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元,指的就是向北迁徙的元朝。在明朝攻占了元朝的首都大都之后,朱元璋就认为明朝继承并取代了元朝的正统地位。所以将当时迁徙到漠北的元顺帝残余势力称之为“残元”、“胡元”或是“故元”。另外在《高丽史》中首次使用了“北元”这一词来表示向北迁徙的元廷。而且北元这个称呼也非常的适合我国史学传统习惯,所以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众所周知,元朝是大蒙古国(另包含四大汗国)的一部分,而元朝皇帝则一般被认为是大蒙古国的大汗,比如说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是元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同时也是大蒙古国的第十五位大汗,当然还可以算得上是北元的“开国之君”。
关于北元的时间范畴,历史上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1368-1388年,也就是从元廷北迁开始到忽必烈的后代脱古斯帖木儿败亡而止;
第二种说法是1368-1402年,也就是到北元大臣鬼力赤篡位建立“鞑靼”为止;
第三种说法是1368-1635年,也就是说北元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林丹汗败亡为止。
第一种说法认为,公元1388年明朝将领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中大败元军,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仅率数十骑逃走,于是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争夺汗位时被忽必烈击败)的后代也速迭儿趁机缢杀天元帝自立,这样相当于灭亡了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所以北元也可以算是由此结束。
这种观点还有另外一个论据,那就是由于阿里不哥后裔世居草原,所以其蒙古草原文化浓郁,而汉文化则因此迅速衰弱,以至于从“弑君篡位”的也速迭儿开始,后面的蒙古大汗都不再使用汉文的年号和“大元”国号,所以北元应该算是到此结束。
第二种说法认为,公元1402年,大臣鬼力赤在连杀两位蒙古大汗后其本人被拥立为大汗。从此,蒙古大汗不仅去除了元朝皇帝称号,而且《明史》还直接将其国号改为“鞑靼”,所以北元应该到此时才算结束。
第三种说法认为,元朝虽然灭亡,但这只是让大蒙古国失去了中原领土,退出中原的蒙古贵族仍然统治着中国北方的广大草原地区,而且他们的实力一直都足以与大明王朝相抗衡,有时甚至还能以武力威胁甚至击败明朝军队。
据历史记载,蒙古军队曾多次进军到北京城下:
第一次是明朝正德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军在“土木堡之变”全军覆灭后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蒙古瓦剌部不仅掳走了明英宗朱祁镇,还差点攻破了北京城;
第二次是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前后,强大起来的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曾多次率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最终迫使明朝开通“贡市”,史称“庚戌之变”。
好在“庚戌之变”的二十多年以后,明朝以俺答汗的孙子因为“家庭矛盾”投奔明朝为契机,与蒙古土默特部进行了友好磋商,最终达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隆庆和议”,从而彻底结束了蒙古与明朝之间长达两百多年的战争局面——此后蒙古与明朝数十年没有出现大的冲突。
更为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元朝所用的传国玉玺一直掌握在各代蒙古大汗手中,直到明末清初林丹汗为后金所败,其子额哲于公元1635年携传国玉玺投降后金(大清),蒙古帝国正式灭亡,所以北元应该一直持续到此时才算结束。
以上是关于北元时间范畴的一些争议,我们不妨将时间范围再拉大一点,如果从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算起,到公元1635年林丹汗的儿子投降后金,大蒙古国一共持续了四百多年,如果按照中国历史名称的划分,这段时期又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1206-1271年,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蒙古;
第二阶段是公元1271-1368年,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元朝;
第三阶段是公元1368-1388年,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北元(尚有争议);
第四阶段是公元1388-1635年,这段时期又可称之为蒙古(明史则称为鞑靼)。
到第四阶段时,北元实际上已经分裂成了三个互不统属的游牧集团——鞑靼(即东部蒙古和中央蒙古,后来发展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即西部蒙古,后来发展为漠西蒙古)、兀良哈三卫(即朵颜三卫)。随着这三个游牧集团的互相征伐和分化,蒙古大汗逐渐沦为名义上的君主,这有点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周天子——权力都被各国(各蒙古部落)所架空。
“鞑靼”只是明朝对成吉思汗嫡系后代及其治下蒙古部落(中央蒙古)的统称,当然他们的自称都是“蒙古”,一般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永谢布部)、鄂尔多斯、阿速(奥塞梯人)等部。其中察哈尔部首领一般就是蒙古大汗,由于明朝一直都在打压属于中央蒙古核心部落的察哈尔部,所以两者的关系一直都不太好。相反,明朝和土默特部的关系倒是不错,因为明朝也想利用土默特部来打压察哈尔部。
