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是个话题人物,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关于她的传说演绎,一千多年来,从未有过停止,从白居易的《长恨歌》一直到今日的《杨贵妃秘史》,花样可谓繁多,版本可谓迭出。
关于她的争论,总的来说,有两大类,其一是杨贵妃的是非问题,其二是她的生死问题。三鉴哥为大家逐个剖析。
先说杨贵妃的是非问题。基本的观点有两种。第一种就是红颜祸水论。持此说者认为,杨贵妃狐媚惑主,祸国殃民,死有余辜。
第二种就是红颜无辜论。这种论断认为,杨贵妃说到底只是个弱女子而已,她不过是一个可怜的政治牺牲品而已。在三鉴哥看来,这两种论调都有偏颇之处,不足取。
首先,千万不可小看美女的能力。常言说得好,男人通过征服世界征服女人,而女人呢,更厉害,通过征服男人征服世界,方式很简单,果实却很丰富。李隆基英雄一世,最终还不是拜倒在杨贵妃的石榴裙下。因为杨贵妃受宠,杨国忠、 韦见素、魏方进等奸臣才得以借着她的裤腰带走进了权力的中心。
如果说以上只是杨贵妃对政治的间接影响而已,那么,她劝止玄宗亲征和说服玄宗入蜀这两件事 情,便足以体现她对政治决策所能施加的强大而直接的影响了。那么多权臣、谋臣费尽心力办不到的事情,她一个女人轻而易举地就办到了。这是什么?这就是能 力,美女的能力!
其次,千万不可高估美女的能力。马克思马老爷子曾经哼哼地教诲过我们: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投射到玄宗和杨贵妃二人身上,毫无疑问,玄宗 是当然的内因,杨贵妃是当然的外因。
杨贵妃即便是拥有天大的影响力,也得通过玄宗这个内因来发挥作用。因为,玄宗是天子,是皇上,是一国之君,离开了玄宗 的杨贵妃只是一个女人。
如果不是因为玄宗过分地沉溺于杨贵妃的美貌,她就是再漂亮再销魂,也不可能对政治决策施加决定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杨贵妃对于“安史之乱”的发生,确实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请注意,绝不是主要的责任。
再来说说杨贵妃的生死之谜。三鉴哥上篇所讲,乃是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观点。事实上,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诸多“非正统观点”中,代表性较强的、呼声比较高的观点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杨贵妃不是自缢身亡,而是死于乱军。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与杨贵妃同时代或者晚时代的一些唐朝文人。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人称“诗圣”的杜甫。杜甫曾经在他的诗作《哀江头》中写道:“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另一位诗人李益在《过马嵬二首》中,也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太真血染马蹄尽”的诗句。除以上二者,还有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和温庭筠《马嵬坡》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
这些诗句当中含有一个共同的字眼儿:血。既然流了血,那就绝不可能是自缢而亡。玄宗肯定也不会让人用利刃来送杨贵妃上路。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杨贵妃为乱军所杀。
第二种观点认为,杨贵妃没有死,而是仿效秦朝的徐福和同时代的鉴真,东渡去了日本。这种观点的呼声尤其高。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持此观点者,居然以日本人为主。不过,在这方面,日本人就要比韩国人强多了,起码,杨贵妃没有“被日本”。
这种说法认为,陈玄礼因为可怜贵妃貌美如花,不忍心杀害她,就和高力士密谋,李代桃僵,选了一名形貌相近的侍女做替死鬼。
偷梁换柱之后,陈玄礼派心腹护送贵妃东逃,大约在今天上海附近扬帆出海,最终登陆日本油谷町久津。强大吧,起点和终点都有。 口说无凭,日本的历史学家邦光史郎还明确地指出,杨贵妃死后就葬在了久津的二尊院。
至今,当地还保存有一座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五轮塔。二尊院里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的两座立像。
根据日本的《中国传来的故事》一书的记载,“唐玄宗平定安禄山之乱,回驾长安,因思念杨贵妃,命方士出海搜寻,至久津向贵妃面呈玄宗佛像两尊。贵妃则赠玉簪以为答礼,命方士带回献给玄宗。
虽然互通了消息,但杨贵妃未能回归祖国,在日本终其天年。”瞧,还有实物为证,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最强悍的事情发生在现代。1936年,一位日本少女通过电视台向日本观众展示了她的家谱,以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口吻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雷人的观点,比如作家俞平伯就认为,杨贵妃没有死,而是重操旧业,出家当了道姑。最雷人的是台湾学者魏聚贤,他直接把杨贵妃整到美洲去了(详见魏聚贤著作《中国人发现美洲》)。以上观点,虽然各有其合理性,但是都存在着问题。
“死于乱军说”是文人提出来的,不足为信。文学家的手法虽然灵动,但是常常会为了艺术美,而对事实任加裁剪,生动有余,严谨不足。就拿《杨贵妃秘 史》来说吧,单就故事性而言,确实不错,可是对正史篡改太大,极易造成谬种流传,一定程度上而言,误人不浅。
