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资料小编带来的文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一诗中的前两句,极为形象的刻画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雄威。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完成国家大统一的君王,也是第一个成为皇帝的君王,因此人们称他为始皇帝。从某种意义来将,秦始皇做到了前人从未能够做到的事情,成就了千古伟业。也因此,他能够名传千古,能被称呼为秦始皇。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千古人杰,他所建立的庞大帝国,却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就分崩离析,走向了毁灭。好似,就像是一个威猛无匹的健壮大汉,正值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巅峰之际却突然暴毙了一样,令后人非常不解。
那么,大秦帝国迅速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其实,从史料中细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秦国一统天下之后的治国策略有着很大的问题。
一、错误的治国策略
大家都知道,秦国的立法指导思想是从法家演化而来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特别注重刑罚。因为法家的思想核心就是用暴力手段来进行统治天下,以重刑的手段来统治百姓,从而让百姓害怕、恐惧,而后能够达到“去刑”的效果。
而秦始皇所采用的统治手段便是如此,通过重刑的方式迫使百姓种田,使国家富裕起来。通过重刑的方式迫使百姓能够遵守“法律”以达到国家安定的目标。不论是经济上亦或者是文化上,秦国都通过贯彻法家的思想来进行治理国家。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秦国在法家这种暴力治国策略中,一开始确实胜利了。它一开始通过“驱民耕战”、“刑无等级”以及“论功授爵”的方式确实做到了“国富民强”,而后更是一统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然而,法家核心思想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强国弱民”。法家认为只有民贫民弱才能够顺利推行国家法度,才能贯彻强权贯彻一切。这一点想来大家听后都觉得不可思议吧。
毕竟,在我们的认知中,国富民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在民贫民弱的情况下,国家根本无法长久发展起来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后,仍旧实施法家的专制制度。秦始皇和秦二世以及其他高层人士都忽视了法家思想的缺陷,乐于实施“刑无等级”的法度,任何时候犯了事都以“皆杀之”处理。
老实说,在秦国自身发展和跟其他六国战争的年代,这种暴力法度可以起到非常不错的作用。但是天下一统之后,可以说是和平年代了,然而和平年代还施行如此严苛的法度,很明显整个治国策略就有很大的问题了。
因为谁也不想生活在一个虽和平却暴政当世的年代,所以秦国一统天下之后,一直有一个称呼叫做“暴秦”。
因此,秦国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中,治国策略不当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
事实上,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国家内部矛盾非常多。
二、内部矛盾
前面说过,秦国一统天下之后施行的仍然是法家的极端主义。从国家发展来看,若是要国家强盛起来,发展商业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秦国可不是这样,秦国讲究的是法家的那一套“强本除末”。
意思就是秦国直接把商人阶层打压成为社会上最底下的一层,而且也从不发展商业。很明显,这个策略实施之后,不仅阻碍了各地的经济交流,也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更是掀起了商人阶层和其他阶层的矛盾。
而且不止如此,秦国一统天下之后,还实施了“焚书坑儒”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让法家思想能够贯彻整个秦国,但诸子百家的思想则迅速衰落。如此一来,不仅严重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也掀起了儒家子弟对秦王朝的畏惧和反抗。
可以说,这个政策的实施,导致天下大半的知识分子都站在了秦王朝的对立面,这又是另一个矛盾的激发点。
最后一个矛盾激发点,则是天下平明百姓对秦王朝的不满。因为天下百姓生活在秦国的暴政之下,但凡出一点差错都要落得个“皆杀之”的下场。以如此重刑来治理国家,很明显带给百姓的只有伤痛。如此一来,一旦有农民起义,天下百姓定然会揭竿响应。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正是秦国治国策略不当,从而导致国内各阶层都对统治者产生了不满的意思。也正是因为国内各阶层对秦国统治者不满,才加速了秦国的灭亡之路。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有疑惑,既然秦国一统天下前,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立国治国的,那为何一统天下之后,这种方法没用了?或者说一统天下之后,秦国灭亡道路反而加快了?
