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为何非要将商鞅赶尽杀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我们知道,秦始皇之所以能够扫平六国,除了胜在军事方面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胜在了制度之上。一项好的制度让秦国积累起了足以支撑统一战争的雄厚财富,同时也铸造了一支斗志昂扬的虎狼之师。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商鞅变法。作为战国时期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商鞅让秦这个西陲边国一举实现了国富兵强的梦想。商鞅可以说是帮助秦国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第一功臣。
但不幸的是,商鞅最终惨遭车裂之刑,并且还背负着千载恶名。但是,历史是公正的,不会因为某一个人,某一个时期的抹黑而永久如此,它总会在某一个时间被历史澄清正名。但我们还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商鞅为何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而到了秦惠文王时,却非要将他赶尽杀绝呢?
商鞅——剧照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即商鞅是如何得到秦孝公重用的?
大约在公元前395年左右,商鞅出生在卫国,他是卫国王族的后代,又名公孙鞅。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商鞅从小便对法家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誓要潜心学习法家之道,立志以此为业。战国时期的卫国地位位置十分尴尬,它被夹在韩、赵、魏、齐等大国中间,其实力远不足以和七国抗衡。而它的邻居魏国,立国不过百年,但是现在已经发展得十分强大了。魏文侯重用法家宗师李悝为相,率先在战国群雄中进行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就这样,魏国便成了当时法家学派的圣地。于是,商鞅便来到了魏国学习和工作,希望能在这里大展宏图。
商鞅到了魏国之后,投奔到了魏国宰相公叔座的门下,深得公叔座赏识。后来,公叔座染上重病,魏惠王前来探望,并叫他为自己举荐一个能当宰相的人才。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但却是天下奇才,希望大王能够将魏国交给他治理。”
魏惠王犹豫良久,最终还是拒绝了。商鞅在魏国并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但是这个时候,西边的秦国,年仅二十一岁的秦孝公继承了王位。商鞅的命运也将跟随这个年轻大王的即位而发生变化!
秦孝公——剧照
秦孝公在即位之前的几十年里,秦国的王位争夺十分的激烈,连续换了好几个国君。此时的秦国,内部动荡不安,国力锐减。而此时,魏国等邻国趁机夺取了秦国的大片土地。更为重要的是,当时中原诸国都不太瞧得起秦国,并且还将它视作为夷狄,秦国在诸国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的低下。秦孝公即位以后,便立志要奋发图强,立誓一定要一雪前耻,恢复祖先秦穆公春秋称霸时的伟业。于是他便昭告天下,大选有才之人充斥国家系统。
其求贤令为:“凡是有人能出奇计让秦国富强的,寡人封其高官,赐其土地。”
商鞅听到秦孝公的求贤令之后,便马不停蹄地来到秦国拜见秦孝公。并和他探讨“帝道”和“王道”,但遗憾的是,这两个话题没有得到秦孝公的青睐。后来,商鞅由于秦孝公谈起了“霸道”,即如何才能让秦国向春秋五霸那样富强称霸。这正合秦孝公的意,两人相谈甚欢,随即便下令让商鞅来主持秦国变法改革。
后来我们也知道了,秦孝公最终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支持秦国变法事宜。商鞅随即下令将秦国的百姓进行了统一编制,即每五家编成一“伍”,每十家编成一“什”,让他们互相监督。一家犯罪,邻家必须揭发,否则与犯者连坐同罪。为了增加户数,商鞅还下令每家有两个成年男子的一定要分家,否则就要加倍征收税赋。此外,商鞅提出重农抑商的策略,规定耕织收获多者可以免除徭役,而从事商业和耕织收获少者就要沦为奴隶。 商鞅鼓励全国人民踊跃参军,杀敌立功者便可以根据法律授予爵位,而胆敢私自斗殴者,法律视情节轻重给予惩罚。
通过商鞅的这一系列变法我们不难看出,这就是一整套典型的法家逻辑。虽然商鞅的变法,在具体运行的时候受到过多方的质疑,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商鞅的这种法家思维的变法运动,确实帮助当时的秦国走上了国富民强的道路。
商鞅——剧照
到后来,商鞅又出台了新的法令,在秦国建立了郡县制,废除了井田制,施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等等,这对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古代史的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后来秦国能扫平六国成为真正的的大一统国家,商鞅的功劳则自不用说。秦孝公为了表彰商鞅的功劳,下令将於、商之地封给他,这也就是商鞅称号的来源。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即后来的秦惠文王。而此时,商鞅的命运将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
