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这个名头想必很多人都曾听说过,这是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
自古以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到一个组织,大到一个民族、国家,制度和规矩都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相对完善的制度约束,那么这个体系或组织最终会进入混乱的状态而土崩瓦解,相反,如果在这个组织当中,我们每个人都能循规蹈矩,按规矩办事,那么,就会有更加和谐的社会局面出现。
在奴隶制社会,周公就非常提倡制度育人,像他提出的男女婚嫁之事,就要求社会上的男男女女,不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贩夫走卒,都要遵循一套婚嫁制度的约束。
基于此,时至今日,当我们夫妻同房时,还经常被人称为“周公之礼”。的确,这项制度与周公有关。不过,我们却曲解了“周公之礼”!那么,这期间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过往呢?
都知道周公是古代人,为何到今天,我们依然会提起他?例如,我们准备睡觉时,会说“去会周公”,当我们夜里睡觉做了很多梦时,也会去寻求“周公解梦”……那么,周公究竟是谁,他有什么让人捉摸不透的本事?
周公是奴隶制社会西周人士,据史料记载,周公是姬姓,名旦。又因为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孩子,根据伯仲季叔排序,所以他又被称为“叔旦”。
古代讲究长幼有序,周公是姬发的弟弟,所以,按照祖制规定,他不可能代替哥哥接替周文王的位子。当时他被分封到周地(今山东),“周公”因此得名。
仅凭这些家世背景,周公还不足以“穿越”至今,人们经常将他挂在嘴边,让大家记忆犹新的还是他的历史功绩。
周公是能力非常强的人物,他是西周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儒学的发轫和先驱。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儒家思想成型之前,他曾经去老聃和周公的座下听课,正是因为受了周公的启发,孔丘才能够成功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儒学体系,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的主流思想。可以不夸张地说,周公姬旦就是孔子的儒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在文王打天下的时候,周公的政治格局就早已显现。
周公为人正直,对老百姓非常体恤,他经常告诉自己的父王要时时刻刻以百姓为首,要维护道德,不能够随意杀戮臣民,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一个江山永固的王朝。
周公的仁德为世人所称颂,虽然那个时候的大环境是奴隶制社会,不过他依然主张实行仁政,要以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首要的执政初衷。在将商纣帝国夺过来之后,面对百业待兴的局面,他受父王和哥哥之命开始整理国家的各项制度。
在此基础上,周公还推行了一套礼乐制度。这套制度体系还体现在男女通婚这件事情上,一直传承到现在。
由于当时文明程度并不开化,所以周公就想通过这套制度体系的建立,来规范人们在平日里的公序良俗,尤其在男女通婚之事上,也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制度制约,来促进社会婚嫁习俗的良性发展。
周公将通婚之事分成7个流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男女异性之间要成为真正的夫妻,同榻而眠,必须要完成着七个步骤,否则都是制度层面不允许的。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定性为“礼”。
而周公提出的通婚七个流程也非常有讲究。例如“纳采”,指的就是男方让媒婆到女方家中提亲,送礼求婚;“纳吉”就像如今的订婚,男女双方交换“鸢书”;“纳征”则是男方为女方送去彩礼。之后便是确定婚期、迎娶成婚。
等到七步完成之后,才算完成了周公之礼。
其实,这跟我们今天的结婚习俗仍然很相似。男女之间,通过正常的恋爱或者是媒人介绍,最终通过法律的形式完成某种契约(领取结婚证),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夫妻。
本质上来说,行周公之礼事实上是一种规范婚前行为的礼仪制度,要求男女在婚前不能够随便发生关系,一定要在结婚当天。这就是周公之礼说法的来历,至今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自从周公推行这套通婚制度以来,深受百姓欢迎,非但如此,社会上的婚嫁习俗也有了正常化、合理化的转变,男女之事也变得规范起来,减少了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相传,周朝建立伊始的时候,男女婚恋比较开放,毕竟那时候没有受到后来所谓的三纲五常、程朱理学等各种封建礼教的约束,所以男女婚恋自由奔放,他们在没有成婚前,滥情的现象比比皆是。不过,自从周公推出了一系列公序良俗的制度之后,社会风气大大改善,很多人都有了规矩来规范自身。