其实,关键就在一统天下之前和一统天下之后,国家主体有变化了。原来的秦人只是秦人,后来的秦人还包括了燕人、楚人、韩人等人,主体变化了,文化思想和信仰自然很难通过暴力手段彻底“统一”。
三、文化信仰问题
秦国一统天下之前,施行的就是法家的专制制度。而其他六国,则有一套严谨的宗法礼制制度。文化思想和文化信仰方面,已经贯彻了许多年,即便一时被秦国征服,被秦国统治,但在文化和信仰方面是无法认同的。
也就是说,即便秦国“焚书坑儒”,即便秦国“书同文,车同轨”也是很难得到其他六国人民的认同。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那就是一旦哪里发生一点叛乱,很可能会一下子就造成星星燎原之势,只能靠暴力镇压。但越是镇压,这种趋势就越压不住。最终,国家便又会陷入动荡之中。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叫做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这句话就是追随刘邦的楚国人陆贾劝谏称帝后刘邦的一句话。意思就是,能够以强大的武力来取得天下,但不能以武力来治天下。很明显,其中暗指的就是秦国。
倘若秦国能够做到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那么定然会通过其他比较“合理”的政策来治国,如此一来,通过文化思想和信仰来对国民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便秦国最终会亡,但也不会亡的如此迅速。
由此可见,秦国会在一统天下的鼎盛时期迅速消亡,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一点,想必很多人都能够理解。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杜甫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共同照亮了盛唐诗歌的天空。他们以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轨迹,构建了中华文化中“诗仙”与“诗圣”的永恒图腾。一...
李白 杜甫 2025-09-19 传国玉玺:千年流转中的最后绝响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传国玉玺始终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权力信物。自秦始皇命李斯以和氏璧雕琢“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玉玺起,这枚承载着“天命所归”的玉器便成为历代...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9-18 鲍照:李白诗歌精神与艺术血脉的源头在中国诗歌史上,唐代诗人李白以“诗仙”之名傲立巅峰,其豪放飘逸的诗风、天马行空的想象,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然而,若追溯其艺术血脉的源头,南朝宋诗人鲍照的身影...
李白 2025-09-18 诗仙的笔墨:李白诗歌数量与创作传奇的考证在盛唐的月光下,李白以诗为剑,劈开了中国文学史的苍穹。这位自称"谪仙人"的诗人,一生游历四方、纵酒狂歌,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
李白 2025-09-17 李贺:中唐诗坛的“鬼才”之光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昌谷”“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这位仅存世27年的诗人,以其瑰丽奇谲的诗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
李白 李商隐 2025-09-16 沙丘之变:秦始皇帝国的黄昏与权力崩塌的序曲公元前210年夏,秦始皇第五次巡游的车队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这位以“千古一帝”自居的统治者,在鲍鱼掩臭的辒辌车中咽下最后一口气。这场看似寻常的死亡,却因...
秦始皇陵 2025-09-16 秦始皇的情感迷局:黎姜与阿若,谁才是他心中的白月光?秦始皇嬴政,这位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诩的千古一帝,其政治功绩与铁腕统治早已被历史铭刻。然而,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他的情感世界却如迷雾般难以捉摸。关于他是...
秦始皇陵 2025-09-15 兵马俑的来历:从殉葬制度到永恒军团的千年跨越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一支由8000余尊陶俑组成的地下军团沉睡了两千余年。1974年,当地农民打井时意外揭开这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
秦始皇陵 2025-09-12 秦始皇与朱元璋:跨越千年的“伟大”之辩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秦始皇与朱元璋是两位极具标志性的帝王:前者以“千古一帝”之名终结战国乱世,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后者以草根之身推翻元朝统治,重建汉人政权。二者虽相...
朱元璋多少岁 秦始皇陵 2025-09-11 高适与李白:盛唐天空下的双星轨迹盛唐气象如一幅壮阔的画卷,既需要李白的豪放笔触泼墨云山,也需要高适的稳健线条勾勒边塞。两位年龄仅相差三岁的诗人,以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在历史的星空中划出交相辉映...
李白 2025-09-1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