商鞅惨遭“车裂”之刑
以前商鞅在组织变法的时候得罪了包括太子在内的权贵集团,太子的老师虔曾就因为犯法也被商鞅给处以劓刑。于是,在秦惠文王即位以后,便立即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当然不肯就范,于是便逃回自己的属地率兵抵抗,结果兵败被杀,还被处以车裂酷刑。
商鞅之所以成名,主要是因为他所实行的变法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那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一项成功的变法运动势必会牵扯到一些人的利益。所以他的死,实际上也不难理解。
不过,商鞅虽然蒙冤被杀,但是秦惠文王并没有取消商鞅变法的政策,而是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了商鞅的新法,秦国继续保持了强大的国力。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商鞅之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雷霆之势横扫六国,完成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这场持续十年的战争不仅重塑了政治版图,更引发了关于战俘处置的深层思考。据《...
秦始皇陵 2025-10-16 权谋漩涡中的抉择:李斯为何背弃女婿扶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宫。随行的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与幼子胡亥联手,篡改遗诏逼死长子扶苏,改立胡亥为帝。这场政变不仅颠覆了秦朝的继承...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15 沙丘遗诏的另一种可能:扶苏继位能否改写秦朝命运?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沙丘平台暴毙,遗诏“与丧会咸阳而葬”的模糊表述,与赵高、李斯、胡亥三人合谋篡改的“立胡亥为太子”密令,共同将秦朝推向了二世而亡的深渊...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13 仁政未竟:若扶苏继位,秦朝能否改写“二世而亡”的宿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遗诏本应传位于长子扶苏,却因赵高、李斯篡改诏书,导致胡亥登基、扶苏自尽。这场权力更迭的意外,让秦朝迅速陷入暴政与...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13 子婴身份之谜:秦始皇血缘中的“幸存者”与权力真空的产物秦朝末年,当赵高将玉玺塞进子婴手中时,这位仅在位46天的末代秦王,其身世却成为两千年来未解的历史谜题。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三种矛盾记载:或为扶苏之子(始皇之孙...
秦始皇陵 司马迁 2025-10-13 历史长河中的变法双璧:李悝与商鞅的“显隐”之辨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浪潮。魏国李悝变法与秦国商鞅变法,犹如两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的转型之路。二者均以富国强兵为目标,通...
商鞅 2025-10-13 李信伐楚之败:秦始皇的权谋与宽纵背后的历史逻辑公元前225年,秦国年轻将领李信率20万大军南下伐楚,却在淮水流域遭遇惨败,七名都尉战死,秦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役不仅成为秦统一六国进程中最大的挫折,更暴露出...
秦始皇陵 2025-10-13 权力博弈与制度困局:商鞅之死的必然性及其历史遗留问题公元前338年,商鞅在秦国咸阳被处以车裂之刑,其家族亦遭灭门。这位推动秦国从边陲弱国跃升为战国霸主的改革者,最终以“谋反”罪名被新君秦惠文王处决。更耐人寻味的是...
商鞅 2025-10-11 唐高祖李渊为何在历史上“隐身”?——被儿子风头掩盖的开国之君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帝王谱系中,唐高祖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其历史存在感却远低于秦始皇、汉高祖等同类君主。这种反差源于多重因素:既因他身处“暴君”隋炀帝与“千古一帝...
秦始皇陵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2025-10-01 商鞅变法:权力博弈下的命运沉浮战国时期,商鞅以法家改革者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其人生轨迹与秦国国运紧密交织。从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到秦惠文王的血腥镇压,这场跨越两代君主的政治博弈,既折射出法家改革...
商鞅 秦孝公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