发展到后来,人们便将这七个环节称之为周公之礼,但流传到后世时,大家却狭隘地指称夫妻的房中之事。
周公的礼乐制度开了很多先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周朝的通婚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时至今日,婚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有了简化形式,同时也被赋予了许多新鲜的内涵,不过在我国有些地方,依然保持着古老的婚配习俗,甚至于这些习俗已经成了当地的文化符号。也就是说,“周公之礼”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存在。
一个国家能够长盛不衰,不仅仅是因为有一个能干的君王或者是一帮肱股之臣,最为重要的是要有一整套维系国家安全运转的社会制度。在周天子时期,周公创立的这些制度为推动西周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上的滥情风气确实也得到了一定的约束。
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我们则需要更多更完备的社会制度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在生活的不同侧面,有了这些制度体系的保障,人们的幸福指数才能不断提升,社会才能更加和谐。而一些有积极意义的社会制度,也定能打破时空局限,流传更远,例如本文的周公之礼便是。
周公之礼,法道自然。
周公旦,作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思想家,其辅政事迹贯穿周武王、周成王两代君主,不仅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统治根基,更以“元圣”之名成为后世儒家推崇的典范。...
周公 2025-07-23 权力重构与文明裂变:三监之乱成功后的历史可能性推演公元前1040年的镐京,周公旦握着洛邑规划图的手微微颤抖。管叔鲜在朝歌城头挂起的商王旗帜,不仅撕碎了周初"以殷治殷"的温柔假...
周公 2025-06-06 圣母太姒:从周室母仪到民间信仰的千年落寞在周原遗址的青铜器铭文中,在《诗经·大雅》的颂词里,太姒的名字始终与“文王之母”“周室圣母”的荣耀相伴。这位商周之际的传奇女性,作为周文王正妃、周公之母,曾以“...
周公 2025-05-30 周公与周公旦:同一人的历史印记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中,周公这一人物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深邃的思想智慧,对西周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周公旦这一称谓也时常出现在历史文献中,那么,周公和周...
周公 2025-05-28 诗仙家讳:李白为子取名"伯禽"的千年密码在唐代诗坛的璀璨星河中,李白为长子取名"伯禽"的举动,恰似一颗投入历史深潭的石子,激荡起跨越千年的文化涟漪。这个承载着周公遗...
李白 周公 2025-04-27 鲁桓公四子:春秋政坛风云的起源在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诸侯纷争、权谋交织,鲁国作为周公旦的封国,虽秉持周礼、文化昌盛,却也在政治漩涡中历经起伏。鲁桓公的四个儿子——鲁庄公、庆父、叔牙、季友,他...
周公 2025-04-15 周公之谜:青铜器铭文揭开真相,还其摄政清白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周公姬旦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道德修养,被誉为“元圣”,对西周王朝的建立与稳固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关于周公究竟是篡位还是摄政的问题...
周公 2025-02-19 周公:非解梦大师,实为古代杰出政治家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周公解梦的故事,使得“周公”这一名字常常与“解梦”联系在一起。然而,历史上的周公,其真实身份与人们所熟知的“解梦大师”大相径庭。他实际上是一...
周公 2025-01-19 周公:历史上的真实原型与卓越贡献周公,这一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人。那么,周公在历史上是否有原型呢?答案是肯定的。周公,姬...
周公 2025-01-16 窦融:东汉时期的政治家与外交家窦融,字周公,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出生于扶风平陵的一个官员家庭,其妹为大司空王邑的妾。窦融早年因从兄之子强夺其母之爱而心怀怨恨,后由世父担当抚养。...
周公 2024-08-0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