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帝17年,公元1644年3越19日,李自成攻克了北京城,京城内防守的大明城防军愣是被声势浩大的起义军打的是溃不成军。农民起义军顺利进驻北京城,城内的居民纷纷走上街头,迎接闯王大军的到来,同时也希望迎来新朝代的曙光。
然而“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在同年的四月三十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迎来了宿命的转折点。在北京城刚过了42天“皇帝瘾”的李自成,自灭掉明朝后形势急转直下,在吴三桂和清兵的联合夹击下,李自成号称“百万雄兵”的大部队如纸糊一般,一路溃败逃回西安。
仅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随着李自成兵败身亡,大顺政权也烟消云散。李自成辛辛苦苦覆灭了明朝的政权,而打下的大好河山,间接的送给了大清王朝。
不管后世的小说,影视和戏曲如何编排,李自成兵败身亡是事实也是史实,从起义军前面征战的势如破竹,到后面的兵败如山倒,李自成和吴清联军的“山海关之战”,让他输光了所有的底牌,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经典案例,也让其成为后世的反面教材。
李自成真的如后世野史戏曲小说中描述的那样“腐化堕落”,手握大权自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吗?据正史中记载,李自成就算成就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九五至尊”之位,也并没有穿上龙袍,坐在龙椅上发号施令,还是穿着当年领兵作战的装束,大毡帽配粗布衣。
大顺军进驻北京城,也是军律严明,对贫苦百姓秋毫无犯,那么历史上李自成真的只做了42天皇帝吗?他在北京城里的42天里干了些什么事呢?
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闰十一月,李自成进军河南后,便控制了黄河以南地区,顺势进军两湖,在攻陷下荆州、孝感和湖南常德等地区后,与明崇祯十六年正月(公元1643年)正式即位并建立新政权,自称“新顺王”。
在同年二月份攻陷襄阳后,改襄阳为“襄京”,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铲除掉一批不听从指挥的农民起义军领导人,当时的李自成并没有称帝,而是设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央政权机构,这套政权最高领导为元帅,下设将军,提督掌控五营军事主力部队。
明崇祯十六年九月,李自成部在陕西郏县大胜明朝督师孙传庭部,并在潼关将其斩杀;十月,李自成攻占西安,起义军势如破竹占领整个西北地区,并打通了前往四川的通道。
直至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并对跟随其南征北战的部下们加官进爵。到了明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退出北京城前,怒杀“反明投清”的吴三桂家眷34口人后,在北京称帝,这是他第二次举行登基大典;次日后,李自成退出北京城,逃往自己的根据地西安。
从以上可以看出,李自成分别在湖北襄阳,陕西西安和北京三次建立政权,两次登基称帝,直至公元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城九宫山被当地民兵武装杀死,一共当了近15个月的“大顺皇帝”。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认为李自成是占领了北京城后,取代旧明成为北京城的主人,才成为真正的皇帝,当然,也包括李自成本人也是这样认为,因此在山海关兵败后,李自成又在北京城内搞了一次登基大典。
那么李自成在北京城的42天里,到底干了些什么事呢?
自进京后,李自成就废除了大明腐败透顶,由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下的斗争产物“厂卫制度”,并推行了“三年不纳粮的口号”,为他赢得了大量的民心,同时在城内大肆搜捕旧明太子和皇室宗亲。
做这种事无可厚非,历史上的帝王在建立新朝后,包括李自成在内,谁也不希望在自己的地盘内还有旧朝余孽,但他并没有将农民起义军向国家政权机构过渡,反而做了其他几件不地道的事。
首先,李自成还是摆脱不了小农思想。他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可以坐享其成享受皇帝梦,斗志的磨灭,性格也变得骄横,再不付之前的初心。李自成将紫禁城视为自己私人物品,整天躲在皇宫中,纵容手下将士四处抢掠,为多捞点钱回老家陕西当土豪而奋斗。
李自成以“资助军饷”的名义四处抄家,对旧明官员进行清算,抢掠白银共计七千万两,稍微富裕一点的地主、乡坤都被牵连。
要知道做为农民起义军,没有接受过治国安邦的高等教育,能力、思想和学识根本不能承担起旧明留下的烂摊子,对于怎样治理国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两眼一抹黑。在根基未稳的情况下,他没有启用旧明官员以及地主乡绅阶级,利用他们作为稳定社会和政权的根本,反而用极端手段将他们都逼到了大顺军的对立面,肆意践踏凌辱。
其次,从一名起义军首领转变成为统治天下帝王,身份的转变李自成做到了,但他的思想远远还未到达这个境界,停留在起义初始阶段。德不配位加上根基未稳,大清还在边关虎视眈眈之际,他已经开始筹备登基大典了。