“东渡日本说”虽然有凭有据,但穿凿附会的嫌 疑极大,很多物证人证,恐怕是人为地造出来的,同样不足采信。至于“出家说”和“美洲说”,恐怕有语出惊人、故意炒作的嫌疑,更是不足采信。三鉴哥还是比较赞成“正统说”的。
首先,很多正史典籍是这样记载的。刘昫(xù)等人编著的《旧唐书》、欧阳修等人编写的《新唐书》以及司马光等人编纂的《资治通鉴》是全方位解读唐史的三大权威性读本。
这三者对于马嵬坡兵变,虽然在具体的描述上有所差异,但基本的观点则是一致的:杨贵妃在马嵬坡自缢而亡。
其次,很多文人笔记也是这样记载的。唐代的 李肇在他的《唐国史补》写道,“玄宗幸蜀,至马嵬坡,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yào,就是长筒袜)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 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
此外,唐代陈鸿的《长恨歌传》、郭湜(shí)的《高力士外传》、郑处诲的《明皇杂录》、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和北 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也都是这么记载的。这么多的文学作品都持此观点,恐怕是不能用抄袭来解释的。
所以,三鉴哥认为,杨贵妃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死在了马嵬坡,而且她就是自缢而亡的。
不管杨贵妃是生也好,死也罢,去了日本,还是去了美洲,离开了玄宗的她,都不再是杨贵妃了,只是一个女人,一个美丽的女人。或许,这是一件好事儿!(原文来自李三鉴的头条号)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河中,王维、白居易、李贺三位诗人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精神境界,被后世分别冠以“诗佛”“诗魔”“诗鬼”的雅号。这三位诗人不仅以诗才名动天下,更...
白居易 王维 2025-09-10 秋雨梧桐锁盛唐:白朴梧桐雨中的历史苍凉与人性褶皱元代剧坛的秋风中,白朴以一曲《梧桐雨》将盛唐的繁华与衰败凝固成永恒的戏剧意象。这部取材于白居易《长恨歌》的杂剧,以安史之乱为背景,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 2025-08-04 白居易与关盼盼:一场跨越生死的诗情悲剧在唐代诗坛的璀璨星河中,白居易以《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成为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代表。然而,这位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理念的诗人,却因一首诗卷入...
白居易 2025-07-22 拨开迷雾:白居易与元稹“换小妾”谣言真相在历史长河中,白居易与元稹作为唐代文坛的双子星,其深厚的友谊与卓越的文学成就备受瞩目。然而,近年来网络上却流传着二人“换小妾”的离奇说法,这一谣言不仅损害了两位...
白居易 2025-04-07 白居易宰相弟弟之殇:为何背负千古骂名?在唐代文坛,白居易以其深邃的诗意和关怀民生的情怀,赢得了“诗魔”的美誉。然而,他的堂弟白敏中,虽然也曾在政坛上崭露头角,甚至官至宰相,却背负着千古骂名。那么,白...
白居易 白敏 2025-03-25 唐代最著名的女诗人——李冶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唐代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而著称。在这一时期,不仅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男性诗人的辉煌成就,女性诗人也以其独特的才情...
李白 白居易 2025-03-10 白居易为何敢在李隆基逝世后不久创作长恨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深情细腻的笔触和宏大的历史背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这首诗以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核心,通过丰富的...
李隆基之后的皇帝是谁 白居易 2025-02-28 中国十大文豪之李白与白居易:文学成就的璀璨双璧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李白与白居易无疑是两颗最为耀眼的星辰。他们各自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卓越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李白:浪漫主义...
李白 白居易 2024-12-30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白居易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又称“元白新乐府”,是唐代中期一场重要的诗歌革新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白居易、元稹等一批杰出的诗人,他们以创新的精神,对传统的乐府诗进行了...
白居易 2024-05-28 白居易:文学成就与个人字号的关联白居易,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而广受赞誉。然而,除了他的诗歌作品外,他的字号及相应的称谓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 ...
白居易 2024-05-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