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反对王安石变法,那么韩琦与王安石关系如何呢?
韩琦在扬州时,与王安石还有一段纠葛,见《邵氏闻见录》。大意为:韩琦知扬州时,王安石刚进士及第在扬州任佥判。王安石每晚读书至天亮,清晨来不及洗漱就匆忙上班。韩琦疑其不检点,夜饮放荡,对他说:“你年纪轻轻,应该认真读书,不要自弃。”王安石不予搭理,对人说:“韩公根本不了解我。”自此与韩琦不睦。

王安石考中进士后,被授予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一职。这官职有点长,也有点绕,比照如今,大概相当于在省政府办公厅工作,地点在扬州,他的顶头上司正是扬州太守韩琦。
办公厅的工作事多、杂乱,时间要求很严格,这对王安石来说很不适应。王安石的作息并不规律,他常常秉烛夜读,通宵达旦,睡觉起床便没了准儿。
他的一天比寻常人要长,往往要在第二天早上结束。天微微亮时,王安石会舒展一下筋骨,望望窗外,再揉揉酸胀的眼睛,然后,叹一口气:“又一天过去了,时间可真快。”之后,才回房睡觉,或者,干脆靠在椅子上打个盹儿。
因为睡得晚,家人又不忍打搅,一觉醒来,往往天光大亮,临近上班时间。王安石平时就不修边幅,这个时间点儿,自然更顾不上梳洗,也不吃饭,爬起来便往单位跑,最后,仍难逃迟到的厄运。
迟到一两次还没什么,谁都有些大事小情,说清楚了就行了。可王安石总是迟到。
太守韩琦便有意见了,又见王安石一头乱发,睡眼惺忪,眼角还带着眼屎,臆测他昨晚一定是去了花街柳巷,纵情声色,而且还玩大发了,否则不会这副尊容。
韩琦欣赏王安石的才华,不想让他误了前程,便把他叫来,批评说:“你年纪轻轻便考中了进士,又被朝廷委任要职,可谓少年得志,万不可因此为傲,放纵了自己。趁着年轻还是多读点书,别让那些花花绿绿的事,耽误了将来的前程。”
王安石知道韩琦误会了,自己寒灯苦读,比别人用功一百倍,最后却落个这印象,心里翻江倒海,拗脾气也上来了,心想,你也不调查研究就妄下结论,怎么当的领导!你爱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吧,嘴上并不解释,只含混说了句:“下官知道了。”
“好,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韩琦以为坐实了判断,继续教诲,“好好做学问,你底子好,老夫还是看好你的。”
此后,王安石依然我行我素,晚上还是看书到深夜,上班还是迟到,也还是那一副让人添堵的埋汰样儿。韩琦为此又说过他几回,王安石仍不加解释,嘴上答应的挺好,可就是不改。在他看来,韩琦如果想了解自己,就一定能了解;不想了解的话,说什么也没用,争取来的东西也没意思,索性由他去了。
韩琦对王安石终于失去了信心,有次和僚属谈话,说到了王安石,竟然起身怒吼:“这个王安石简直不可救药了。”
后来,韩琦到底还是了解了实情,知道王安石并未花天酒地,而是每晚用功读书,就又把他叫来,语重心长地说:“读书是好事,但也不能不注重仪表。仪表体现着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你年纪轻轻就这样懒散,将来很难成大事。”
可不管怎么说,王安石就是改不了。光邋遢也就算了,王安石还有个小个性,说话很直,凡事好认个死理儿,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也不照顾上司的颜面,有好几次,为工作上的事和韩琦争了个面红耳赤。之后,韩琦就大撒手,不再说他,也不给他安排具体工作,反正他是来镀金的,期满后,还要回京重新分配,犯不上。
因为王安石强硬的处事风格和怪异的言谈举止,韩琦最初的那点好印象早已荡然无存,甚至对王安石的学问也嗤之以鼻。王安石走后,有个朋友给韩琦来了一封信,里面用了好多生僻的古字,韩琦拿着它端详许久,然后,传给僚属们看,说:“这信看起来真费劲,可惜王安石不在这了,否则可以让他来识别一番,他最擅长这个。”
那言外之意,王安石除了认识几个没用的生僻字,此外别无长处。
不管韩琦对王安石怎么误解,如何地不屑,王安石的学问是假不了的。随着用功日久,王安石的诗文精进,在北宋文坛上崭露锋芒,一时无两,韩琦这才知道自己看走了眼,几次派人捎信给王安石,想叙叙旧,甚至还表达了要将其收归门下加以提携的意思。
老上司的官越做越大,又主动伸出橄榄枝,王安石如果接住了,前途自是一片光明。结果,王安石并不买账,也不借机拉近关系,始终与其相当疏远。
二十年后,王安石在京出任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与已是宰相的韩琦再次发生激烈冲突。
知制诰的办公地点在舍人院,当时有诏令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皇帝的诏书文字。也就是说,王安石这个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的知制诰,只有如实录写的份,不能提出任何意见,跟个打字员差不多。
王安石觉得这样规定不合理,便上书宋仁宗,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话说得很直白:“如果这样的话,那舍人院就无法履行职责,只能听任大臣们为所欲为了。皇帝的诏书多是大臣们的意见,这些人如果懦弱,就无法担起责任,如果别有用心,又会假借皇帝之名,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别人还无法反对,弊端很多,想想都后怕。”
