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在楚汉之战中,被封为齐王,一度能与项羽、刘邦争锋。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韩信要是活着,他最怕的一句话应该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其实自古以来,因为功高盖主而被杀的功臣名将不在少数。
在韩信之前,最出名的就是越王勾践,当年的文仲给他写了七条计策灭吴,结果勾践说:“先生的计策,我只用了三条就把吴国给灭了,那剩下的四条呢?你干脆到下面去献给我的父亲吧。”于是勾践就把文仲就给杀了。
而陶朱公范蠡就很聪明,灭了吴国之后就辞职不干了,带着西施逍遥快活一生。
说白了,不少杀功臣的事都可以叫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那时候,刘邦建立汉朝后,汉初三杰中的张良就急流勇退,而萧何则自侮名节用来保命。
三杰中的兵仙韩信,在军事上的能力没得说,但是在官场上他就是一个低能儿。
曾经被封为齐王,后来改为楚王,最后还被贬为淮阴侯,位置变换不断,还越变越低,明眼人就应该已经看出了端倪了。
但是韩信他还不自知,他以为啊,被贬为淮阴侯就应该差不多了,再差也不能比这个位置差了,根本就没有再往下去想。并且,在该低调的场合,他一点也不低调。
刘邦大宴群臣,挖了一个大坑,让韩信去点评众将领的才能。
韩信闭着眼睛就往坑里跳,把朝臣得罪了个遍。
刘邦问:“那依你之见,我能带多少兵马呀?”
韩信说:“陛下能带十万。”
刘邦又问:“那你呢?还说我嘛,当然多多益善。”一点也不懂得谦虚,这就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由来。
刘邦很生气,甚至是对韩信动了杀念,他就瞅了瞅韩信道:“韩信啊,你这么厉害,怎么还在我的手下呢?”
韩信见刘邦生气,这时候才灵光一闪:“大王啊,您虽然带兵不多,但是驾驭将领的能力强。”刘邦听完气才消。
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大臣都知道刘邦的心思了,就连最鲁莽的樊哙他都明白,偏偏就韩信不明白。
有一次,韩信徒步就走到樊哙的家里,在这时候,他们两个人都是侯爵,韩信是淮阴侯,樊哙是武阳侯,论地位是平等的。
因为韩信曾贵为齐王,所以樊哙见韩信到访,那是亲自迎接,并且还跪下行磕头大礼:“大王光临寒舍,真是三生有幸”。
可是韩信,他却在感慨:“生乃与哙等为伍。”
这话说出来,其实是在看不起樊哙,觉得和樊哙地位相同是有失身份。
事实上韩信与樊哙他们本来是军中的战友,樊哙还是个粗人,但是在官场上历练了多年,樊哙也懂得一些门道。
樊哙为什么他要行大礼去迎接啊?其实就是做给别人看的,这表示着他和韩信的关系一般,也就是同事之间或者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而已。
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呢?有史料记载说韩信是内心不服,就忽悠自己曾经的手下陈郗起兵,自己则为内应。
这个事怎么又被吕后给知道了呢?韩信的府中当时有个仆人犯了错,要被韩信关起来杀掉,这个人的弟弟来探监,他就说韩信谋反,让弟弟去告状。
这理由说出来你信不信呢?虽然说这是史料当中的记载,但是我不太信,为什么呢?
韩信打仗确实很牛,但是他没有什么野心,要不然,他早就三分天下了,何必一让再让等到现在呢?
再说了,谋反这么大的事情,仆人又怎么知道的?仆人的弟弟跑出门告状,空口白牙这么一说,吕后就相信了,韩信就被抓起来杀了?这理由听起来就很有问题。
在公元前197年,陈郗起兵反叛,刘邦御驾亲征,他想带韩信一起出征平叛,韩信称病不去。
刘邦也没勉强,朝廷大事就交给了吕后和萧何,吕后是个聪明人,她心想:“这刘邦都已经快60了,韩信才35岁,那假如刘邦一死,自己儿子能不能够服得住这个韩信呢?”
刚好有人说韩信要造反,吕后她就把这个信交给了萧何,说:“你得想个办法让韩信入宫,咱们做了他。”
萧何他也没办法,吕后强势,他也只能想办法把韩信骗入宫。
所以他就跟韩信说:“大王传来捷报,说陈郗伏法,不日将回,你赶紧进宫去道贺去。”
韩信再称病:“我不去,我病了,我脑瓜子嗡嗡的。”
萧何再三劝道:“病了也得去,大家都去,你怎么能够不去呢?”
