王一怒伏尸百万,这是对所有敢于挑战帝王权威之人的震慑。在等级分明的古代,刑罚也是十分严苛的。
最让人闻风丧胆的便是:诛九族。而朝廷对待造反者的惩罚,更是斩草除根,一人不留。这对那些手握重兵却又心思不纯的将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威慑。
将军的家眷一般是不会随将军去到自己戍守的领地,皇帝会将达官显贵的家属接到京城。除了京都有更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外,还有人想以此作为牵制他们的手段。
这样一来,就算他们心思不纯想要转移家眷也会被第一时间发现,计划败露。
所以说,为了远在京城的家人他们也只能收起自己的狼子野心安安稳稳地戍守边疆,最后或功成身退享天伦之乐,或战死沙场留名青史,就算死于帝王猜忌也只能抱憾黄泉,仰天长叹。
其他种种原因
其实,除了上述的种种原因外,还有许许多多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原因。
古代是十分讲究礼制的,行兵打仗必须师出有名。这一点在春秋战国时期尤为明显:两国交战必须先下战书,双方同意才能兵戈相见。
上场军队也必须势均力敌,一方逃跑另一方就必须要追。虽然,这样的制度慢慢消失,但师出有名的观念一直流传了下来。
古文中同样是形容两国交战:伐代表的是正义之战,一般是顺应民心的战争;侵是扩充领土的非正义性作战,属于侵犯他人领土;而偷袭则是小规模之战,多为偷袭,不正当手段。所以,没有名头的将军是不能轻易的伐君主的。
而且,一般手握重兵的都是与皇帝关系十分密切之人。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他们深受皇帝信任,与皇帝感情深厚,从来不会产生叛乱的念头,是皇帝治理江山的左膀右臂。
其实,还有一点极易被遗忘的原因:要背负道义罪名。在古代,叛乱是违反天常、人理,罪大恶极的行为。
俗称的“十恶不赦”中,第一条就是“谋反”。而一旦谋反,风险大,成功率小,必须赌上身家性命。成功了历史由自己书写,也能毁誉参半,失败了就只能遗臭万年。
而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天下是谁的天下并不重要,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将军一旦谋反,便会让民众怨天载道,失去民心,兵败如山倒。
如此种种,让将军不得不重新估量自己的实力,思量成功的可能性。最终,放弃反叛,镇守一方,也能赢得生前身后名声。
在汉初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中,一位名为"昭哀后"的女性以特殊身份被载入史册。她不仅是汉高祖刘邦的至亲,更成为西汉宗室谥号制度的...
刘邦 2025-08-20 从市井混混到千古一帝:解码刘邦的帝王级生存法则公元前202年,垓下战场硝烟未散,项羽的霸王戟折断在乌江畔。这个曾以“力拔山兮气盖世”横扫天下的西楚霸王,最终败给了一个出身市井、年逾五旬的“老混混”——刘邦。...
项羽 刘邦 2025-08-19 赵匡胤尸骨鉴定死因:千年谜案的科学解密之路公元976年冬夜,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万岁殿暴毙,留下“烛影斧声”的千古谜团。千年后,现代科学技术为揭开这一历史悬案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尸骨鉴定探寻死因。尽管赵...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8-14 赵匡胤一生最爱的女人:贺氏——青梅竹马的永恒印记在中国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创了大宋王朝,其雄才大略与政治智慧为后世称道。然而,这位铁血帝王的一生中,最柔软的情感始终系于一人——他的结...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8-07 吴芮墓为何未留长沙:历史风云中的迁葬之谜在湖南长沙的史册中,吴芮是绕不开的名字。这位秦末汉初的诸侯王,以番阳县令起兵响应反秦大业,被项羽封为衡山王,后归汉受封长沙王,成为刘邦所封八位异姓王中唯一得以善...
项羽 刘邦 2025-08-06 刘邦起义前斩白蛇:一场改写历史的神秘邂逅公元前209年,秦朝末年,暴政如阴云笼罩大地,百姓苦不堪言。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因押送囚徒失职,被迫逃亡至芒砀山。在这片充满未知的山泽间,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
刘邦 2025-07-31 宗政姓氏:跨越朝代的皇族印记与文化传承宗政,并非某一具体朝代,而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姓氏。其起源可追溯至西汉时期,与汉高祖刘邦的后代、河间献王刘德密切相关。这一姓氏的演变,不仅见证了皇族荣耀的...
刘邦 2025-07-16 司马欣“死两次”之谜:乱世权谋下的历史符号秦末楚汉争霸的乱世中,司马欣的结局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案例之一——他不仅在战场上自刎身亡,死后更被刘邦下令枭首示众,其头颅被悬挂于故乡栎阳城楼长达四日。这...
刘邦 2025-07-16 汉高祖与汉武帝:创业与守成的双重变奏在中国古代帝王谱系中,刘邦与刘彻这对祖孙的功业对比始终充满张力。一位以布衣之身终结秦末乱世,开创四百年汉家基业;一位以雄主之姿北击匈奴、南平百越,铸就“汉武盛世...
刘彻 刘邦 2025-07-15 血脉溯源:刘裕与刘邦的皇族羁绊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刘裕与刘邦作为南北朝与西汉的开国君主,虽相隔六个世纪,却因同姓“刘”引发后世对其宗族关系的持续探讨。通过正史记载、家谱考据与历史逻辑分析,可以...
刘邦 刘裕 2025-07-1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