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元,指的就是向北迁徙的元朝。在明朝攻占了元朝的首都大都之后,朱元璋就认为明朝继承并取代了元朝的正统地位。所以将当时迁徙到漠北的元顺帝残余势力称之为“残元”、“胡元”或是“故元”。另外在《高丽史》中首次使用了“北元”这一词来表示向北迁徙的元廷。而且北元这个称呼也非常的适合我国史学传统习惯,所以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众所周知,元朝是大蒙古国(另包含四大汗国)的一部分,而元朝皇帝则一般被认为是大蒙古国的大汗,比如说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是元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同时也是大蒙古国的第十五位大汗,当然还可以算得上是北元的“开国之君”。
关于北元的时间范畴,历史上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1368-1388年,也就是从元廷北迁开始到忽必烈的后代脱古斯帖木儿败亡而止;
第二种说法是1368-1402年,也就是到北元大臣鬼力赤篡位建立“鞑靼”为止;
第三种说法是1368-1635年,也就是说北元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林丹汗败亡为止。
第一种说法认为,公元1388年明朝将领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中大败元军,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仅率数十骑逃走,于是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争夺汗位时被忽必烈击败)的后代也速迭儿趁机缢杀天元帝自立,这样相当于灭亡了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所以北元也可以算是由此结束。

这种观点还有另外一个论据,那就是由于阿里不哥后裔世居草原,所以其蒙古草原文化浓郁,而汉文化则因此迅速衰弱,以至于从“弑君篡位”的也速迭儿开始,后面的蒙古大汗都不再使用汉文的年号和“大元”国号,所以北元应该算是到此结束。
第二种说法认为,公元1402年,大臣鬼力赤在连杀两位蒙古大汗后其本人被拥立为大汗。从此,蒙古大汗不仅去除了元朝皇帝称号,而且《明史》还直接将其国号改为“鞑靼”,所以北元应该到此时才算结束。
第三种说法认为,元朝虽然灭亡,但这只是让大蒙古国失去了中原领土,退出中原的蒙古贵族仍然统治着中国北方的广大草原地区,而且他们的实力一直都足以与大明王朝相抗衡,有时甚至还能以武力威胁甚至击败明朝军队。

据历史记载,蒙古军队曾多次进军到北京城下:
第一次是明朝正德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军在“土木堡之变”全军覆灭后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蒙古瓦剌部不仅掳走了明英宗朱祁镇,还差点攻破了北京城;
第二次是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前后,强大起来的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曾多次率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最终迫使明朝开通“贡市”,史称“庚戌之变”。
好在“庚戌之变”的二十多年以后,明朝以俺答汗的孙子因为“家庭矛盾”投奔明朝为契机,与蒙古土默特部进行了友好磋商,最终达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隆庆和议”,从而彻底结束了蒙古与明朝之间长达两百多年的战争局面——此后蒙古与明朝数十年没有出现大的冲突。
更为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元朝所用的传国玉玺一直掌握在各代蒙古大汗手中,直到明末清初林丹汗为后金所败,其子额哲于公元1635年携传国玉玺投降后金(大清),蒙古帝国正式灭亡,所以北元应该一直持续到此时才算结束。

以上是关于北元时间范畴的一些争议,我们不妨将时间范围再拉大一点,如果从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算起,到公元1635年林丹汗的儿子投降后金,大蒙古国一共持续了四百多年,如果按照中国历史名称的划分,这段时期又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1206-1271年,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蒙古;
第二阶段是公元1271-1368年,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元朝;
第三阶段是公元1368-1388年,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北元(尚有争议);
第四阶段是公元1388-1635年,这段时期又可称之为蒙古(明史则称为鞑靼)。
到第四阶段时,北元实际上已经分裂成了三个互不统属的游牧集团——鞑靼(即东部蒙古和中央蒙古,后来发展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即西部蒙古,后来发展为漠西蒙古)、兀良哈三卫(即朵颜三卫)。随着这三个游牧集团的互相征伐和分化,蒙古大汗逐渐沦为名义上的君主,这有点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周天子——权力都被各国(各蒙古部落)所架空。