“瓦剌”这个部落联盟其实早在唐朝就有记录,因为古代蒙古高原的民族就被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被称为“草原百姓(即后来的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另一部分被称为“林中百姓(即后来的西部蒙古、瓦剌)”,其中后者通常自称为卫拉特人而非蒙古人。成吉思汗和其后裔一直利用世代联姻来拉拢对方,直到元朝灭亡后,瓦剌人趁机扩大自己的实力并脱离了蒙古人的统治。
瓦剌一般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西迁后由辉特部取代)四大部,一般由和硕特部首领担任瓦剌四部盟主。想必很多人都听说土尔扈特这个部落,他们一度因为和强大的准噶尔部不和,不得不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后来又因为不堪忍受沙俄的统治,部分土尔扈特人又东归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兀良哈三卫是明初统治者用来笼络和羁縻蒙古人而设立的三个卫所——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因三卫的驻地在兀良哈地区而得名,一般分为兀良哈、翁牛特、乌齐叶特等蒙古部落。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卫所制”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创立的一种军队编制制度,所谓“一府设所,几府设卫”,每卫大概有军队五六千人,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
明朝初期,由于明朝军事实力强劲,以蒙古骑兵为主的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一度归附明朝。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时,其手下骁勇善战的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还出力颇多。
有意思的是,鞑靼和瓦剌都曾凭借自己的实力击败对方统一蒙古各部,但持续的时间往往都不长,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则因为实力最弱而不得不依附周边的强敌(明朝、鞑靼、瓦剌)以求生存。由于篇幅有限,后面我们将继续介绍瓦剌和鞑靼以及北元的历史,有兴趣的可以关注。
在蒙古帝国的历史长河中,成吉思汗之孙拔都本有机会问鼎汗位,却主动将权力让予拖雷系宗王蒙哥。这一选择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是术赤家族在血统争议、地缘政治与利益权衡下的...
蒙哥的老婆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 2025-09-18 蒙古四杰之博尔忽:从孤儿到草原战神的不朽传奇在蒙古高原的苍茫风沙中,一位身披铁甲的将领单骑冲入乱军,将身负重伤的窝阔台救出险境。这位以命相搏的勇士,正是成吉思汗麾下“蒙古四杰”之一的博尔忽。作为蒙古帝国开...
窝阔台怎么死的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 2025-09-10 成吉思汗算不算中国人:历史语境下的身份辨析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身份归属问题,因近代蒙古独立、民族国家观念兴起以及历史叙述的多元性,成为学界与公众长期争议的焦点。这一争议的本质,是历史人物与现代...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 2025-09-08 贾似道:历史夹缝中的复杂权相南宋末年,蒙古铁骑南下,中原大地风雨飘摇。在这段动荡岁月中,贾似道以权相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其一生充满争议——既被《宋史》列入奸臣传,又因军事才能获忽必烈赞誉;既...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8-29 权谋与功勋的交响:木华黎与博尔术的权力天平在蒙古帝国的权力版图中,成吉思汗麾下的“四杰”(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始终是核心支柱。其中,木华黎与博尔术因功勋卓著、深受信任,常被置于比较的焦点。若...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 2025-08-27 历史迷雾中的真相:丘处机与“杀戮”的虚实之辨在历史与传说的交织中,丘处机——这位金元之际的全真道宗师,常被贴上“一言止杀”的救世标签,却也因成吉思汗西征期间的血腥屠城,被部分极端观点指责为“间接害死百姓的...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 2025-08-27 刘秉忠与忽必烈“决裂”疑云:历史迷雾中的权力博弈与文化抉择元朝初年,刘秉忠作为忽必烈的核心谋士,主导了元大都规划、国号“大元”的制定及典章制度设计,其地位堪比汉代萧何。然而,关于他与忽必烈“决裂”的传闻,始终是元史研究...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萧何 2025-08-26 伊利汗国的正确读音与历史溯源在探讨中亚与西亚历史时,“伊利汗国”这一名称常引发读音争议。这个由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于13世纪中叶建立的政权,其名称的准确读音不仅关乎历史认知,更折射出语言文化...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 2025-08-19 蒙古第三任大汗:孛儿只斤·贵由的权力之路与历史定位蒙古帝国的权力更迭始终与黄金家族的内部博弈紧密相连。作为成吉思汗之孙、窝阔台汗长子,孛儿只斤·贵由(1206—1248年)的继位过程充满戏剧性,其短暂统治更折射...
元定宗贵由评价 窝阔台怎么死的 2025-08-08 陈友谅与张士诚:乱世枭雄的实力较量与命运分野元末乱世,群雄并起,陈友谅与张士诚作为南方两大割据势力,均以抗元起家,最终却因战略选择与性格差异走向不同结局。一、军事能力:陈友谅的“巨舰铁骑”与张士诚的“守成...
张士诚 陈友谅 2025-08-0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