王安石对事不对人,但这些话句句砸在宰相韩琦的心坎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个王安石总喜欢跟我作对。”像吃了苍蝇一般心堵。等王安石纠察鹌鹑一案时,韩琦便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开封府一边,令王安石孤掌难鸣。
熙宁变法之初,由于许多地方走了样,不但没给百姓带来好处,还出现了诸多坑害百姓的现象。已改任河北安抚使的韩琦上书宋神宗,反对新法,将矛头指向王安石,二人再次火热交锋。
不过,王安石对韩琦有意见,针对的都是工作作风和执政理念,并非针对其本人。韩琦三朝为相,为人耿介,王安石还是很敬重的,每次评论历年宰相,他都把韩琦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说他“德量才智,心期高远”,是个出类拔萃的好官。
韩琦死后,王安石为他写了两首挽词,其一首联云:“心期自与众人殊,骨相知非浅丈夫。”其二尾联云:“幕府少年今白发,伤心无路送灵輀。”对这位老上司还是很怀念的。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春,金陵城笼罩在连绵阴雨中。66岁的王安石蜷缩在半山园的病榻上,窗外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早已模糊成一片。当得知自己毕生心血推行的变法被全面...
王安石 2025-08-27 吕惠卿:北宋变法浪潮中的复杂身影在北宋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吕惠卿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既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推动者,被时人称为“护法善神”,又因攻讦王安石、借改革营私等行为被列入《宋史·奸...
王安石 2025-08-19 王安石与王珪:同榜进士的政坛双轨人生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的春闱,将两位未来政坛巨擘的命运悄然交织。来自临川的王安石与舒州迁居的王珪,以第四名与榜眼的身份同登进士榜,开启了这段跨越四十年的复杂...
启 王安石 2025-08-14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历史浪潮中的关键推手北宋熙宁年间,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
商鞅 王安石 2025-08-07 杜衍与王安石:北宋政坛的清流与改革者北宋时期,政治舞台上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他们或以清廉正直著称,或以锐意改革闻名。其中,杜衍与王安石便是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虽身处同一时代,却以不同的方式在...
王安石 2025-07-28 曾布的婚姻与情感:一位北宋名臣的夫人之谜北宋名臣曾布,字子宣,抚州南丰人,作为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他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官至宰相。然而,在历史记载的宏大叙事之外,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状况,却因...
王安石 2025-07-16 富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三朝元老的理性坚守与时代困局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的浪潮席卷朝野。在这场以“富国强兵”为名的改革中,三朝元老富弼却以近乎执拗的姿态站在了对立面。他并非守旧怯懦之辈——庆历新政时,这位以“...
王安石 2025-07-02 刘安世与仆论变法: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与民间智慧刘安世,北宋名臣,司马光门生,以“殿中侍御史”之职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被誉为“北宋第一谏官”。其生平与王安石变法交织,在朝堂激辩与民间私议中,展现出士大夫对改革...
司马光砸缸 王安石 2025-06-26 改革之殇:王安石变法失败留给历史的五重警示公元1069年,宋神宗擢升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拉开熙宁变法大幕。这场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在十八年间推出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等十余项新政,却最终在元祐更化...
宋神宗怎么死的 王安石 2025-06-20 宋神宗赵顼:壮志未酬的改革者与悲剧帝王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北宋第六位皇帝,以支持王安石变法、推行“元丰改制”而闻名。他一生致力于富国强兵,却因军事失败与健康恶化,...
宋神宗怎么死的 王安石 2025-05-29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