“鞑靼”只是明朝对成吉思汗嫡系后代及其治下蒙古部落(中央蒙古)的统称,当然他们的自称都是“蒙古”,一般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永谢布部)、鄂尔多斯、阿速(奥塞梯人)等部。其中察哈尔部首领一般就是蒙古大汗,由于明朝一直都在打压属于中央蒙古核心部落的察哈尔部,所以两者的关系一直都不太好。相反,明朝和土默特部的关系倒是不错,因为明朝也想利用土默特部来打压察哈尔部。
“瓦剌”这个部落联盟其实早在唐朝就有记录,因为古代蒙古高原的民族就被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被称为“草原百姓(即后来的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另一部分被称为“林中百姓(即后来的西部蒙古、瓦剌)”,其中后者通常自称为卫拉特人而非蒙古人。成吉思汗和其后裔一直利用世代联姻来拉拢对方,直到元朝灭亡后,瓦剌人趁机扩大自己的实力并脱离了蒙古人的统治。
瓦剌一般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西迁后由辉特部取代)四大部,一般由和硕特部首领担任瓦剌四部盟主。想必很多人都听说土尔扈特这个部落,他们一度因为和强大的准噶尔部不和,不得不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后来又因为不堪忍受沙俄的统治,部分土尔扈特人又东归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兀良哈三卫是明初统治者用来笼络和羁縻蒙古人而设立的三个卫所——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因三卫的驻地在兀良哈地区而得名,一般分为兀良哈、翁牛特、乌齐叶特等蒙古部落。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卫所制”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创立的一种军队编制制度,所谓“一府设所,几府设卫”,每卫大概有军队五六千人,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
明朝初期,由于明朝军事实力强劲,以蒙古骑兵为主的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一度归附明朝。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时,其手下骁勇善战的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还出力颇多。
有意思的是,鞑靼和瓦剌都曾凭借自己的实力击败对方统一蒙古各部,但持续的时间往往都不长,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则因为实力最弱而不得不依附周边的强敌(明朝、鞑靼、瓦剌)以求生存。由于篇幅有限,后面我们将继续介绍瓦剌和鞑靼以及北元的历史,有兴趣的可以关注。
孛儿只斤·贵由,蒙古语意为“奔跑”,作为蒙古帝国第三任大汗,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蒙古帝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其统治虽短暂,却引发了诸多争议与思考。早...
元定宗贵由评价 2025-11-24 孛儿只斤·拖雷:元睿宗,大蒙古国的监国传奇孛儿只斤·拖雷,作为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第四子,在大蒙古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坚定的忠诚和独特的政治智慧,成为蒙古帝国扩...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 2025-11-24 蒙哥大汗:让西方世界颤抖的“上帝之鞭”在13世纪的亚欧大陆上,蒙古铁骑如狂风般席卷而来,所到之处无不战栗。而在这支无敌铁骑的背后,有一位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上帝之鞭”的传奇人物——蒙哥大汗。他以卓越的...
蒙哥的老婆 2025-11-24 张士诚:元末起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兴衰在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浪潮中,张士诚以其独特的经历与影响力,成为江浙一带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从一个饱受压迫的盐贩子崛起,建立政权,割据一方,最终却走向覆灭,...
张士诚 2025-11-24 成吉思汗漠北归途:巩固帝国的最后征程与生命终章1217年春,当蒙古帝国的铁骑在中原大地与金朝展开激烈交锋时,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却突然率军回师漠北。这位征服者的决策背后,是篾儿乞惕残部与西辽叛军的勾结危...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 2025-11-19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末代帝王的跌宕人生在元朝的历史长河中,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宛如一颗命运多舛的星辰,他的经历充满了波折与传奇,作为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其一生见证了王朝的兴衰荣辱。坎坷童年:流离失所的皇室...
妥懽帖睦尔 2025-11-19 元明宗和世瓎:动荡皇权下的悲剧人生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皇位更迭频繁且充满血腥。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瓎,作为元朝第九位皇帝,他的一生犹如一部跌宕起伏...
和世瓎 2025-11-19 元英宗硕德八剌:短暂帝王路上的理想与悲剧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元英宗硕德八剌,这位元朝第五位皇帝,虽在位仅短短四年,却以锐意改革的精神和悲...
硕德八剌 2025-11-18 草原雄鹰的羽翼:成吉思汗背后的三位关键人物在蒙古高原的苍茫天地间,成吉思汗铁木真以"一代天骄"的姿态横空出世,将分散的部落凝聚成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然而,这位征服者的...
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 2025-11-18 元武宗的文化外交双轨:多元融合与全球视野下的帝国治理元武宗海山(1281-1311)作为元朝第三位皇帝,在位不足四年却以激进改革重塑了帝国的文化基因与外交格局。他通过加封孔子、尊崇儒道强化中原文化认同,同时以“蒙...
海山 孔子 2025-11-12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