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是汉文帝刘恒长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今天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汉朝以“文景之治”最著盛名,但是很多人却对汉景帝刘启的评价不高,司马迁更是对刘启提出了比较严厉的批评和质问:“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纵)而西乡(向),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司马贞对刘启也不是十分满意,他在《史记索隐》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条侯出将,追奔逐北。坐见枭黥,立翦牟贼。如何太尉,后卒下狱。惜哉明君,斯功不录!”
七国之乱,就是大汉帝国的痈疽,早晚都是要爆发的,这一点谒者仆射邓公看得很清楚:“晁错患诸侯彊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汉景帝刘启杀了首倡削藩的晁错,然后又饿死了平定七国之乱的首功之臣条侯、太尉、丞相周亚夫,这两件事做得似乎很不地道,于是有人说“文景之治”根本就没刘启啥事儿,他就是光头跟着月亮走,沾了老爹的光。
削藩对不对,晁错该不该杀,这些问题暂且放在一边,咱们今天还是根据《史记》好《汉书》等史料,来还原一下刘启与周亚夫反目的全过程,看看在这场君臣冲突中,谁的责任更大一些。
细看之下我们就会发现,汉景帝刘启请周亚夫吃肉不给筷子,这其实是一个暗示,可惜周亚夫没看明白——很多人只注意筷子,却不知那块大肉的寓意更深,如果周亚夫对刘启的脾气了解多一点,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发生了。
这顿导致周亚夫后来的饿死的宴席,《史记》和《汉书》的记载都基本一致:汉景帝请刚刚因病辞去丞相职务的条侯周亚夫吃饭,但是却只给他上了一块大肉,而没有上匕首和筷子——汉朝的皇帝无论是住房条件还是饮食花样,都不如现在的白领阶层,跪在地上吃饭,吃的东西除了炖(烹)就是烤(炙),可能还有少量肉酱。
因为是分餐制,所以都是一人一个小地桌,面前摆着原汁原味的大块烤肉或煮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所谓钟鸣鼎食是也。
皇帝吃饭,是一定要演奏一些雅乐的。就在雅乐声中,周亚夫发现了自己要想吃到桌子上的肉,就只能用手捧起来整个啃——在战争时期这不算啥,但是在皇帝面前捧着大肘子啃得满嘴流油,那就不是贵族风度了。
于是这位沙场老将转行的宰相发怒了,他回过头去命令大堂经理赶紧给自己取筷子来:“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
皇帝请病休的丞相吃饭,主管宴席的官员当然不会忘记上筷子,这肯定是刘启事先的安排。

看着一脸不快的周亚夫,刘启笑眯眯地开口了(视而笑曰):“此(《汉书》此处有一个‘非’字)不足君所乎?”
汉景帝这句话是啥意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司马贞认为这是服务员的一时疏忽:“此盖非我意,故云‘非故不足君之食具,偶失之耳’。盖当然也,所以帝视而笑也。若本不为足,当别有辞,未必为之笑也。”
汉景帝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皇帝,他当太子的时候,就棋路之争,一棋盘拍死了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他的御宴管理员要是犯了这样的错误,他是不可能轻松愉快微笑的。
看着笑眯眯的皇帝刘启,条侯周亚夫又惊又气,他摘下帽子俯首道歉,刘启请他平身,这老先生并没有坐回小饭桌前(俯首道歉是要“避席”,也就是在桌子旁边行礼),而是站起身来扬长而去——这就不合规矩了:叔孙通为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制定的宫廷宴会礼仪,需要皇帝示意,“谒者”宣布,这场宴会才算结束,臣子倒退着下去,是不可以掉头就走的。
看着周亚夫远去的背影,汉景帝刘启收起了笑容:“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这场宴会不欢而散,这对君臣也从此恩断义绝。
不设匕箸只是表象,刘启和周亚夫的矛盾由来已久,此前发生的两场冲突,让汉景帝很没面子,也让周亚夫憋了一肚子气。
刘启要废栗太子而立刘彻,周亚夫坚决不肯同意(亚夫固争之);窦太后主动提出要把刘启的舅哥(皇后兄王信)封侯,这是搞好婆媳关系的一个善意举动,但周亚夫还是坚决反对:“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上曰:‘请得与丞相计之。’亚夫曰:‘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上默然而沮。”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当年魏文侯想任命魏成子为国相,就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的回答很睿智:“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
不同史料对此事的记载大同小异,这就是“疏不间亲”成语的由来。周亚夫是盖世名将,对这种朝堂权谋之术一窍不通,所以严格一点说,他是个好将军,但绝不是一个好丞相。像萧何曹参陈平那样的丞相,是绝不公开跟皇帝顶牛的:皇帝和丞相意见不一致,以皇帝意见为准,丞相有意见可以保留,也可以私下里商量,在事情涉及皇亲国戚的时候,丞相一般都是采取回避态度。

周亚夫介入了天子的骨肉亲情,这是很不合时宜的,所以汉景帝刘启只给周亚夫上了一块大肉而不上匕箸,是用意极深的:我们母子兄弟的骨肉关系,外人最好别用匕首和筷子分离、搅合!
