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东吴玉玺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坚到底有没有得到传国玉玺,吴国灭亡时为何只上交了六枚金玺?
传国玉玺,相信每个中国人对它都不陌生。据传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攻入咸阳,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朝灭亡,传国玉玺就成了汉朝的传国玺。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曾抢夺传国玺,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刘秀中兴汉室,传国玉玺重新回到朝廷手中,直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孙坚得到传国玉玺的证据
1、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让等作乱,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吴书》
这段记载出自裴松之注引《吴书》,说的是公元190年,关东联军起兵讨董,董卓从洛阳迁都长安。孙坚收复洛阳后,在城南一口井中发现了传国玉玺,而玉玺之所以会在井中,是因为189年宦官张让(十常侍之乱)裹挟汉少帝逃出皇宫时把玉玺扔在了井里。

2、袁术将僭号,闻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山阳公载记》
这也是裴松之注引的史料,出自《山阳公载记》,“山阳公”就是汉献帝刘协,刘协把皇帝禅让给曹丕后,曹丕封他为山阳公。这里承接了《吴书》中的记载,孙坚得到玉玺后藏了起来,后来袁术听说了,在准备称帝的时候,通过拘押孙坚夫人夺走了玉玺。
3、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司徒赵温谓璆曰:“君遭大难,犹存此邪?”璆曰:“昔苏武困于匈奴,不队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后汉书》
这段是《后汉书》中关于徐璆(qiu)的记载,徐璆是东汉末年的大臣,后来流落到袁术那里,袁术逼迫他做自己朝廷的官,徐璆坚决不从。后来袁术败亡后,徐璆得到了传国玉玺,于是把玉玺带回许昌献给了朝廷。
这三段记载连起来,看似很清楚:孙坚从洛阳宫中井里得到传国玉玺,袁术称帝前不久,又以孙坚夫人要挟而得到了玉玺,袁术死后,又被徐璆乱中偷取,带到了许都。这也是《三国演义》里所借鉴的说法,不过《三国演义》里孙策拿玉玺和袁术换了父亲的兵马。

孙坚得到传国玉玺的质疑
1、案汉献帝起居注云"天子从河上还,得六玉玺於阁上",又太康之初孙皓送金玺六枚,无有玉,明其伪也。——《江表传》
虽然孙坚得到传国玉玺的证据链似乎很完整,但依然有人提出了质疑。《江表传》就认为这件事情是假的,原因在于《献帝起居注》记载,天子回到皇宫后,重新找到了天子六玺,而且吴国灭亡后,孙皓上交了金玺六枚,根本没有玉玺,所以孙坚得到玉玺是伪造的。
2、臣松之以为孙坚於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若得汉神器而潜匿不言,此为阴怀异志,岂所谓忠臣者乎?吴史欲以为国华,而不知损坚之令德。如其果然,以传子孙,纵非六玺之数,要非常人所畜,孙皓之降,亦不得但送六玺,而宝藏传国也。受命于天,奚取於归命之堂,若如喜言,则此玺今尚在孙门。匹夫怀璧,犹曰有罪,而况斯物哉!
与此同时,裴松之在注引了多方材料之后,也发表了自己的个人看法,他认为孙坚没有得到玉玺。

第一,孙坚是忠臣,藏匿玉玺不适合其内心(此为阴怀异志,岂所谓忠臣者乎?)。孙坚是不是忠臣,这其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虽然孙坚进入洛阳后,休整了被董卓挖掘的汉帝陵墓,但孙坚是出于什么动机,依然有待商榷。
第二,孙坚得玉玺于井中的材料是《吴书》提供的,吴国史官有为自己国家增加天命所归色彩的嫌疑(吴史欲以为国华,而不知损坚之令德)。这条倒是非常有意思,因为《吴书》是有可能为了增加自己本国称帝的“合理合法性”而把玉玺牵扯进来的,因为魏蜀吴三国中,孙权称帝最没有底气(曹丕禅让,刘备是宗亲)。
第三,和《江表传》中的观点一致,吴国灭亡孙皓投降,并没有献出传国玉玺(孙皓之降,亦不得但送六玺)。这条其实不太成立,因为《山阳公载记》和《后汉书》中的记载完美的弥合了漏洞,孙坚是得到了玉玺,但后来被袁术夺走了。
没有结论的结论
历史永远都是迷雾重重,让人很难触摸到真相,虽然有时候很让人气恼,但或许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其实结合各种史料记载,以及许多史学家的考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不管孙坚到底有没有得到玉玺,玉玺肯定曾经在袁术手中。因为《后汉书》的记载更值得相信,这就可以肯定玉玺是徐璆从袁术那里带回到了朝廷。而袁术得到玉玺则有两种途径,一是他当年在洛阳攻打皇宫时获得,二是从孙坚处夺得。所以孙坚到底有没有得到玉玺,也很难确定。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后汉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这起看似寻常的帝王驾崩事件,却因赵高、李斯与胡亥的密谋,演变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位继承疑案。两千年来,&a...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1-13 蒙恬遗言:跨越时空的忠义共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崩逝于沙丘,一场由赵高、李斯合谋的阴谋随之展开。他们篡改遗诏,赐死长子扶苏,并囚禁名将蒙恬。这位曾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的将领,在...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1-03 沙丘之变:李斯为何舍弃女婿扶苏,选择胡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这本是一场正常的权力交接,却因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的合谋,演变为一场颠覆帝国根基的政变。令人费解的是,作为...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30 权谋漩涡中的抉择:李斯为何舍扶苏而就胡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这场猝不及防的死亡,不仅终结了一个帝国的扩张野心,更将两位关键人物——丞相李斯与中车府令赵高,推入了权力博弈的漩...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28 扶苏继位:秦朝的另一种可能——从暴政崩塌到文治中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本应继承皇位的长子扶苏,却因赵高与李斯的篡改遗诏而含冤自尽。这场阴谋不仅终结了扶苏的政治生命,更将秦朝推向了...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28 从功臣到罪人:李斯如何亲手葬送秦朝与自己的历史声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横扫六国,完成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在这场史诗般的征服中,李斯以《谏逐客书》力挽狂澜,以“书同文、车同轨”的制度设计奠定千年政治格局,...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28 历史假设:若扶苏继位,秦朝能否跳出“十五年而亡”的宿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沙丘平台病逝,遗诏本应由长子扶苏回咸阳继位,但赵高与李斯发动政变,矫诏赐死扶苏,拥立胡亥为帝。这场权力更迭成为秦朝速亡的导火索——短...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28 李斯:从帝国柱石到覆灭推手——秦朝崩溃中的权力博弈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兴衰轨迹始终与关键人物的抉择紧密相连。其中,丞相李斯的政治选择犹如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直接引发了秦廷权力结构的崩塌。这位曾...
李斯的儿子 2025-10-27 权谋漩涡中的抉择:李斯为何背弃女婿扶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宫。随行的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与幼子胡亥联手,篡改遗诏逼死长子扶苏,改立胡亥为帝。这场政变不仅颠覆了秦朝的继承...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15 帝国双面镜:李斯从“千古一相”到“亡秦罪人”的撕裂人生公元前208年,咸阳市集的刑场上,年逾古稀的李斯被押上断头台。这位曾以《谏逐客书》挽救秦国命运、以郡县制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格局的帝国宰相,此刻却因“谋反”罪名...
李斯的儿子 2025-10-1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