韩信只好就进入了长乐宫,他刚一进殿,就被埋伏的人给逮了。
野史当中还是这样记载的,说当年刘邦曾经答应了韩信说:“遇到金,遇到火,遇到土,三不杀。”
吕后就想了一招,把韩信押往了长乐宫的一个钟室。
这个地方,没有窗户,不透光,就意味着离开了火,然后把韩信给吊起来,离了地下就离开了土,那武器总是金做的,怎么办呢?很简单,吕后就让宫女,把竹子削尖,然后杀死了韩信。
正史呢,是这么记载的:“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之,斩之长乐宫钟室。”
韩信在临死之前才说了:“我后悔当年为什么不听蒯通之言,以至于被妇女小人所骗,真是天意啊。”
韩信被夷了三族,这也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
韩信是不是真的谋反了,其实已经不重要,八个异姓王干掉了七个,还有一个吴芮装孙子才免一死,不都是谋反之罪吗?
这就是:“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所以在公元前的196年,一个最耀眼的军事天才像流星一样划过天空,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陨落了。韩信年仅35岁就离开了。
公元前207年的巨鹿城外,滔滔漳河水映照着楚军将士坚毅的面庞。项羽立于船头,挥剑斩断最后一根缆绳,沉闷的凿击声中,数十艘战船缓缓沉入河底。这一历史性瞬间,不仅斩...
项羽 2025-09-19 彭城之战刘邦联军规模考辨:从“56万大军”到实战真相的解析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彭城之战爆发。史书记载刘邦率“56万大军”攻占彭城,却在半日内被项羽3万骑兵击溃,这一战果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
项羽 刘邦 2025-09-17 从项羽大腿到千年望族:杨喜后裔的传奇崛起之路公元前202年,乌江畔的寒风裹挟着血腥气,项羽自刎的瞬间,历史的天平彻底倾斜。五名汉军将领争抢尸首以换取爵位,其中郎中骑都尉杨喜夺得左腿,被刘邦封为赤泉侯,食邑...
项羽 刘邦 2025-09-16 破釜沉舟:绝境中迸发的决绝智慧公元前207年的巨鹿城下,漳河波涛裹挟着历史的重量奔涌向前。楚军统帅项羽立于船头,望着对岸秦军二十万大军的旌旗,突然挥剑斩断船锚,铿锵之声穿透晨雾:“凿沉所有船...
项羽 2025-09-12 王离算名将吗?——从家族荣光到历史迷雾的军事人生在秦末乱世的风云中,王离的名字常与“巨鹿之败”“将门之后”等标签紧密相连。作为秦朝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他继承了家族的军事基因,却最终在项羽的铁骑下折戟沉沙。...
项羽 王离 2025-09-11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从军事天才到政治败局的深层剖析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之一。西楚霸王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横扫秦军,却在四年内被市井出身的刘邦反...
项羽 刘邦 2025-09-10 虞子期原型之谜:文学虚构与历史想象的交织在楚汉争霸的传奇叙事中,虞子期常以“项羽麾下五大将之一”“虞姬堂弟”的身份出现,其忠勇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当翻开《史记》《汉书》等正史,这个人物却如幻影般消失—...
项羽 虞子期 2025-09-09 吕马童与项羽:一场被历史误读的“恩义”纠葛在楚汉争霸的烽烟中,垓下之战的尾声里,西楚霸王项羽以一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的悲壮之语,将最后的尊严交予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这段被《史记·项羽本...
项羽 2025-09-04 燕王臧荼:名字里的历史密码与时代回响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燕王臧荼的名字或许并不如秦皇汉武般如雷贯耳,但其人生轨迹却深刻折射出秦汉之际的政治风云。这位曾先后效忠项羽、归顺刘邦的诸侯王,其姓名读音...
项羽 刘邦 2025-08-27 英布与季布:乱世双雄的武力与谋略之辩在秦末汉初的群雄逐鹿中,英布与季布作为项羽麾下的核心战将,以截然不同的作战风格与人生轨迹,成为后世评价楚汉名将时绕不开的坐标。若以“厉害”为标尺,需从战场杀伐、...
项羽 季布 2025-08-2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