如果周亚夫明白了皇帝这一番苦心,就会免冠道歉:储君册立,官爵封赏,在君一人,臣子妄言,罪过罪过!
朝堂就是江湖,话语机锋险与刀光剑影。周亚夫驰骋沙场指挥若定,但是在朝堂权谋之争中,简直就是一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菜鸟。
这场没有筷子的宴席,成了将星陨落的起点,而这场悲剧的酿成,似乎刘启和周亚夫都有一些责任:强势的丞相和强势的皇帝起了冲突、产生了无法消除的隔阂,最好的结局,就是丞相死而家不灭。
于是周亚夫绝食而死,刘启也没有赶尽杀绝:“景帝乃更封绛侯勃他子坚为平曲侯,续绛侯后。十九年卒,谥为共侯。子建德代侯,十三年,为太子太傅。”
一个巴掌拍不响,宁折不弯的名将周亚夫最终折在了一双筷子上。读者诸君掩卷长思,是否也会发现这场“无箸之宴”充满了玄机与杀机?如果您坐在周亚夫的位置上,面对这么大一块肉,会用什么方法化解场面的尴尬和他与刘启之间的隔阂?
在汉景帝刘启的后宫中,薄皇后作为第一任皇后,最终却落得被废的结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废黜的皇后。这一事件背后,既有复杂的政治因素,也与汉景帝对她的情感态度息...
刘启 启 2025-11-17 汉武帝为何对司马迁施以宫刑?——一位史学家的人生转折与历史使命公元前98年,长安城笼罩在肃杀的寒风中。太史令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匈奴一事仗义执言,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刑罚,实则是西汉政治格局与军事战略交...
司马迁 2025-11-04 弘农杨氏开基者:杨敞的出身与人生轨迹作为西汉中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杨敞不仅是弘农杨氏的始祖,更以司马迁女婿的身份成为历史焦点。其家族背景与仕途经历,折射出西汉中后期政治格局的深刻变迁。一、显赫家世:...
司马迁 2025-10-31 末代秦王子婴:出身迷雾与悲歌人生子婴的出身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扑朔迷离的皇室谜团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三处矛盾记载:《秦始皇本纪》称其为"二世兄子",即胡...
秦始皇陵 司马迁 2025-10-29 汉武帝的权力铁腕与史官的命运悲歌:司马迁宫刑事件再审视公元前99年,一场震惊朝野的案件将太史令司马迁推向生死边缘。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这位立志“通古今之变”的史官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这场刑罚不仅改变了司马迁的...
司马迁 2025-10-20 子婴身份之谜:秦始皇血缘中的“幸存者”与权力真空的产物秦朝末年,当赵高将玉玺塞进子婴手中时,这位仅在位46天的末代秦王,其身世却成为两千年来未解的历史谜题。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三种矛盾记载:或为扶苏之子(始皇之孙...
秦始皇陵 司马迁 2025-10-13 汉景帝双子星:刘荣与刘德的命运浮沉在汉景帝刘启的十四位皇子中,长子刘荣与次子刘德的人生轨迹堪称最具戏剧性的注脚。他们同为栗姬所生,却因母亲的政治失策与自身选择,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这场兄弟命运...
刘启 启 2025-09-30 司马迁所受宫刑:割除男性生殖器官的残酷历史司马迁,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的史学巨匠,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最终遭受了宫刑这一古代最残酷的肉刑。关于宫刑的具体操作方式,尽管史书未详载细节,但...
司马迁 2025-09-24 项庄身世之谜:楚国第一剑客的家族脉络在楚汉争霸的烽火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如同一把淬毒的匕首,刺破了鸿门宴的虚伪和平。这位被司马迁以寥寥数笔记载的楚国...
司马迁 项庄 2025-09-23 刘武:文景盛世中的皇室贵胄与权力漩涡中的悲情人物在中国西汉王朝的皇室谱系中,刘武的名字始终与“文景之治”的辉煌和宫廷权谋的暗涌紧密相连。作为汉文帝刘恒与窦太后窦漪房的嫡次子、汉景帝刘启的同母胞弟,他既是盛世中...
刘启 刘恒 2025-09-11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