在搜捕旧明皇室宗亲和拷打官员的同时,李自成还抢了许多旧明后宫的妃子和宫女,为人还喜欢端架子,对忠心耿耿追随他的部下疑神疑鬼,为后面妄杀李岩等将领埋下了伏笔。
最后,李自成在对京城旧明官员进行清算时,有个叫吴襄的官员正是吴三桂的亲爹。李自成不仅把吴襄抓起来严刑拷打,还有他的家产也全部充公。
在吴三桂得知不仅自己老子挨了打,还有家产也全部充公,更主要的是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刘宗敏抢走,暴怒下拒绝了李自成的招安,还要为崇祯和父亲报仇,“冲冠一怒为红颜”联合了多尔衮的清兵给李自成下套,因为吴三桂从李自成在北京城中的所做所为,以及对吴三桂家庭的做法可以看出,李自成并非是个明主,反而更像个祸害。
最后愚蠢的李自成,竟然领兵去山海关讨伐吴三桂,只是没想到等待他的是兵败如山倒的结局。
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城后,除了象征性提出“三年不纳粮”的口号外,真的没有为人民做了什么实质性的好事,对关外的清兵威胁估计不足,对内又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其在北京城的所做所为更加不会有人善意提醒他。在北京城的42天里,本是大顺政权改变的关键时期,但是他没有把握好机会,将内部可以帮助他稳定江山和局势的人都得罪个精光,在其兵败后举目皆敌。
虽然说李自成的起义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期,过程最终会向统治阶级政权转变,但是命运终究没有给予他这段时间。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初二,77岁的李善长跪在应天府刑场。这位曾被朱元璋比作“萧何”的开国第一功臣,此刻身着囚服,身后是妻女、弟侄等七十余口家眷。随着监...
朱元璋多少岁 李善长 2025-09-19 乱世双雄的镜像人生:朱元璋与朱温的相似性与命运分野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朱元璋与朱温这两位朱姓开国皇帝的人生轨迹犹如镜像般重叠,却又因关键抉择走向截然不同的结局。他们同为底层逆袭的军事奇才,却在治国方略与家庭伦理中...
朱元璋多少岁 朱温 2025-09-19 樊忠存在吗:历史迷雾中的真相探寻在明朝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樊忠这个名字如同一颗流星,短暂而耀眼地划过土木堡之变的黑暗夜空。他怒锤王振的壮举,在后世文学、影视作品中被反复演绎,成为忠奸对立的经典符...
王振 2025-09-19 明朝太监曹化淳结局:忠臣蒙冤与历史正名的悲歌在明朝末年的历史长卷中,曹化淳(1590年1月9日-1662年6月29日)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作为崇祯帝朱由检的近臣,他历经宦海沉浮,最终在清初以“被诬遗嘱...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2025-09-19 清朝何以独善其身:破解宦官专权的制度密码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曾是东汉、唐、明三朝挥之不去的梦魇,魏忠贤、刘瑾等权宦的恶行更成为后世警示的典型。然而,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却创造了&quo...
刘瑾 魏忠贤 2025-09-18 寇白门辞世之谜:秦淮风月中的早逝传奇寇白门(1624年—约1669年),原名寇湄,字白门,作为“秦淮八艳”之一,她的一生如同一幅跌宕起伏的画卷,从世家娼门的少女到保国公朱国弼的夫人,再到重返秦淮歌...
寇白门 2025-09-18 黄子澄与黄香:跨越千年的宗族迷雾黄子澄(1350年—1402年)作为明朝初年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要谋臣,因削藩政策引发靖难之役而名垂青史;黄香(约公元64年—122年)则是东汉时期以孝行闻名天下的...
朱允炆下落 黄子澄 2025-09-18 李三才为何位列东林点将录榜首:一场政治符号的构建与历史记忆的博弈明末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为打压东林党,命亲信王绍徽仿照《水浒传》模式编纂《东林点将录》,将东林党骨干成员按“一百零八将”排序。在这份名单中,李三才被列为“托塔...
魏忠贤 启 2025-09-18 朱厚熜:朱棣一脉的皇权承继者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皇位继承问题,始终与宗法血缘的争议紧密交织。这位以“大礼议”震动朝野的君主,其血脉归属不仅是历史学界的焦点,更折射出明代宗法制度的深层矛盾。...
朱厚熜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9-18 权力、命运与礼制:万历帝两位皇后的历史密码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地宫中,三口朱红色棺椁并列而立:居中为万历帝,左侧是孝端皇后王喜姐,右侧则是孝靖皇后王氏。这一布局折射出明代宫廷最复杂的权力博弈与人性...
朱翊钧是个好皇帝吗 孝靖皇后 2025-09-1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